-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8758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280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道教繼承了中華民族先民們的祭神、祈禳、禱祝等儀式,加以規範化作為宗教活動的定型模式,形成為道教儀范。道教儀范由於歷代大師們的演教所需,歷代都有不同的增、改。從現存《明正統道藏》可以看出道教儀范的“戒律”、“威儀”、“章表”這三大類的龐大著述。一部《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就有八十一種,二百四十六卷之多。 道教對儀范的興起,是隨道教道的創始而來的,張道陵在教民中實行的“三官首書”和 《正一法文》中所說的受護身符及三戒、伍戒、八戒、受錄等。就是道教最初的入教儀式和禱祝儀式。戒律是道教徒的行為守則,奉戒專一,可制止“噁心邪欲”和“乖言戾行”,為證道之階梯。所以道教對“戒律”是非常重視的。從律壇傳戒的《戒經》中很可以清楚地看出“戒”的重要作用。 祖天師創教時的《正一法文》要求道民們要遵行三戒、五戒和八戒,並說這些戒都是老君所傳。“三戒”是皈身戒,皈身於“太上無極大道”;皈神戒,信仰“三十六部尊經”皈命戒,服從“玄中大法師”。這“三戒”即我們早晚功課經後的“三皈依”。也就是王常月祖師在《初真戒》中說的:皈身之後,可以“永脫輪迴”,即道寶;皈神之後,可以“得聞正法”,即經寶;皈命之後,可以“不落邪見”,即師寶。“五戒”是:一不得殺生;二不得葷酒;三不得妄言綺語,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盜;五不得淫邪。簡單說,即殺、盜、淫、妄、酒。《初真戒》說:“凡能持此五戒,精進無虞者,益算延齡,天神護佑,永脫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我們道教把這五戒稱作“積功歸根”五戒。"八戒",據《雲及七簽》卷四十陸修靜《受持八戒》說在五戒之外加上;六不得雜臥高廣大床;七不得普習香油,所為華飾;八不得耽著歌舞,以作倡伎。以上這些戒條是早期道教對教徒實行的戒法,到了東晉葛洪時代道教關於講“戒律”的書已出現了相當多的著述。《抱朴子》中說:鄭隱曾收藏有“道家訓戒書近百卷”。
道教在傳授戒律方面很莊重的。道教全真派龍門祖師邱長春開創了全真傳戒制度,傳戒律壇定傳戒秩序為:初真戒、中極戒、天仙戒,稱為“三壇大戒”。“戒壇”中講“戒”的書稱為《戒經》。傳戒儀式是演禮和方丈說戒,是非常莊嚴隆重的宗教儀范。全真十方叢林的“清規”就是為範圍眾遵守戒律的“法律”條文。道教最基本的是行持“五戒”,另有十戒,三百大戒,千二百戒等眾多戒條。 早期道教和以後的天師道教有“授錄”教法,第四代天師張盛從漢中遷回龍虎山後首先建“傳錄壇”。北魏寇謙之創北天師道,把授錄儀式搞得更為隆重、規範。“錄”在早期道教是一種“註冊薄籍”,是道籍登記薄。一但“授錄”即可受到神的保祐,因為一個人受了道錄,就在天神那裏挂上了號,神就要負保祐的責任了。這樣的意義,和近代道教徒“冠巾”、“受戒”差不多。《冠巾科》序言中說:道士不冠巾,三官大帝那裏沒有名字,冠過巾就在天曹挂上了號,就不屬閻王管了。道士受過三壇大戒更是名標三元都會府,九玄七祖皆得度了,即就是受戒不守戒,或墮落成壞人,也只有三官大帝來“算帳”,閻王是管不了的。我們存亡用的寶錄符,是一種薦亡生方超度亡靈離卻獄苦趣憑證,亡靈持此“錄”就是證明他得到“經功浩力”的救拔,持此去超生了。現在正一派還實行著“授錄”制,不過在意義上只起個“道階”的作用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