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876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291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道教從祖天師張道陵肇始之初,就是一個社會實體,以黃老道、方仙道的理論為導向,冠以祭拜、規戒、科事、法懺等形式,外求仙境、仙方、仙藥,內修道、修德、修性命,強調事生為本,事死為末。出世入世,長生久視,成仙得道為根本信仰。道教徒在修煉中把“道”的追求,分為三個時期。
一、入山入洞悟玄機
修仙者入山入洞,唯恐山不大,唯恐林不密,尋求清靜之地,以求與世隔絕,避世俗之人而獨善其身。武當山有副對聯是講玄武修道的:“去皇宮而岩穴,木石居,鹿豕遊,因做這超前軼後事業;屏紅塵以悟道,機神靜,元真覺,才成此極天蟠地文章”。這個時期應源於秦漢的神仙追求,仙是不死的,是由人修煉而成的。“若夫仙人,以藥物養生,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不死,而舊生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 ,就是修煉之人,遵照修煉方法,行氣服藥,守靜踵息,存想守一,吐納導引,緣督胎息、辟谷煉丹等方術,是可以長生不老、形骸永存,仙道成矣。由於這種導向,遁入山林於寂靜處潛心悟道,或追求神仙幻境,山中昆侖和海上蓬萊是理想的神仙洞府,陸地如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等。《山海經·西山經》曰:“又西三百五十裏,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地也”。屈原《九章》吟道:“駕青虯兮驂白螭,吾與重華遊兮瑤之甫。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反映當時神聖至真逍遙自在,神通廣大,不食人間煙火,“入火不焚,入水不溺”,“天上人間,來去自由”。《山海經》說:丹水出焉,西流注入稷澤,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是生玄女。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歲,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黃帝乃取山之玉榮而投入鍾山之陽。瑾瑜之玉為良,堅粟精密,濁澤而有光。五色發作,以和柔剛。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君子服之,以禦不祥。莊子在《逍遙遊》中描述那個時期的人們心目中神仙形象和本領是:“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既有理想的神仙境地,就有許多追求之人,他們要掙脫自然和神仙的束縛,突破生死大限,與天地比壽,與萬物為一。神仙思想意味著通過個體的奮鬥,尋求“不死”之方,是完全可以達到長生久視的。
神仙家的興起對巫祝文化衝擊,是“巫者事鬼神禱解以治病請福”的歷史走向衰落,是中國古代宗教觀念經歷了一次革命,也是政治思想一大變革,如《禮記·表記》中“尊神率民以事神”。由天人不相通的時代,變為通過“修煉”可養生療病,也使醫學從巫術中解脫出來。神仙家出於修仙成真的特需,或於山或於洞,修煉中側重於導引行氣、吐納、服食類的方法達到健身治病的功效和養生延年、長生久視的目的。當然由先秦的神仙家、秦漢的方仙道、黃老道的神道活動,到東漢道教興起,修煉成仙,是整個道教的核心教義。
二、住宮住觀,弘揚道法
我國獨有的求長生的神仙信仰,為西漢末東漢初產生的道教所繼承,並成為道教徒的最終信仰。道教誕生後就是一個社會實體,是道家學派思想的繼承與發展者,有組織,有規模,有固定地方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長壽”之法,在探索與實踐中,構成了系統的益壽延年的人體科學體系,在較為固定環境的宮觀內進行多元化的修煉。
東漢順帝時(126—144)張道陵於四川鶴鳴山創立五斗米道(天師道),著道書二十四篇,並以鶴鳴山為中心設二十四治,以陽平治為天師總部。傳太上正一盟威之道,奉老子為教主,尊稱為太上老君。張天師孫張魯在漢中建立政權後,注《老子》五千文為定本,後稱《老子想爾注》,為主要秘典。要求道徒通道必須奉行道戒,煉養要積善成功,積精成神。道教初創,雖然組織機構簡單,甚至經濟與法律鬆散,修煉方法講黃赤之道(男女合氣之術),但因有其嚴格的道教信仰,認為“行其道,於己可獲仙壽,於國則可致太平”。《想爾注》中說,修道必須行善事,積功德,“天地像道,仁於諸善,不仁於諸惡”,“心為諸惡,道去囊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早期道教的這一精神,對地方社會安定、生產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同時也使道教有了發展。魏晉六朝天師道由北向南傳播,道教著名人物葛洪跋山涉水萬里,博覽經史萬卷,著《抱樸子》,其內篇是道教史上一部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多種方術的包羅萬象的重要著作,為道教理論的系統化作出了巨大貢獻,後確立了以金丹道為中心的神仙理論體系,使符派為主的天師道向義理化方面進行演變,並有重大發展。當時鮑靚傳《三皇經》系,魏華存為第一代傳人的《上清經》系產生,葛洪重孫葛巢甫傳《靈寶經》系的興起,是道教逐步向上層統治者靠攏,得到了士族階層的信仰與支持的結果,道教也更加注重煉養,宗教形式也日趨向齋醮禮儀義理化方面發展。由於佛教東傳,其組織形式及佛經逐漸引進的影響,道教亦需要自文其教,維護其在社會中的地位,就必須改革一些不利於發展的弊端,寇謙之改革天師道,以清廉為本,貫以儒佛禮儀,強調通過養生修煉達到長生不老。把符、召神劾鬼、齋戒沐浴、金丹燒煉形成有規矩的科儀規誡,約制道徒身心,規範禮儀,誦經禮懺,用音樂伴奏,使道教從組織到教義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受到官方重視,與皇權結合,一度在北魏成為國教。
南朝劉宋道士陸修靜“祖述三張、弘衍二葛”,繼承發揚道教義理,整理道典得“上清”、“靈寶”、“三皇”經法,對新出道書進行鑒別,將道教經書分為“三洞”,著錄一千二百二十八卷,並編著道教儀範等書百餘卷,擴充道教儀典,立道服之號,為道教教理、科儀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最早為道教建立了道館,設立了館主,制定管理制度,出家道士集體生活,並有等級區別。道館在隋唐後稱為觀、宮。宮觀確立之後,一直沿襲到近代。
上清派傳人陶弘景開創茅山宗,“不僅重齋儀,更重燒煉黃白及醫藥服餌”,主張三教合流,撰《真靈位業圖》完善道教神仙譜系,進一步促進了道教理論的統一和系統化。
道教的發展與政治有著密切的聯繫。漢末到南北朝道教在民間傳承,由於著名道教人物對道教的不斷改革,完善理義,演變到逐漸依附於封建帝王,成為官方宗教,因此道教的發展同執政者的扶植分不開。封建統治者為自己地位的鞏固,養生延年,長生成仙,而倡導符法術,祈福禳災,修道持戒,勸善懲惡,無為而治,造成道教在兩千年間有興有衰。但道教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人才,除前所述六朝之前著名道教振興者外,隋唐崇道以崇奉老子為核心,唐初及唐玄宗時期,利用《道德經》清靜無為思想治理國家,尊老子為聖祖,並冊封為“玄元皇帝”。唐朝三百年間,道教居三教之首,定為國教。道教在唐代得到全面發展,出現繁榮的盛況。道教經籍,經戒法日益豐富,道教科儀經杜光庭天師系統的整理更趨完備,至今科儀法事活動仍以此為准。南北朝道教宮觀制度形成後,到唐代道教宮觀遍及全國,而且建築規模宏大富麗,道教藝術也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但無論道教如何發展,其煉養仍是以成仙為其宗旨。
兩宋以後至元明清,道教宗派林立,北宋以前還注重以道法為主體的修煉,南宋後全真道的興起,使道教的發展和修煉各具特色。以內丹修煉為主線,分析生命的由來,力爭“我命由我不由天”,自己掌握生命之長短。
總括道教的發展,道教徒終生奮鬥無外乎求長生之道,圍繞這個主題,諸仙賢從先秦抱元守一,黃老清靜無為,陰陽五行,《參同契》、《抱樸子》、《黃庭經》、《陰符經》,改革黃赤之說,以培補天元之陽氣,煉精化氣,煉神還虛,乃至修性修命,玄關一竅,天人合一,口口相傳不記文字。總之,明理見性,虔心悟道而成真。
三、應世順變,上乘功法
出世入世、順世應變,是修煉者的上乘功法。
道教仙輩警句,一期修煉入山入洞成地仙,僅度己而沒度人;二期修煉住宮住觀成神仙,度己亦度人;三期修煉在世間,功果圓滿為大羅金仙,功在人間,否則,坐破鋪毯也枉然。這幾句話的精神概括了修道必須修德,道靠德培。
道教尊老子為教主,奉為太上老君,是無世不存的最高尊神,把《道德經》視為最主要的經典。《道德經》的基本思想是“道”與“德”。“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是道的化身,《老子想爾注》中說:“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道教徒認為“道”是社會人生的最高境界,道超越時空永遠存在,在天地萬物中又具有現實品格,通過修道的多元化努力,促進社會道德修養,改造失道的社會人生,使人類生活與行為臻於大道。《道德經》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萬事萬物保持正常的生命形態,有著無限生機。道教重生貴生的積極精神既是道教修煉的核心,也影響著社會上相當大一部分人的宇宙觀、人生觀,對社會產生直接的、重要的影響。
當前中國社會的改革開放,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體現《老子》的自然無為精神。社會生產力發展了,“供”與“求”產生了矛盾,計劃經濟不適應社會,背離自然之道,扼制社會所求,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使經濟發展受阻和停滯。市場經濟的發展,是整個國際社會經濟按其自然本性而運動的結果。也就是老子所說“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的原則。
當今社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速發展。金錢是社會流通領域很重要的東西,沒錢,生產不能發展,人們生活所需的物品不能購進,商品不能流通。但有那麼些人金錢崇拜,為了賺錢,喪失道德,良知泯滅,沒有廉恥,物欲橫流,犯罪日增,生態日損,諸惡皆做。面對這種社會現象,一個道教徒應以道的倫理道德觀,首先束縛自己,修持正心。對那些在迷途路上彷徨的人,需要大道指引。“道者導也,所以導萬物也”,凡願意探索正路者,大道能夠告訴他,光明的前途在哪里。
道教最重視倫理道德修養,“天道承負”,要求信教者廣行善事,積功累德;“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否則善惡到頭終有報。《抱樸子·對俗》中說到:“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能長生也。行惡事大者,司命奪紀,小過奪算。人欲地仙當立三百善,欲求天仙立千二百善……,積善事未滿,雖服仙藥,亦無益也。”總之通道與否,關係生前死後的福禍,凡有利於人類社會進步、生物的發展皆為善,符合倫理綱常者謂之善,否則為惡,要遭報應,落入陰曹地府受罰。《太平經》說:如果“子不孝,則不能盡力養其親;弟子不順,則不能盡力修明其師道;臣不忠,則不能盡力共敬事其君,為此三行而不善,罪名不可除也。天地憎之,鬼神害之,人共惡之,死償有餘責於地下”。道教在近兩千年的發展實踐中,把倫理道德與承負說聯繫起來,遵守道德規範,刊印和宣傳道書、善書。《太上感應篇》、《太微仙君功過格》、《道門科範大全集》、《玄天上帝報父母恩重經》、《十戒功過格》、《關聖帝君覺世經》這些善書告誡人們:積德修行人道,人道修正,方能修仙道,《淨明忠孝全書》中說“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修人道就是修心,是精神修養,也就是人的思想提高昇華。道教講性命雙修,重陽祖師在《立教十五論》中,“性者神也,命者氣也”,伍守陽注雲:“修仙者必用精氣神三寶,此言只神氣二者,以精在氣中,精氣本是一〖FJF〗?〖FJJ〗也”。可見性命雙修就是養神煉氣。王重陽祖師說:“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聖境矣。”就是得道的人,不一定是長壽的人,但他的修為,積功累德,為國建功立業,為教著書立說,國家興旺發達,道教亦興旺,王重陽祖師年僅五十七歲,但創全真教,使道教迅速發展,而成為一代宗師,其弟子邱長春,貴為國師,創七十二叢林,道觀普及全國,故有龍門派半邊天之說,現全國各縣皆有他們的祀奉宮觀,再傳弟子何至千萬。邱長春祖師說:“吾宗所以不言長生,非不長生,超之也” 。正如在《淨明四規明鑒經》中所述:“尚士學道,忠孝以立本也……,忠孝之道,非必長生,而長生之性存,死而不昧,列於仙班,謂之長生。”《性命圭旨·生死說》雲:“死而去者,僅僅形骸耳,而我之真性命則通晝夜,配天地,徹古今者,何嘗少有泯滅。”上述諸真聖人之語,死者為假體,真性則長存不死,是永恆的,是心靈境界的提高,也就超生死了。
在現實社會中,已開放為宗教活動場所的宮觀中有數以萬計之道教徒,分佈於全國各地,很多著名宮觀坐落在風景名勝區內和大都市中,我們每個教徒如何遵循教主的教導,行不言之教化,倡導每個教徒都是一個好公民的修為,“積德修形為修道之要務,倘若離德以言道,便是旁門左道,修道者當以道德為重,自有節操”。如何建功積德?我們必須有較強的順世應變的能力,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不斷修改,充實教義的內容,更新其方式、方法。道教自
古就有其融合性和包容性,當今現代科學文明在大力發展,我們的傳統優秀文化要保護,要繼承。幾千年外丹黃白之術,需要化學實驗、科學檢驗,符法術,齋醮需實踐和靈感來體驗,內丹修煉不僅對現有資料進行有據的分析,還要請名師指點。內丹學是道教徒長生久視,神仙思想奮鬥的最終目標,是道德修持的結晶體,也是人體生命學者苦苦追求所需要獲得的科學的依據。這些造福人類的偉大事業,是我們現代道教所要做出的貢獻。
道教是由宗教信仰、道教經典、教團組織構成的社會實體,“人能弘道,道亦載人”,每個教團每個道教徒都在社會實際中生活,我們必須與社會方方面面相適應,遵紀守法,要有牢固的公民意識,學法、懂法、維護法的尊嚴,履行法律所娑ǖ囊邐瘢⒗玫瀾痰穆桌淼?德為社會主義服務;提高道德思想,發揚優良傳統,制定切合實際的管理制度,樹立新道風。一個地方宗教組織有沒有與社會相適應的活力,關鍵是組織團結性、公正性、政策水平、文化水平、道學水平,必須要有整體的素質。隨著時間的推移,老一輩教徒逐步減少,培養年青一代道教徒,是整個道教的當務之急。知賢善用,老一輩大膽起用年青教徒接班,是道教的發展所必須的。維護道教的合法權益,創造良好條件,決定道教活動場所的主管權,是道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的必要條件,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的管理,使教徒服務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審時度勢,道教與社會各方面相協調、相適應,才能順利地傳承與發展,才能完成畢生修道大業。
註釋
《抱樸子內篇·論仙》
《道德經》六十四章
《天仙正理直論·本序》注
《重陽立教十五論》
《邱祖語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