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67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道教十二大聖山~-崆 峒 山 -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口業啊!!口業!!!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釣魚王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9-6 09:19:5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西15公里,屬六盤山系,海拔2123米,面積30平方公里。北倚關山,南望太統,背負笄頭,面臨涇水,是古代“絲綢之路”西出關中第一山,素有“西鎮奇觀”、“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譽,歷史上為我國道家名山,相傳軒轅黃帝到此問道于廣成子。其山名取自道家空空洞洞、清淨自然之意。1994年被列定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秦漢時期,崆峒山即為僧道聚集之地,秦皇漢武皆曾登臨崆峒。

      唐宋明清各代,山上均建有道觀禪院,開闢叢林。明代時規模甚大,有8台、9宮、12院、42座建築群,共40多處名勝古跡,至今猶存,以崆峒寶塔最為著名。

               

    崆峒山海拔2123米,面積30平方公里。林木蔥蘢,峰險石奇,擁有大小山峰數十座。其山勢雄偉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猶如巨浪排空;奇峰、異洞、怪石、流雲,蒼翠清秀而雄偉。崆峒山得天獨厚,前峽涇水縈回,後峽胭脂河湍流,二河交匯於望駕山腳下,形成虎踞龍蟠之勢。 既有北方山勢之雄,又兼南國山色之秀,古跡勝景中既有氣勢磅礴的馬鬃山,奇特的香山勝景,幽雅別致的五台風光,神秘的玄鶴洞,引人入勝的彈箏峽、月石峽等自然景觀。又有極具道教建築特色的隍城建築群、雄險驚心的上天梯、蔚為壯觀的五台寺觀、“絲綢之路”的通道“雞頭山”等大批古文化遺址及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融合構成了天門鐵柱、中台寶塔等七大景區和12個景點,其間山門崔巍,天梯高懸,晨鐘暮鼓,煙雲繚繞。遊人身臨其境,大有濁念頓消,飄然欲仙之感。

      正如前人所說:“崆峒得涇而勢愈雄”, “舍此則無以見其尊”,仙橋虹跨,月石含珠,鶴洞元雲等十二奇景及名勝古跡百餘處,使崆峒山素負盛名於海內外。

    平涼,位於甘肅東部,地處隴東高原,西鄰定西,北接寧夏,東壤慶陽、陝西,南連天水,現轄平涼市及涇川、靈台、崇信、華亭、莊浪、靜寧六縣,全區總面積11,141平方公里,人口近200萬。

      境內屬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7.8℃,年均降雨量511.2毫米,平均海拔1873米。平涼地處六盤山東麓,涇河上游,是古長安西進北上的要衝,依六盤三關之險,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西元358年,前秦王苻堅欲討前涼,于高平鎮設平涼郡,取平定涼國之意,平涼由此而得名。

    平涼曾是“絲綢之路”東段的重鎮之一,名勝古跡眾多,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有崆峒山、南石窟寺、王母宮石窟、龍泉寺、雲崖寺、石拱寺、柳湖、龍隱寺等景點。

     平涼交通以公路為主,現寶(雞)中(衛)鐵路開通後穿境而過,交通以平涼市為中心向各縣輻射。蘭州至平涼間開通有旅遊列車。

     王母宮位於平涼市東南75公里處的涇川縣涇、訥兩河匯流處,距涇川縣不到1公里。

     王母宮山,又稱回中山,相傳周穆王、漢武帝都曾遊歷於此,道教女神西王母飲宴於山上瑤池。

     漢武帝元封年間,山上就建有王母宮。至明嘉靖元年(西元522年),山上就有一山門、二山門、三山門、王母宮、文昌宮、三清樓、望河樓、玉皇大帝殿宇。清同治年間,殿宇均毀於戰火,只有王母宮石窟、宋元以來的古鐘、碣碑仍保存至今。

      王母宮石窟依山開鑿、呈方形,中心有柱,平面呈“回”字形,高達12米,深11米。中心柱及三面窟壁均有石雕佛像,有千佛、力士、菩薩以及馱寶塔的白象。窟內造像分三層,共200多尊,多為北魏作品,後經改造,窟外為清代重修的依山樓閣。王母宮山經國內外信徒捐資,現已重修了王母宮大殿,及通往大殿的臺階和盤山公路,成為道教信徒朝聖的重要場所。

    隋唐時期,崆峒山-道、佛兩教發展較快,都擁有一定的田畝、道觀和寺院,道人、僧人不少。由於崆峒山地處邊荒,又是一處軍事戰略重地,隨時有可能戰爭,而遭到殃及的道、佛兩教,都需要建立自己的武裝以防不測,保護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因此,崆峒山僧、道士在參禪誦經修行之餘,將武術列入重要活動內容,他們強身藉以習武,練劍弄棒用以防衛,多尚武節,威名遠揚。
    崆峒山以武顯,始於北宋。《續資治通鑒長編》載:“慶曆二年十二月xx賜渭州崆峒山慧明院主賜紫,僧法淳號志護大師,法渙、法漫、法深、法汾並賜紫衣;行者雲來等悉度為僧,初,法淳率其徒與西賊戰,能護守禦書院及保蕃漢蘖畜數萬,故賞之。”《宋史》內載:“夏師長驅抵渭州、幅員六七百里,焚蕩廬舍,屠掠昆畜而去。”相與印證者,尚有《甘肅歷史》一冊可鑒。宋代的渭州即平涼城。讓我們越過時間和空間阻隔,將歷史的蹤跡重新展現在人們面前:西元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王朝,自稱大夏國皇帝;1040年,西夏軍進攻西安,北宋軍慘敗,北宋韓琦、范仲淹主持對西夏的防禦;1041年,西夏以10萬兵力進攻平涼城,宋夏兩軍在好水川(慶陽西北)一帶展開激戰,宋軍又遭慘敗;1042年初,西夏軍騎兵進攻慶陽城,被宋軍擊敗,隨之于慶曆二年二月與宋軍又大戰於今寧夏固原北邊的定川寨,宋軍再次慘敗,大將葛懷敏陣亡,西夏騎兵乘勝南下,長驅直抵平涼,破城而入,燒殺屠掠,數萬人畜紛紛逃往崆峒山,夏軍尾隨而至,兵圍崆峒山,圖謀取之,在此岌岌可危之時,崆峒山慧明院主組織領導全山僧道及民眾依山佈防,以險居守,與夏軍騎兵抗衡並主動出擊,騷擾偷襲敵軍,護院武僧法淳率武藝超群之僧眾與敵軍展開殘酷激烈的戰鬥,夏軍不敵,無奈而退。崆峒山一戰,血染山林;以弱勝強,使數萬蕃漢人民的生命財產得到保護。
   
    崆峒山以武顯,還能從《水滸全傳》中得到注腳。喬道清,北宋涇源人,八歲就使拳弄棒,在崆峒山遇異人授以幻術,後與梁山好漢交戰,生擒李逵,活捉魯智深、武松、劉唐,差點把宋江也捉了去。崆峒山以武顯,還表現在明代道教建築繪畫上。今天,當你來到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崆峒山旅遊觀光,你不僅能觀賞到北雄南秀的美麗風光,還能在那八台九宮十二院的宮觀石室之中內牆上看到不少描寫古代戰爭的繪畫,那氣勢壯觀的戰爭場面,那攻守有序,閃展騰挪的攻防格鬥,一定會使你讚不絕口,留連忘返,激起你的無限遐想。崆峒山的許多宮觀洞殿,武以鞭顯:如靈官洞中的伏虎鞭,九光殿中的蛟龍鞭,還有金頂太和宮中的混元鞭,尤其是現在懸掛在天梯頂端的鎮山鞭,長約三尺三寸,樽柄約二寸,重約八十斤,通體發黑,古樸、莊重、威嚴,透出一股神氣,給人以陽剛和力量。
    崆峒山武術在一千五百多年間,經過一代代僧人、道士的傳承、創新、廣擷精采,熔於一爐,獨樹一幟,名揚天下,隨著武術內涵的演變發展,崆峒山產生了許多傑出的武術歷史人物,他們德藝雙修,彪炳史冊,歷歷可數:

     赤松子,神農時雨師,與廣成子居崆峒山講修煉之術,服水玉以教神農,能入火自燒。

     唐時人伍符,居崆峒山三年,每日止飲泉水三碗,伏氣丹田,日行五百里。

     北宋僧人法淳,居崆峒山慧明院,1042年春,率其徒及僧眾與西夏軍激戰崆峒山,保護人畜數萬和禦書院。仁宗皇帝賜號“志護大師”。

     元代黃居士,棄官入崆峒山,得純陽真人修道要訣,子飲月華,午餐日精,內功修煉不凡。

     明代道人王全真,成化年間居崆峒山問道宮,飲酒至石不醉,行走如飛,善醫。清代旭谷道人居崆峒山太和宮四十年,詩曰:“文烹武煉常升進,放下攤頭了太玄。”近代道人韓元覺,邱祖龍門派十九代弟子,崆峒山五龍宮主持,精通短打擒拿,善使黑虎出洞鞭和飛鏢,尤以輕功見長。還有很多武術人物,舉不勝舉。在歷史上,崆峒山還吸引過不少中華武術歷史名人:張三豐,武當武術的創始人,好道善劍,精研太極拳藝,明成化年游居崆峒山五年,訪師求藝。尤其是近代以“好任俠、善擊劍”自稱的愛國志士譚嗣同為代表,包括少林寺著名僧人鐵肩禪師、戳腳大師于伯謙、通備門大師馬英圖、隴上“棍王”羅文遠等一批武林豪傑,他們登臨崆峒山,遍遊崆峒山的奇峰勝景,登高望遠,吸收大自然的精神和力量,獲得武德修為和精神上的昇華,給崆峒山留下了寶貴的武術文化遺跡。千百年來,崆峒山作為絲綢古道的必經之路,既有許多文韜武略之士登山觀光,詠詩作文,也有身懷絕藝,遂棄紅塵棲身於崆峒山宮觀寺院中的武術家,他們豐富了崆峒山武術的內容,為崆峒武術的發展做出了歷史的貢獻。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15 05:07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