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有三座書院古蹟,南投市藍田書院建於道光11年(1831年)、草屯鎮的登瀛書院建於道光27年(1847年),而集集鎮的明新書院是最年輕的一處,清光緒四年(西元一八七九年)先建於「柴橋頭莊」,清光緒9年(1883)重建,比草屯的登瀛書院晚,也比南投的藍田書院遲三十餘年,這也說明南投縣漢人開發的先後順序。
清光緒初年,因為開發中央山脈的木材,加上採集樟腦油風氣大盛,濁水溪北岸集集大山南方的集集堡,人口大增,街市繁昌,地方仕紳提議組織濟濟社,並建議在柴頭庄興建書院,以教育漢文化;並供奉文昌帝君祈安。
書院草建不久,由於集集堡快速發展,便打算遷建集集街上,只因經費不足而暫緩。一八八三年,濁水溪洪水氾濫,帶來大批漂流木,當時書院總理陳長江提倡,募得一千八百銀元,利用漂流木,在集集街上興工起建書院,一八八五年竣工。
日治時代一九0二年,管理人將明新書院所有的田地二十餘甲和廟地,捐給集集公學校,並以書院充做教室,由鄉民集資八百元,再度遷建到柴頭庄現址,並改名為崇德堂。
在現址百年來,年久失修,而風光漸失;一九八五年列為國家三級古蹟後,才由政府出資重修;但在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中震損,災後再度重修,幾度修繕,面貌舊中帶新,夾在永昌國小和台灣特有生物中心之間,是集集小鎮的文化經典和指標。
書院完全依清末民初的古貌修復,正殿的神龕上主要奉祀文昌帝君神位,配祀有制字聖人、紫陽夫子神位,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神位。前有大埕,是集集每年祭孔之所。正殿的對聯:「明列名垣耿耿天河星聚五,新登桂籍迢迢雲漢士升三」,「明握文衡淳淳評章嚴古品,新增廟廟雍雍祀典重儒宗」。左右匾「承先啟後」、「明德新民」。
明新書院懸有「掌握文衡」、「立我蒸民」、「奎壁聯輝」的古匾。
光緒11年(1885年)竣工時,由眾士子立匾曰:「掌握文衡」古匾,高高的懸立在正殿上,明白揭示明新書院的宏旨。其設施雖稱書院,實為義學。
明新書院建築為講堂與齋舍間有翼房的閩南式建築,有正殿、拜廊、過水、翼房,廟埕以石板鋪砌,惜字爐位於正殿前西邊。
屋脊上及殿宇裝飾拙樸典雅
今存建築因構築於日據時期,故正殿、翼房牆身、廂房檐廊、檐柱皆存日式風格,亦為日據史實之寫照。
書院空曠處陳列許多民俗文物:石磨、酒罈、犁、簑衣、石臼、製茶車…等,展現出古樸風貌。尤以牛車運甕一景最為稱奇,吸引不少遊客駐足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