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康熙二十三年.台灣府首任總兵在今中山公園旁機車停車.場中山公園西南角.闢建總鎮衙署.府兵多由福建調來輪番更戌.三軍到此不免日久思鄉.且多水土不服.復為求渡海來台航程平安.遂自福州白龍庵迎來五福大帝神像.於衙內闢建白龍庵供奉.專供州官兵求符治病.祈求平安.「康熙35年(1696)里人集資興建,時稱水仔尾真人廟,後稱大銃街元和宮,本廟歷經乾隆年間、道光30年重修至光緒22年(1896)擴建為現在規模,日本領台後大正3年、昭和11年里人發起重修,台灣降復後民國39年本宮為發揚保生大帝濟世行醫之德,成立保生慈善會於廟後聘請名醫低廉行醫濟眾,49年發起重修,52年落成,53年歲次甲辰陽月舉辦慶成祈安建醮距前科30年,79年歲次庚午興工重修,擲茭請示神諭地板升高二台尺原狀重建,至81年工事完竣,廟貌煥然一新,神尊金光煥發,神人同慶,並於87年歲次戊寅陽月舉辦慶成祈安三朝建醮大典,在諸交陪境同心合力之下熱鬧非凡。
本廟前殿主祀保生大帝(源自福建省白礁慈濟宮),配祀康趙二元帥,謝元帥及中壇元帥,後殿主祀觀音佛祖,配祀註生娘娘,福德正神。本宮原有子弟館三,一曰慶南社屬歌仔戲館,一曰振樂社屬北管鑼鼓社,一曰鳳鳴社屬南管社,往昔大銃街廟是以7月19日之普渡,有爭奇鬥巧的肉山魚山,排場之大城裡城外攘熙人群,空前熱鬧而聞名。」
《 本帖最後由 49太歲 於 2010-9-24 18:56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