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22|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儒釋道--------三教不離人心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9-25 19:25:5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儒教是講「忠恕」,道教講「感應」,

它雖然說「清淨、無為」,要修自然之道,《道德經》上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實際上,它的教義就是「感應」兩個字。佛教則是講「慈悲」。

儒、釋、道三教,都沒離開「心」,若離開「心」,就沒有教了。


儒教講「忠恕」,忠是「忠以持己」;

持己,是我無論做什麼事情,對人都要有忠心,要盡我的忠心,

這是培植自己品德的一個基本條件。

恕是「恕以待人」,恕是 原諒其他人,

若他人有什麼錯處,要有原諒、寬恕他人的這種思想。

你能「忠以持己」,人格就清高了;

你能「恕以待人」,就有利益人的思想,對誰也不苛求。

這是儒教沒有離開「心」,你看忠恕兩個字,底下都是「心」。


道教是講「感應」,什麼事情都憑感應。

感,是「感而斯通」;

應,是「無求不應」,誰有求於他,他都答應了。

「有感斯通,無求不應」,這是感應兩個字的由 來。

感應道交,什麼叫「感應」?

譬如電,你在那個地方裝上電了,這個地方就放光。

「有感斯通,無求不應」,也就是你心裏想什麼,他這兒也知道了。

這是互相 心裏那個電有所感應──如是感應,感應如是。

「有感斯通,無求不應」,你求什麼能得什麼。

你心真誠了,就有感,就能通,通達到神明了。


道教裏講感應,所以太上老君才寫《感應篇》,它一開始就這麼說:

「老君曰:禍福無門,唯人自招。」這就是感應,

禍也沒有個門,福也沒有個門,

你自己做善事 就有福,做不善事就有禍。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善惡的果報,就像人的身體,有個影子常跟著跑,

你走到什麼地方,你的影子就跟到什麼地方,

善的報是如影 隨形,惡的報也是如影隨形。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天地有年值、月值、日值、時值,

這四值功曹,

年、月、日、時都默默中有神在那兒管著的。

所以說

「是以 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

以奪人算,是奪人的壽命,就是這個人本來應該長命,

忽然間短命了,這叫「算」。一紀是十二年,就叫紀算。

「算減則貧耗」,你若算壽命短了,也就窮了,什麼禍患,

如飛災橫禍、疾病、口舌都來了。


這是感應篇,它是「有感斯通,無求不應」,所以道教講「感 應」。


佛教就講「慈悲」,什麼叫慈?

慈就是「無緣大慈」,

無緣慈,也就是和你沒有緣的,不管他對你好不好,都對他慈悲。

沒有緣的嗎?沒有緣,才要用慈悲。

悲是 「同體大悲」,怎麼有大悲心呢?

大悲心就是同情心,

也就是看人家的苦,如同身受一樣,所以叫悲天憫人。

慈悲喜捨  ──

「慈能予樂」,慈就能給眾生樂;

「悲能拔苦」,因為你有同情心了,就能把眾生的苦都拔出去,

這也是愛人如己。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玄天悟道居太和
上帝功成鎮武當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1-2-20 21:29:50 |只看該作者
個人覺得道家不要用感應一詞,用清心無為比較好,純感應不算一件好事,
要加入對於道理的貫通及六識的清靜才可從心做起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15 16:39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