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6-7
- 最後登錄
- 2017-3-1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043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1952
- 相冊
- 1
- 日誌
- 0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儒教是講「忠恕」,道教講「感應」,
它雖然說「清淨、無為」,要修自然之道,《道德經》上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實際上,它的教義就是「感應」兩個字。佛教則是講「慈悲」。
儒、釋、道三教,都沒離開「心」,若離開「心」,就沒有教了。
儒教講「忠恕」,忠是「忠以持己」;
持己,是我無論做什麼事情,對人都要有忠心,要盡我的忠心,
這是培植自己品德的一個基本條件。
恕是「恕以待人」,恕是 原諒其他人,
若他人有什麼錯處,要有原諒、寬恕他人的這種思想。
你能「忠以持己」,人格就清高了;
你能「恕以待人」,就有利益人的思想,對誰也不苛求。
這是儒教沒有離開「心」,你看忠恕兩個字,底下都是「心」。
道教是講「感應」,什麼事情都憑感應。
感,是「感而斯通」;
應,是「無求不應」,誰有求於他,他都答應了。
「有感斯通,無求不應」,這是感應兩個字的由 來。
感應道交,什麼叫「感應」?
譬如電,你在那個地方裝上電了,這個地方就放光。
「有感斯通,無求不應」,也就是你心裏想什麼,他這兒也知道了。
這是互相 心裏那個電有所感應──如是感應,感應如是。
「有感斯通,無求不應」,你求什麼能得什麼。
你心真誠了,就有感,就能通,通達到神明了。
道教裏講感應,所以太上老君才寫《感應篇》,它一開始就這麼說:
「老君曰:禍福無門,唯人自招。」這就是感應,
禍也沒有個門,福也沒有個門,
你自己做善事 就有福,做不善事就有禍。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善惡的果報,就像人的身體,有個影子常跟著跑,
你走到什麼地方,你的影子就跟到什麼地方,
善的報是如影 隨形,惡的報也是如影隨形。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天地有年值、月值、日值、時值,
這四值功曹,
年、月、日、時都默默中有神在那兒管著的。
所以說
「是以 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
以奪人算,是奪人的壽命,就是這個人本來應該長命,
忽然間短命了,這叫「算」。一紀是十二年,就叫紀算。
「算減則貧耗」,你若算壽命短了,也就窮了,什麼禍患,
如飛災橫禍、疾病、口舌都來了。
這是感應篇,它是「有感斯通,無求不應」,所以道教講「感 應」。
佛教就講「慈悲」,什麼叫慈?
慈就是「無緣大慈」,
無緣慈,也就是和你沒有緣的,不管他對你好不好,都對他慈悲。
沒有緣的嗎?沒有緣,才要用慈悲。
悲是 「同體大悲」,怎麼有大悲心呢?
大悲心就是同情心,
也就是看人家的苦,如同身受一樣,所以叫悲天憫人。
慈悲喜捨 ──
「慈能予樂」,慈就能給眾生樂;
「悲能拔苦」,因為你有同情心了,就能把眾生的苦都拔出去,
這也是愛人如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