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竹溪寺創建於永曆十五年至十八年間(西元1661~1664年),係由當時州守所構建。那時寺前的清溪尚未叫做竹溪,而溪流位置在承天及今台南市南邊,所以叫做南溪。這條小溪沿畔綠竹成蔭、風景怡人,所以於鄭氏降清以前已為騷客稱做竹溪,這是竹溪寺的得名出於所臨溪流名稱而來的。事實上,這所台灣最早構建的寺院建寺時的名稱稱作「小西天寺」,這可由「台灣詩乘」所錄范咸詩為証:
「西天小寺禮彌陀,故鄭園庭日漸蹉。銅礮風雷金甲動,鯨魚冠帶海門過,虎鯊夜集貪牽罟,鸚鵡朝遊寄負螺。堪笑揭竿稱鴨母,空嗤海外夜郎多。」
竹溪在乾隆三十年所記的碑記稱做蓬溪,到了道光年間叫做溪仔墘溪,依照「台灣采訪冊」所記:
「溪仔墘溪源出東門外太爺廓前,南流大橋頭,過竹溪寺邊,轉過曾蔡二姬崙,旋轉經溪仔墘,溪流鹽場,注台江」
又因這條溪流經鹽埕村落,所以俗稱鹽埕溪,現稱作日新溪。
康熙三十二年,台灣知府吳國柱附建竹溪書院於竹溪寺,因竹林蒼鬱、溪徑迂迴、景勝優雅所以良辰佳節、騷客遊人多會於這所寺院。有詩為証:
「竹溪小寺遠塵鄙,青壁臨流薛荔懸。高望美人何處所,漫憑東海說西天。」
「沿竹尋曾院,傍溪叩佛堂;溪迴水自曲,竹密山亦涼。供客三杯酒,參禪一柱香;聽談心未倦,溪竹以蒼茫。」
竹溪禪寺,是台灣最古老的佛教寺院,與開元寺、彌陀寺與法華寺同為台南四大古剎之一。竹溪禪寺確實的創建年代史料雖無直接記載,但是自清朝以來不同的志書是存在著竹溪寺的記載。
清朝領有台灣最早的志書,應推康熙三十三年(西元1694年)由第三任的台夏道高拱乾所篆的『台灣府志』。依照這部府志所記載當時的寺廟
「竹溪寺:在府治東南數里許,其間林木蒼鬱,溪淨紆迴,最為勝景。良晨佳節,騷客遊人多會於此。」
到了康熙五十九年由第七任的海防同知兼攝台灣縣事王禮生等編蒃的『台灣縣志』,是台灣縣舊志最早的刊本,而其志裡所記載的寺院
「竹溪寺:距邑治二里許,俓曲林茂,溪流環拱,竹木花果,堪稱勝致,匾其山門曰:『小西天』」
竹溪寺、彌陀寺、龍湖巖在兩部最早的府縣志裡皆未被提到創建年代,可見其應創建於明鄭時期,所以台灣最早的寺院應該就是創建於明鄭時期的竹溪寺、彌陀寺或龍湖巖了。
龍湖巖係鄭成功舊部陳永華可能於永曆二十八年(西元1674年)所建,彌陀寺依『台灣名勝舊蹟誌』所記為鄭經所創建。而竹溪寺依台灣文獻始祖沈光文在鄭成功於永曆十五年光復台灣時,以客禮見,且田宅贍公,而與鄭氏官吏唱酬之作中,提及
「州首新構僧舍於南溪,人多往遊,余未及也」
南溪即台南之城南竹溪,新構之寺,及後世之竹溪寺。以此推測,竹溪寺應建於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為台灣第一座寺院。
除了依沈光文之詩外,台南市文獻委員盧嘉興先生亦由台灣早期書院及寺院的關係來論證竹溪寺早期歷史。『台灣府志』曾記載台灣最早書院,其中提到:
「竹溪書院為郡守吳國駐所建,肖像祀焉。手惠政在人,士庶纍石輸材,諭禁不能止,康熙三十二年建」
現竹溪寺所珍藏之吳國柱素像驗證了這段歷史。
《 本帖最後由 49太歲 於 2010-10-5 15:00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