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樓天后宮自編沿革是依據清乾隆二十年(西元一七五五年)保存至今的
「聖奠鯨波」古匾為創建年代,距今已有二百四十五年,但清乾隆十七
(西元一七五三年)德化進士王必昌重修台灣縣志時,即已載有媽祖樓街
(今之忠孝街),也就是說在二百四十七年以前即已有媽祖樓。
另據地方耆老口傳,媽祖樓天后宮現址原係一戶蒸籠業者搭建草寮的住宅,
內有閤樓供奉媽祖香火,後來不知何故去了大陸就沒有再回來,草寮也就一直
荒置無人聞間。當時位於今天的立人國小西面的軍工道廠船艦沿德慶溪進出均
可遙見紅色燈光指引,但上岸卻又找不到紅色燈光的來處。
時間久了,有人刻意由船上看到的方位循線前尋,最後找到這座已經空無人住
的草寮及閤樓上的湄洲媽祖香火,始知是媽祖暗中庇護行船安全。於是由道廠
官兵及地方民眾發起建廟,並因香火來自閤樓而名之為媽祖樓。另據清道光二
十一年的重興天后宮碑記所載,參與重修人員幾乎都是道廠官兵,顯示道廠官
吏、兵員、工匠對之崇祀甚篤,媽祖樓也因此而一度香火鼎盛,發展成為地方
大廟。
惟台灣軍工道廠係創建於清雍正三年,當時的海岸線大抵還在海安路附近,只
有由普濟殿向西延伸的尖岬已經到了康樂街附近。換句話說,媽祖樓一帶當時
尚屬濱臨台江的海埔新生地,人煙稀少。不過,媽祖樓的位置正好在新港墘港
水路的上游,雍正、乾隆年間移民由此登陸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乾隆十七年即
已出現新市街一媽祖樓街,可以想見,在那二、三十年間有不少移民湧進此
地,促成了該地的繁榮。
《 本帖最後由 49太歲 於 2010-11-18 22:47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