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6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中國史前藝術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生活智慧王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10-9 07:30:4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一、史前藝術概述

        中國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中國的史前時代(1,800,000BC~2,100BC)即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在舊石器時代,人們的主要勞動工具是打製的石器,從事採集和狩獵經濟活動。在漫長的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在打製石器過程中,逐步培養起造型技能,逐漸萌發出審美觀念。這時的藝術造型主要是作為工具的石器。

        從距今約一萬年開始,人類社會進入新石器時代,當時主要勞動工具是有造型規模的磨製石器,在工藝領域上發明了陶器,也出現了編織、紡織、玉雕、牙雕、髹漆等工藝門類。因此,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造型藝術,在彩陶、繪畫、陶塑和雕刻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成就。

        史前時代人們製作的器物或裝飾,雖看出有表現具象的人或事物的欲意,但當時並未如今日有專門訓練的學校或技術養成所,因此無法發展出高度寫實的技巧,他們製作的圖案都半有其約定俗成的圖像,而這些圖像通常都代表某些圖騰的意義,為了族人溝通的方便,所以發展出以幾何紋樣為主的藝術表現風格,以代表他們的視覺語言符號。

二、舊石器時代的藝術表現

        北京人(500,000BC) 使用的工具材料是石英、石片、石灰石等,這些石器有的是利用小石塊敲打成形,有的是從一塊大圓石敲下來的碎片製成的。

        周口店的山頂洞人(25,000BC),婦女們以石頭製成的珠子作為身上的裝飾,石珠子的表面有打洞,並以赤鐵礦畫上花紋,這是中國最早的人造首飾。打洞的行為,是一種鉆孔的技術,意味著打破平面格局,邁向第三度空間(雕塑造型的基本要素),也是立體裝飾的開始。

三、新石器時代的藝術表現

陶器

        古代先民在對土壤的開墾和接觸中,逐漸認識並掌握黏土的可塑性能,在長期用火的實踐中懂得了土塊經過燒烤之後變得堅硬,於是人類嘗試將黏土製成泥坯,把它燒製成能盛放液體並能耐火的陶器。陶器的發明是人類劃時代的標誌,也是人類文明的開始。

        依陶器的用途可分為飲食器、炊煮器和儲藏器。其中盆、缽、碗、杯、豆、勺屬飲食器;鼎、鬲、甗、甑、斝、釜、灶屬炊煮器;壺、罐、瓶、甕屬儲藏器。飲食器的共同特點是敞口,炊煮器一般都有三足,便於架在火上烹煮,而且挪動方便。儲藏器多取球形,以取得最大限度的容量。

        如按陶質來分有紅陶、灰陶、白陶和黑陶。如以器表裝飾來劃分,則有素陶、彩陶、印紋陶和擬形陶器。裝飾紋樣有動、植物和人形,但就彩陶來看,絕大部分是組合方式變化多端的幾何紋樣。

        最初的陶器因受編織物的影響較大,在燒成的陶器上還保留著編織物的痕跡,像布紋、席紋和繩紋都成了簡單的裝飾。

        彩陶和黑陶代表著中國古代藝術創造的第一次高峰。彩陶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紅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礦物質顏料赭石和氧化錳進行描繪,然後入窯燒製,結果會在橙紅色的胎地上呈現出赭紅、黑、白諸種顏色的美麗圖案。黑陶是在燒製結束時,從窯頂慢慢加水,木炭熄滅後產生濃煙,使陶器滲透碳而成的。

繪畫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繪畫藝術,主要體現在彩陶的裝飾紋樣上。

仰韶文化(5150-2960BC)彩陶

        以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為最傑出。

    半坡類型:以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等遺址出土者為代表。陶器以圓底或平底的盆為主,花紋圖案除有寬帶、三角、斜線、波折等幾何紋樣外,還有動物的圖案,其中以魚類紋數量最多,例如半坡出土的「三魚紋盆」、和內彩「人面魚紋盆」,造型簡潔生動,圖案和生殖崇拜有關。

    廟底溝類型:以河南陝縣廟底溝和陝西華縣泉護村遺址出土者為代表。陶器造型多樣化,紋樣多用弧線描繪,除了有鳥(以鳥紋為主)、魚、蛙等動物圖案外,最流行的紋飾母題是圓點、弧邊三角、垂幛、豆莢、花瓣、花蕾等,植物紋顯著增加。多數圖案採用二方連續的構成方式,具有虛實相生之妙。例如長安五樓出土的「花蕾、花瓣紋彩陶盆」,格外華麗優美。河南臨汝縣出土的「鸛魚石斧紋罐」,鸛鳥前方有一長斧,斧柄上有 「X」形記號,可能是象徵著權威的器物,是一件很特殊的作品。

馬家窯文化(3300-2050BC)彩陶

        是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肅、青海地區的一個分支,按時間先後,可分成下列四個類型:

    石嶺下類型︰距今5000年左右,分布在甘肅省東部。紋樣流行變形鳥紋、弧邊三角文及圓圈紋,構圖簡潔疏朗。其中以鯢魚紋最具特色,例如甘肅甘谷縣出土的「鯢魚紋彩陶瓶」(甘肅省博物館)。

    馬家窯類型︰距今約5000~4500年,主要分布在甘肅省中部和青海省東北部,紋樣以旋渦紋、波浪紋、弧邊三角紋居多,具有構圖繁密、迴旋多變之特色。青海大通縣上村家寨出土馬家窯型的「舞蹈紋彩陶盆」,畫面共描繪三組舞蹈人物,每一個人物的兩腿間各出一斜道,有人認為是尾飾,也有人以為是勃起的陽具,可能和原始生殖祭祀活動有關。

    半山類型︰距今4000年左右,彩陶以小口寬肩大腹雙耳罐最有特色,造型豐滿穩重大方。花紋以幾何形紋為主,流行紅黑相同的鋸齒紋及旋渦紋,色彩和諧。
    馬廠類型︰距今4000年左右,彩陶以小口折沿寬肩罐為代表器形,彩繪流行四大圓圈的布局,盛行網格、菱格、米字、波折及變體人形等紋樣,風格粗獷,顯得莊重剛健。

其他畫跡

    壁畫:中國迄今發現最古老的壁畫遺跡,是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遺跡出土的壁畫殘塊,用赭紅或間用黃白色彩描繪連紋、三角紋圖案。

    岩畫:遺跡相當多,大半是敲鑿而成的岩刻畫。例如內蒙的陰山岩畫,刻畫著野生動物、狩獵、舞蹈、部落戰爭及天文圖像等,題材豐富,形象古拙生動。江蘇連雲港將軍岩畫,敲鑿著人面、太陽、植物莖葉等圖案,反映了古代東夷族的宗教觀念。

雕塑

陶塑人像雕塑

        多屬工藝裝飾雕塑,或是陶器上的附飾物,較有名的如:

        甘肅禮縣高寺頭出土仰韶文化的陶塑少女頭像,陶色橙黃,額上用泥條堆塑髮辮,臉形豐潤,五官貼切,技法頗為洗練概括。

        陝西洛南出土人形器口紅陶壺,壺口捏塑成微微昂首的女孩頭像,形貌頗為秀麗。

        甘肅秦安大地灣出土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距今約5600年,由於瓶身三列具有廟底溝型特徵的圖案襯托,仿佛是一位身穿花襖的小姑娘。

        遼寧喀左東山嘴紅山文化祭祀遺址,發現一批小型陶塑裸體孕婦像。

        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遺址,發現一件與真人等大的泥塑頭像,五官清晰,造型逼真,目光炯炯,嘴唇掀動,頗具神秘色彩。

動物雕塑

        新石器時代,在定居農業的環境中,各地普遍飼養著豬、羊、牛、狗、馬、雞等六畜,雕塑家在長期生活觀察中,熟悉各種動物的特徵與習性,因此表現的作品雖形體簡單,但特點鮮明,動態生動。著名作品如:

        陝西華縣太平莊出土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晚期的鴞型陶鼎。

        山東膠縣三里河出土大汶口文化(4300-2500BC)晚期的豬型鬻與狗型鬻。

        江蘇吳江梅堰出土的良渚文化的水鳥形陶壺。

玉石雕刻

        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圓雕石刻,是河北武安磁山遺址出土的一件石雕人頭,五官造型頗誇張,作瞪目張嘴狀,屬距今7000年前的磁山文化遺物。最重要的一批史前石刻人像,出自河北灤平金溝屯紅山遺址,較大的幾件石人,高約30公分,五官清晰,臉形豐滿,身軀呈溜肩鼓腹狀,下肢不加細刻,其造型頗似孕婦,與紅山文化的女神之宗教觀念有關。

        史前玉雕作品較有名的如:

        內蒙翁牛特旗出土的紅山文化碧玉龍。(1971年發現)。

        浙江餘杭反山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的透雕神人玉冠飾。(1986-1987)。

        安徽含山凌家灘出土的玉雕人像。

建築

        中華民族的祖先早就在黃土地層上挖掘洞穴,作為居住之所。從最初的穴居,逐漸發展為半穴居和地面建築。穴居時代積累了對黃土地層的認識和夯築的技能,搭蓋穴口頂蓋積累了對木材性能的知識和加工的經驗技巧。穴口周圍積土培實,以防地面水流入穴內;頂蓋上留出洞口,以便排煙通風等措施,逐漸形成了某些固定的屋頂形式。

        北方黃河流域採用木骨泥牆建築,及牆體採用在木骨架上札結枝條,然後塗泥的方式。在南方長江流域流行杆欄式建築,某些低窪或沼澤地區,還從巢居逐步發展出樁基和木材架空的杆欄構造,分上下二層,上層居住,下層架空。

        仰紹文化的西安半坡遺址等可以看到當時的聚居點已經是有規劃的形式,半坡遺址中顯然已能分出居住、燒制陶器、墓葬等區域範圍;居住區的中心有一間大房子;居住區週邊挖有寬而深的壕溝,作為防護之用,是最早的聚落群居方式。

        半坡遺址晚期發展出長方形住屋,它的木骨泥牆骨架以具備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的木構建築雛形,室內地面為燒烤過的草筋泥抹面,居住面並鋪有木板防潮。更晚期的圓形住屋已經是地面建築,平均直徑約四至六公尺,周圍密排較細的木柱,柱與柱之間用編織方法構成牆體,室內有二至六根較粗的柱子,其圓錐形屋頂上可能有兩面坡的小屋頂。

        浙江餘姚河姆渡村發現的建築遺址,已有採用榫卯技術構築木結構房屋的例子,這些榫卯是用石器加工的,顯然長江流域的木構建築發展比黃河流域早。

文出:文化生活藝術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7-23 05:02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