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886|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閩粵真武信仰及其神職的多元性-水神[10P]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只要大家攏甲台灣米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10-12 10:42:4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真武神主要是隨著帝王崇信、道教傳道等而進入閩粵,但並沒有因明萬曆中期道教的逐漸式微而退出閩粵的信仰圈中,反而轉入民間,成為民間信仰的對象之一,真武神之所以受到閩粵百姓的青睞,最主要的是所屬職能與人們的現實生活需求息息相關。在閩粵的民間信仰之中,水神與禦盜神佔了絕大部分,根據《八閩通志》〈祠祀志〉,與治水旱有關之廟宇即有五分之三強,具弭盜功能之廟則佔近三分之一,其餘則幾乎都與治療疾疫有關,這與閩粵的地理環境、經濟生產方式有密切關係,真武神則兼具了這三項職能,尤其前兩項在閩粵方志中屢見不鮮,是其主要神職。

(一) 水神
真武神在古代即是水崇拜的產物,西漢初劉安《淮南子》〈天文訓〉言:「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執權而治冬。其神為辰星,其獸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西漢宣帝時人王褒著《九懷》〈思忠〉云:「玄武步兮水母」,東漢王逸注曰:「天龜水神,侍送余也。」《後漢書》〈王梁傳〉更直接言及:「玄武,水神之名。」可見遲至漢朝時,真武已被視為水神。

 


在閩粵方志的記載中,真武神的水神性格是顯而易見的,尤其在粵地更以水神而受到熱烈崇拜,宣統《南海縣志》卷六〈建置略〉「文教古廟」條即言:「北帝,水神也」,清楚指出真武神在當地的職屬。真武神何以能以水神職能在閩粵流傳呢?乾隆時人李本潔曾述及「北帝之著靈於天下,而尤著靈於粵地也,久矣」的道理:

北帝之著靈於天下,而尤著靈於粵者,何也?氣者,民之所由生也,分而為陰陽,運而為五行,五行之精,鬱鬱勃勃,凝聚周流,以聖以神,庇於下土,況夫北屬水,水得天一之氣,居五行之先,故其神獨盛,而為五方之帝之最尊,其在文王之卦,正北為坎易之說,卦曰勞乎坎,夫勞者,慰勞之義也,萬物於此得慰勞焉,則其鴻廕之在,人又何如歟?且粵地南也,南為火,後天卦位為離,火者水之妃也,水得其妃而精英之氣合,而益顯坎離之用益,神此 北帝之威靈,所以在粵為尤著者也。

清人屈大均撰《廣東新語》卷六「真武」條也載:
吾粵多真武宮,⋯⋯粵人祀赤帝,並祀黑帝,蓋以黑帝位居北極而司命南溟。南溟之水生于北極,北極為源而南溟為委。祀赤帝者以其治水之委,祀黑帝者以其司水之源也。吾粵固水國也,民生於鹹潮,長於淡汐,所不與黿鼉蛟蜃同變化,人知為赤帝之功,不知為黑帝之德。家尸而戶祝之,禮雖不合,亦粵人之所以報本者也。

 


由上可見粵地偏處中國之極南,在五行中屬火,故祀赤帝,但因黑帝「位居北極而司命南溟」,且「司水之源」,為求陰陽調和,故祀北帝為盛,靖南王耿繼茂即言:「粵為炎州,玄帝以水濟火,補造化之偏」,宋灝《重修神逕水口洪鎮廟記》(見咸豐《佛岡廳志》,今廣東省清遠市佛岡縣)與王賢超《文教古廟碑記》(見宣統《南海縣志》)等文人所撰寫的廟宇碑記中皆有相關的說法,這種說法可視為此地信奉真武的重要因素。

 


除了為求陰陽相調的風水需求之外,整個閩粵的自然環境也與真武崇拜結下不解之緣。閩粵地區三面環山,重巒疊嶂,東部則是綿延上千里的海岸線,廣東省山地與丘陵約佔全省面積的五分之三,主要山脈多與海岸線平行,河流眾多,且多自北向南流,最長的珠江由西江、北江、東江匯流而成,境內降雨與徑流的空間分布不均,易生水旱之災;福建省的山脈與丘陵則佔全省面積五分之四以上,主要河流有閩江、九龍江和晉江等,其中閩江是最大河流,流域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二分之一,且徑流量大、流量和水位季節變化較明顯,旱澇之災易發,再加上沿海在夏秋之際常有颶風肆虐,因此閩粵的水旱自然災害為害甚烈,明朝二百餘年的統治間,閩粵即發生過上百次的水旱災。

 


水旱災的確是閩粵最嚴重的天然災害,在西元二○○二年的新聞報導上,猶可見閩粵地區旱澇交疊、多災併發,殃及數百萬人的情況,如此的天然災害發生在古代,自然更使得民眾束手無策,只得求諸神明的保佑與協助,因此閩粵地區的水崇拜特別發達。

 


水災是閩粵地區最常見的自然災害之一,往往令民眾談虎色變。由於閩粵地區河流縱橫,山脈多呈東北─西南走向,易阻絕海洋暖流,夏季經常有暴風來襲,這些因素所帶來的大雨滂沱、連日豪雨,使河水未能宣洩,便氾濫成災,而因海岸線的漫長,所以海潮上漲對沿海居民亦是很大的威脅,明朝謝肇淛《五雜俎》言:「閩中不時暴雨,山水驟發,漂沒室廬,土人謂之出蛟」,福州民謠也道:
初三十八怕沖潮,節近端陽水更愁,最怕關公磨刀雨,大水一到厝也流。

 


百姓對水患發生的無可奈何在民謠中表露無疑,總計明朝時期福建發生全省性的水災有八次,廣東亦有八次,府縣的地方型水災更無以計數,因此治除水患是人們心理急切的需求,這也促使具水神性格的真武神在當地的傳播。清人宋灝《重修神逕水口洪鎮廟記》曾云:「(鄉人)或曰,神逕巒重嶂疊,眾溪畢納,洪水驟發,故立廟以鎮之。」鄉人以為祀火帝與水帝的洪鎮廟是因該廟神可鎮壓洪水而名之,可見在平民的心目中,真武神具備鎮除水患之功能。清朝舉人沈欽文撰《重修東關上帝廟碑記》曰:
帝以水靈奠麗於此,為我民消災斂福者自前明迄今三百年矣,劫之行也有開必先,甲子孟秋,不晴不雨,洪流淹沒民居者三旬五至,水累盡風累生,帝先幾示異,而民罔覺。

以上引言說明真武乃是司水之神,對於水患有預告之能,然民弗知,因而釀成巨災。在同治《韶州府志》卷十九〈建置略〉中尚記載真武神具有鎮水之功能:真武閣在(乳源縣,今廣東省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縣南洲頭,明萬歷年間建,明趙佑卿記,⋯⋯縣治南洲頭一水斜流其下,蕩無關鎖,因居民請議建元君之閣,以鎮之。

對百姓而言,水為萬物生長所需,水災固然威脅人民的生命財產,乾旱也經常造成閩粵農作損失,危及人民生計,明朝因水旱災而造成糧食短缺,最後演變成飢荒、流民亂竄之情況史不絕書,因此祈雨活動為地方大事,方志中人們祈雨的對象多如繁星,如向龍王廟、蛇王廟等廟禱雨,或至潭、井、泉等地求雨,甚有向神明求雨不成,遂將神像抬至庭中加以曝曬,使神明感同身受,以祈求雨水降臨的風俗。

 


真武水神亦是民眾乞雨的對象之一,民國《詔安縣志》(今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卷三〈名勝志〉「真武石井」條云:「旱天禱雨,官紳必至」,林劍華所錄之莆田縣北辰宮《道光年朱顯作誠通氏俚言》中,記載從清乾隆到道光年中,地方官員與士紳多次的祈雨活動,福建建寧縣(今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的溪東觀(見民國《建寧縣志》卷五〈寺觀〉)、莆田縣(今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縣)的祐聖道觀(見弘治《八閩通志》卷七十九〈寺觀〉)等均為鄉人祈雨之所,光緒《漳浦縣志》載:「柑林伭天廟,⋯⋯邑令楊遇禱雨立應。」。重修《緯書集成》〈河圖帝覽嬉〉言:「北方玄武之所生,⋯⋯鎮北方,主風雨」,真武的主風雨功能在水旱頻發的閩粵之區,正適得其所。


火災亦是古代人民深感困擾之災害,古代建築多為木造,易引發祝融之災,因此對真武帝多有供奉,明人劉若愚《酌中志》卷十七〈大內規制紀畧〉:「(欽安)殿之東西,有足跡二,相傳世廟時,兩宮回祿之變,元帝曾立此,默為救火,其靈跡顯佑云。」明劉效祖《重修真武廟碑記》:「國朝設立監、局、司、廠衙門,多設北極真武廟於內,塑像其中而祀之者,何也?緣內府乃造作上用錢糧之所,密邇宮禁之地,真武則神威顯赫,袪邪衛正,善除水火之患」,真武被視為滅火之神。

 


福建由於造紙業甚為發達,尤其是竹紙,從明朝開始在全國具特殊的地位,明人宋應星《天工開物》〈殺青〉言:「凡造竹紙,事出南方,而閩省獨專其盛」,刻書業也頗興盛,此兩種行業最為忌火,然氣候上「閩粵從五月至八月,凡百餘日,皆暑,而秋初尤烈」,此種高溫酷熱的天氣卻易造成火災的發生,再加上閩粵的民居多為木構造或木構造結合磚砌構造的系統,而廣東城鎮民居又舖舖相連,建有騎樓,易因火災而延燒一整排的店舖,因此防火對人們而言十分重要,民國《清流縣志》(今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卷十七〈廟祀志〉云:
鎮武廟⋯⋯在縣南門三港坊,至正二十四年(1364)邑人募建,相傳邑南常有火灾,故祀北方水神壓之。

道光《遂溪縣志》(今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卷四〈壇廟〉也載:
真武廟,舊在東門外, 國朝康熙二十一年(1682),知縣朱光炳以城多火災,乃開北門,移廟建於北門,取以水濟火之義,改名吉祥寺。

真武水神具有鎮滅火災之功能,乾隆《將樂縣志》(今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卷四〈寺觀〉:
封山觀,⋯⋯李熙記畧曰,宏治己未(1499)冬十二月將城之南,祝融為灾,西向東轉,被焚者二千餘家,自夕達旦,一日二夜,學宮、倉驛、鼓樓、藩司、廟宇,一炬而盡,所存者獨縣治而已,次年七月又火,焚死者十有八人,被焚者六百餘家,軍民惶懼,罔知歸咎,有為地理之言曰,火山露冝急厭之吉,於是守禦副千戶羅君縉率城中樂施好義之士,募工重建庭宇,既新,設佑聖真武像于庭,又於北大旗山之顛,引靈泉自西南流,凡八百餘丈,注于庭前為方池以厭之。

 


由上可知火災危害人民生命、毀壞官民屋舍,其損失莫大,致使軍民均感恐懼,因此遂信風水之說,籌設真武聖像,並在其前引泉水注下,成一池以剋烈火之災。在消防技術、設備未盡完善的古代,市井小民只得將希望寄託予具有司水功能的真武神,以求預防火災的發生。

資料來源: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日據以前台灣真武信仰之源流與發展
已有 1 人評分SOGO幣 收起 理由
堡主 + 20 好!!很好!!非常好!!!真的很好!! 不愧 ...

總評分: SOGO幣 + 20   查看全部評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7Rank: 7Rank: 7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0-10-12 22:02:12 |只看該作者
古代以農治國,
所以水對農作物的生長就有很大的關係,
太多易造成植物腐敗,
太少卻也會讓植物乾枯而死,
所以拜水神便成為農民為了農作物收成好而成為的信仰.
已有 1 人評分SOGO幣 收起 理由
堡主 + 3 您的真誠回覆內容精闢,堪為表率,值得鼓勵 ...

總評分: SOGO幣 + 3   查看全部評分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7 05:5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