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7-2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159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671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一、明清時代的台灣藝術概述
自鄭成功來台後,又經過清代二百餘年的經營,台灣漢人的藝術活動自然有了相當成就;初期來台的移民以墾荒者居多,待各方的建設生產有所進展,村落城鎮次第形成後,文化活動才逐漸展開。至日治時期以前,台灣的藝術發展,跟明清整個中國藝術潮流一樣,以文人畫傳統的書畫風格為主流。從中華民族藝術宏觀的角度來看,台灣的藝術可視為一種地方性的風格,來台的藝術家大半是福建人,因而與福建地方性風格有血緣關係,所謂多獷氣的「閩習」,也足以說明台灣的書畫作風。但繪畫風格由於地緣關係,也受浙江、廣東地區水墨畫風的影響。。
清代台灣的繪畫作品以水墨花鳥及四君子較多,人物次之,山水最少。從師法的對象歸納起來以明清花鳥畫家居多,尤以擅長竹石的名家為主。來台畫家只是一些二三流的大陸文人,他們的藝術並沒有與台灣本土的自然、人文相結合,只是被作為少數有錢階級附會風雅自賞的東西和文人的游興餘事,更不能反應當時社會的具體面貌。
二、明清時代的台灣藝術表現
水墨畫家
林朝英(1739~1820),台南府人,寫字多做竹葉形,勁挺怪逸,獨具風格,但可看出與明末泉洲人張瑞圖是一脈相傳的。花鳥畫逸筆草草,水墨淋漓,頗具徐文長之貌而縱逸有過之,例如《蕉石白鷺》(1810,徐瀛洲藏)。
林覺,嘉義人,道光年間活躍於嘉、南、竹一帶,擅長人物畫,墨趣直追黃慎(揚州八怪之一)。他也是畫工,曾在寺廟作壁畫,如《蘆鴨》(黃天橫藏)。
謝穎蘇(1811~1864),字琯樵,詔安人。詩書畫精絕,尤擅畫水墨蘭竹花鳥,在台灣留下作品較多,如《蘭竹四屏》(1860,四屏之二,王國璠藏)。
書法家
張朝翔,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書法學朱熹,被尊為台灣書法的宗師,如《行書》(黃天橫提供)。
呂世宜(1784~1858),字西村,泉州人,道光年間舉人。和謝琯樵一起受聘於板橋林本源家擘劃林家花園。博學多聞,工書法,為台灣金石學的開拓者,台灣隸書風格樹造者,例如《隸書屏》(1854,林淵深藏)。
建築
台灣傳統建築是大陸閩粵建築模式之橫的移植,工匠、材質都來自唐山。多採用通風敞開的材料,較自由的格局,多強調曲線,優雅飄逸。大量使用木、石雕刻、欄杆、柱礎,有各種形狀及紋樣。柱、樑、斗拱、托木、斗座,富於變化,木雕細緻。花砌磚窗之圖案樣式很多,例如板橋林家花園的蝴蝶形窗、竹山敦本堂的平櫺及菱花形窗,廣泛使用花磚、釉燒陶竹節、花瓶式作窗和欄杆。特別重視屋脊之製作及裝飾,有的屋脊嵌上交趾陶及剪黏,飛揚飄起的燕尾可使建築物更華麗、生動,「翹脊厝」成為社會榮耀的象徵。廟宇建築特別發達,幾乎所有聚落及城市的發展,沒有不以廟宇為重心的。
明清時代具有代表性的台灣建築物如下:
明鄭時期,今存的有澎湖的張百萬大宅和天后宮(媽祖廟,1563)。
清代初期有鹿港的龍山寺(1786,牌樓疊拱及斗拱出挑、台南的三山國王廟(現存唯一粵式建築,細部圖片)。
清代中期有彰化的孔廟(白沙書院,1726)所建、新竹孔廟、澎湖文石書院、艋舺(今台北萬華)龍山寺(1738)、台北大稻埕慈聖宮(1858)、淡水鄞山寺(汀州會館,1822)、艋舺清水祖師廟(1787)、霧峰林宅(1858)等。
清代晚期有台南麻豆林宅、永靖南港西庄陳厝餘三館(1872)、板橋林家花園(1847)等。
文出:HUNG的藝術欣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