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75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日治時代的台灣藝術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生活智慧王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10-15 20:13:2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一、日治時代(1895~1945)台灣藝術概述

        1895年(光緒21年,日本明治28年),中國在甲午戰爭失敗後,日本便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台澎列島和賠款。從此台灣開始被日本人統治,共長達五十年又六個月。

        日本佔領台灣期間實施殖民文化。一面籠絡、軟化上層知識份子,如組織詩社、畫會雅集,用漢詩唱和,使舊詩體和舊國畫更加趨於軟弱和萎靡不振;另一方面設立學校,推行「國語政策」(強迫學日語),實行奴化教育,有計劃地拆除中國傳統建築,移民到台灣,選送台灣青年到日本留學,以培養忠於殖民主義的人。

        殖民政府曾派遣日籍美術教師鄉原古統、鹽月桃甫、石川欽一郎等來台傳授西洋畫和東洋畫技巧,並以台灣鄉土為示範的題材,對台灣的美術界造成震撼,影響深遠。另外選派台灣青年赴日學美術,前後約有二、三十人,大部分入東京美術學校學習。東京美術學校(後來改為東京藝術大學)建於1887年,主要是引入法國學院派寫實技巧,移植印象派、後印象派以及新興的野獸派、立體派等風格。通過台灣青年的再學習,西洋畫(油畫、水彩)、東洋畫、現代雕塑遂被引入台灣,受到城市中產階級和知識份子的歡迎。這些新型美術樣式的引入,當然是文化的一大進步,使傳統文化和西方思想文化發生了激烈的衝擊。

        1927年設立「台展」(台灣美術展覽會),1936年以後改為「府展」(總督府美術展覽),使西洋畫、日本畫和雕塑得以引入台灣,台灣藝術家得獎後受到社會的尊敬,因此獲獎成為他們共同努力的目標。各屆入選的作品,西畫多是窗前桌上的靜物、安詳寧靜的郊野風光,或者是裸女、海外異國風景等,也有部分反映台灣人民生活、景物的佳作。台展之後,中國畫事實上已被排斥出台灣藝術的殿堂,只有部分仍在民間流行,至光復時已奄奄一息。


二、日治時代台灣藝術的表現

膠彩畫

        所謂「膠彩畫」即二、三十年代引進台灣的「東洋畫」(日本畫)。「東洋畫」是日本在「排擊南畫」之後,一派日本畫家把中國唐宋工筆金碧畫(即所謂「北宗畫」)加入西洋寫實技法而成的,具有東洋精神風格的繪畫形式,與中國畫在原則上大同小異。畫東洋畫要講究工整細緻和諧悠閒清雅的風味,起稿要先用炭筆素描,了解明暗變化,最後畫時以線描為主,先用水墨勾線,然後上色。東洋畫有時「呈露哀愁之美、憧憬之思」,這是與中國畫不相同的地方。當時台灣畫家最具代表的是「台展三少年──林玉山、郭雪湖、陳進」(第一屆台展東洋畫只有此三人入選):

        林玉山(1907~2004),嘉義人,早年接觸民間中國傳統繪畫,後入日本東京川端畫學校習東洋畫,重視觀察和寫生。此期代表作有《水牛》與《雙牛圖》(1941)、《歸途》(1944,台北市立美術館)。

        郭雪湖(1908~),台北大稻埕人,代表作《圓山附近》(1928)、《南街殷賑》(1930,迪化街城隍廟口)、《農家朝》(1940)、《百合圖》(1957,台北市立美術館)。

         陳進(1907~98),女,新竹人,曾入東京女子美術學校師範科學畫。家境富裕,畫以表現婦女為主,衣著華貴,或化妝、或奏樂、或游春,或躺在華貴的床上看線裝書,洋溢著富貴氣息。代表作《洞房》(絹、膠彩,43×37cm,1955,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合奏》(1934)、《悠閒》(1935,台北市立美術館)等。

西洋畫

        台灣早期留日畫家把西洋繪畫的形式移植到台灣,那時他們所學到的就是構圖、造型、色感、質感、量感和厚度,層次要嚴謹,空間距離、色彩關係等要把握住,用筆講究趣味和個性等。對於三十年代的風土風俗有詳實的記錄,為三十年代台灣風土留下珍貴史料。著名者如:

        陳澄波(1894~1947),嘉義人,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師範科和西畫研究科。1926年以《嘉義街外》入選第七回帝展,為第一位入選日本帝展的台灣畫家。曾到上海任多所藝專教職,1933年回台灣。作品以寫生為多,格調怪異,有稚拙感,但富鄉土色彩。代表作《紅毛城》(光復前,72.7×90.0m,台北市立美術館)、《西湖春色》(1934)、《嘉義街外》(1927)、《淡水中學》(1936)、《懷古》(1945,嘉義市安樂黃宅街洋樓附近,81×99m,國立台灣美術館)、《碧潭》(1946)等。

        劉錦堂(1895~1937),台中人,曾入東京美術專校學習西畫,1920年去上海改名「王悅之」,入北大學文學,曾受聘北平、西湖等藝術學院教職,後因盲腸炎死於北平。作品有《棄民圖》(1930-34,北京中國美術館)、《台灣遺民圖》(1930-34,北京中國美術館)、《流亡日記圖》(1930﹣34),表現憂國之思。

        石川欽一郎(1871~1945),日本靜岡人,曾留學英國,學得一手英國風水彩畫技法。1922年任教於台北師範,負責「以美來教化」,企圖化解台、日學生的民族衝突。領導台灣青年組織「水彩研究會」,白天帶學生到郊外去寫生,晚上座談交換心得,啟發了無數台籍青年畫家,如藍蔭鼎等人。代表作品《台灣田舍之廟》(台北市立美術館)、《日本初冬的秩父山》(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總督府》等。

        洪瑞麟(1912~97),台北大稻埕人,曾入日本帝國美術學校西畫本科(今武藏野美術大學)學畫,參加過好幾個日、台新興藝術團體,對近代藝術頗有涉獵,最推崇野獸派畫家魯奧的作品。1938 年至瑞芳煤礦任職,從此以描繪煤礦工人為主題,為受苦者造像,因而有「礦工畫家」之美譽。作品有《日本平民窟》(1933,台北市立美術館)及無數描繪礦工的素描和油畫作品,如《礦工》(1965,紙、淡彩)、《張望》(1959,紙、水墨淡彩)。

        其他畫家因其創作成熟期在光復後,故不在此時介紹。

雕塑

        台灣之引進西洋近代寫實雕塑,應以台灣青年到國外學習西法寫實雕刻開始,重要的名家如下:

        黃土水(1895~1930),台北市人,幼時曾學過佛像木雕,1915年入東京美術學校學雕塑,開台灣人學習西洋雕塑之先河。受日本後印象雕塑家高村光雲影響,主張雕塑並非物體外型的精確描寫,要進行光影之類的探討。代表作有《水牛群像》(1930,台北中山堂)、《甘露水》(1919)等。

        陳夏雨(1915~2000),台中人,曾至東京學雕塑。作品寫實中融入抽象意味,簡潔雄渾又有韻律感,代表作《裸女》(1947,青銅,高19cm,台北市立美術館)。

        蒲添生(1912~96),嘉義人,曾至東京學藝,師朝倉文夫,曾入選帝展。以塑造名人胸像出名,代表作《孫中山像》、《吳鳳像》、《春之光》(1958,青銅,高175cm,台北市立美術館)。

建築

        日治時代許多台灣傳統建築,如各地的廟宇大多被拆,城市建築面貌被改得面目全非,僅台南還稍有保留一些。日治時代重要建築作品如下:

        《總督府》(即今之總統府,1919),建築為「日」字形,五層,仿巴洛克式復古風格,坐西向東(迎接太陽升起)。

        《總督官邸》(今之台北賓館,1901初建,因蟻害1912大修),為後期巴洛克式建築,二樓為愛奧尼亞式柱子,後院有很大的山水庭園。

        其他有名建築物如國立台灣博物館(位於新公園,1915,巴拉迪歐式風格,使用多利亞柱式)、公賣局(1913)、台北州廳(1915,今監察院)、台北郵局(1928-30)、總督府研究所(1907,今台大醫院)等。

文出:HUNG的藝術欣賞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7-22 22:49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