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76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秦漢藝術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生活智慧王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10-16 08:42:2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一、秦漢藝術概念

時代背景

         秦、漢(含西漢、新莽、東漢)時代(221BC~AD220),是中國第一個統一的盛世,造形藝術上表現了廣闊無垠的宇宙意識,氣魄雄大,在中國藝術史上有燦爛輝煌的成就。

        秦始皇為了宣揚統一功業,顯示王朝的威嚴,特別重視引用造形藝術去宣傳,例如築長城,建阿房宮(內有大壁畫),造陵寢(內有龐大數目的兵馬俑雕塑)。

        秦代苛政,民有厭世之傾向,漢初與民休息,黃老之學風行,有助藝術之昌明;文、景之治,國富民殷,有餘暇從事文化藝術建設。漢武帝以後,標榜以儒家為政治、道德的規範,其實秦之法家精神仍為皇權所把持推動,但因陰陽家盛行,「天人合一」思想為朝野所共識,儒家、道家和法家等思想搭配得相當均衡,而造就了漢朝的盛世。

藝術特質

     漢朝歷代諸帝重視禮教,故勸誡藝術盛行,大量製作宮廷壁畫,圖繪功臣、烈士、古聖賢帝后。因為實行「察舉孝廉」制度,厚葬之風盛行,遂使壁畫墓、畫像石及畫像磚墓廣為建造。又因為了誇耀祖先的豐功偉業,反映現實生活的題材大量增加。

        戰國末年寫實主義逐漸萌芽,到了秦代已有相當進展,如兵馬俑,雖然還不太有動感,但人物比例、結構及肌理已相當正確。西漢的風格沿襲秦代,在動物的造形上,形體和動態的寫實已達成熟的地步,尤其在東漢時達到高潮。而人物造形仍以側面居多,動作還很僵硬,直到東漢末年,像「說書俑」、沂南畫像石上的人物才有激動的表現。至於山水或植物的表現,大多還停留在圖案化的風格。因此秦漢的藝術風格是屬於『寫實主義成長期』。

二、秦漢藝術的表現

繪畫

宮殿寺觀壁畫

        秦宮車馬儀仗壁畫遺跡,70年代後期在咸陽市東郊發現的第三號秦宮遺址壁畫,繪著長卷式的車馬出行、儀仗人物、樓闕、樹木、麥穗等圖像,形象稍嫌粗獷拙稚,但整體氣勢頗為壯觀。

        西漢宮殿壁畫,以魯恭王劉餘建的魯靈光殿,壁畫內容最為豐富。(見王延壽‧《魯靈光殿》)。武帝時,在甘泉寺詔畫教子有方的金日磾母(休屠王閼氏)肖像壁畫;宣帝甘露三年(51BC),在麒麟閣繪製包括霍光、蘇武等11人的功臣圖壁畫。

       東漢宮殿寺觀壁畫,東漢明帝「雅好圖畫」,繪製宮殿寺觀壁畫之風尤盛,他曾偕同馬皇后觀覽宮中畫古代帝后的壁畫,永平年間(AD58~75)在洛陽南宮雲台繪製《雲台二十八將》的功臣壁畫,他又派使臣赴西域求佛法,建白馬寺,寺壁曾畫千乘萬騎群像繞塔圖,此乃中國佛教寺院壁畫之肇始。

墓室壁畫

       西漢壁畫墓,較有名的是洛陽麵粉廠出土的《卜千秋墓壁畫》,繪男墓主持弓乘龍、女墓主捧鳥乘三頭鳳升天的景象。燒溝第61號西漢壁畫墓,畫《二桃殺三士》、《鴻門宴》的故事畫。

        東漢壁畫墓,較有名的如1931年遼寧營子城發現的東漢磚券壁畫墓,畫驅鬼、辟邪等儀式的畫面。內蒙古和林格爾東漢墓室壁畫最精彩,有顯赫的車馬儀仗、城池幕府、樂舞百戲、莊園耕牧、庖廚宴飲及孝子孝女等畫面,像是一部東漢的生活百科全書。

帛畫

帛畫

        馬王堆一號墓(略晚於168BC)、三號墓(193~168BC )的內棺棺蓋上,均覆蓋著「T」字形旌幡帛畫(另明細圖),構圖大致相同,上段繪日、月、生龍及人面蛇身的始祖神,象徵天上境界。中段繪墓主人出行、宴饗等人間生活;下段繪神怪、龍蛇、大魚、大龜等地下(陰間)的生物。 其主題思想是引魂升天。中段把墓主形象畫成正側面或半側面,和祭拜的眾人皆站在同一基底線上;而各種神禽異獸,姿態矯健活潑,勾線流暢挺拔,顯得比人物生動。  

         山東臨沂金雀山出土的長條形西漢帛畫(140~ 49BC),亦屬旌幡性質,上部畫日、月及仙山瓊閣;中部畫宴樂、迎賓、紡績、校武等人間生活;墓主人為一貴族老嫗;下部畫龍虎等神怪形象。此畫用沒骨與勾勒相結合的方法繪成,顯示漢畫技巧已相當多樣性。

工藝裝飾畫

帛畫

        馬王堆一號墓(略晚於168BC)、三號墓(193~168BC )的內棺棺蓋上,均覆蓋著「T」字形旌幡帛畫(另明細圖),構圖大致相同,上段繪日、月、生龍及人面蛇身的始祖神,象徵天上境界。中段繪墓主人出行、宴饗等人間生活;下段繪神怪、龍蛇、大魚、大龜等地下(陰間)的生物。 其主題思想是引魂升天。中段把墓主形象畫成正側面或半側面,和祭拜的眾人皆站在同一基底線上;而各種神禽異獸,姿態矯健活潑,勾線流暢挺拔,顯得比人物生動。  

         山東臨沂金雀山出土的長條形西漢帛畫(140~ 49BC),亦屬旌幡性質,上部畫日、月及仙山瓊閣;中部畫宴樂、迎賓、紡績、校武等人間生活;墓主人為一貴族老嫗;下部畫龍虎等神怪形象。此畫用沒骨與勾勒相結合的方法繪成,顯示漢畫技巧已相當多樣性。

畫像石與畫像磚

畫像石

         所謂畫像石,是指在構築墓室、石棺、享堂或闕的建築石材上雕刻著各種不同的畫面。根據現有資料,畫像石萌發於西漢昭、宣時期,新莽時期有發展,盛行於東漢時期。重要代表有:

西漢晚期畫像石

           山東沂水縣鮑宅山出土的《鳳凰畫像碑》(80~75BC),是至目前所發現最早的有年分榜題刻字的畫像石。

        山東汶上縣出土新莽天鳳三年(AD16)的《路公食堂畫像》,畫面為陰線刻成的車騎出行圖。

        河南唐河出土始建國天鳳五年(AD18)漢郁平大尹馮君孺人畫像石墓,墓內有30餘幅石刻畫像,有描繪現實生活的迎賓拜謁、馴虎騎象、樂舞雜技,有反映升仙思想的羽人、應龍、四首人面虎,還有護衛墓主安寧的蹶張、青龍、白虎、朱雀、鋪首銜杯等神怪。此墓畫像石具有布局疏朗、主題突出、內容豐富、形象質樸等特點,紀年明確,堪稱為新莽時期畫像石墓的最佳範例。

東漢前期畫像石

          山東地區,以肥城灤鎮建初8年(AD 83)畫像石(如下圖)、長青《孝堂山石祠》及《南武陽石闕畫像石》為代表。內容有神話故事、天文星象、歷史故事和貴族的生活場面。

        南陽地區,以南陽揚官寺和唐河針織廠發現的兩座畫像石墓為代表。唐河針織廠的畫像石,內容頗為豐富,有歷史、神話故事、天象、擊劍等畫面,雕法採用物象外留有粗獷鑿痕的淺浮雕,布局簡潔疏朗,物象鮮明,具有古樸豪放、深沈雄大的風格特點。

        陝北、晉西北地區,多屬東漢中期,內容較單純,有牛耕、放牧、車騎出行極東王公、西王母等畫面。

東漢後期畫像石

          南陽地區,以襄城茨溝永建7年(AD132)畫像石墓、南陽東郊李相公莊建寧3年(AD170)許阿瞿墓為代表。前者以怪獸,後者以遊戲舞樂內容為主,少有以禮教為題材的畫面(如異獸畫像、河伯出行、鬥獸圖)。

       山東、蘇北地區,以創建於東漢桓帝時期(約 150)的嘉祥《武梁祠畫像石室》、《安丘畫像石墓》、《沂南畫像石墓》(約220)及徐州《茅山畫像石墓》等為代表 。內容一般都是描寫神話、歷史故事、忠孝節義範例及現實生活情景等。其中《沂南畫像石》的人物表現最為生動,人物上身兩手和下半身兩腳,甚至臉上鬍鬚,均有跳躍飛揚的激動表現。人物寫實主義的進展至此接近成熟。

       四川地區,風格受南陽畫像石的影響。代表作如成都羊子山的《出行、宴樂》畫像石,刻畫貴族連車列騎的出行場面及樽案羅列、百戲雜陳的宴樂活動,表現最優秀。

秦漢畫像磚

        畫像磚是秦漢時代的一種建築裝飾構件。秦代至西漢初期,畫像磚多用於裝飾宮殿府舍的階基;西漢中期以後,畫像磚主要用於裝飾墓室壁面;東漢是畫像磚藝術的鼎盛時期。

       秦代,1957年臨潼出土的《狩獵紋畫像磚》,印著騎馬狩獵圖。今藏陝西博物館,也是臨潼出土的一塊侍衛、宴享、涉獵紋畫像空心磚,是迄今發現秦代模印畫像磚的代表作。

        西漢中期,洛陽地區出土的模印畫像空心磚大半採用陽印,以線條簡潔有力、形象生動傳神而著稱,內容是侍衛、狩獵、奇禽異獸、吉祥植物紋、幾何花邊等。

        東漢畫像磚以河南和四川出土最多。河南新野畫像磚出土相當多,畫面造形都很生動,內容以泗水取鼎、鼓舞、盤舞、表演履索、尋橦與雜技戰戲等畫像最足稱道。

        藝術造詣最高的是四川出土的東漢後期畫像磚,皆為實心的方磚或長方磚,內容除少數神話故事外,絕大部分是刻畫現實生活,表現門闕儀衛、車馬出行、經師講學、宴飲觀舞等場面,風格清新雋永,鄉土氣息特別濃郁。

雕塑

威武雄壯的秦代陶塑兵馬俑

        1974~1976年,在秦始皇陵東桓外的臨潼西陽村南邊,發現三座埋藏大型陶塑兵馬俑的從葬坑。坑內整齊有序地埋葬著與真人真馬等高的陶塑兵馬俑,總數有六千餘件,被稱「世界第八奇蹟」,也彌補了中國雕塑史上沒有大型人物雕塑的空白。   

        秦俑的主要藝術特點是:崇尚寫實,手法嚴謹;人物性格鮮明,髮飾、衣物肌理刻畫細膩,唯姿態大半是直立或半蹲,嚴格講還缺少動感。但總體布局上,利用眾多直立靜止體的重複,造成排山倒海的氣勢,使人產生敬畏而難忘的印象。

簡潔生動的兩漢陶俑

        漢承秦制,諸侯王或貴戚,亦用陶兵馬俑隨葬,例如1965年發現的咸陽揚家灣漢墓從葬坑中,出土騎兵俑500多件,步兵俑1800多件,高度都不超過 68公分,多數敷彩,造形洗練,神態威武,裝備精良,反映文、景時期國力增強,騎兵壯大的概貌。

        西漢陶塑侍女俑,以西安東郊姜村白鹿原出土者最為嫻靜俊美。舞女俑以西安白家口出土者最為出色,長袖飄拂,舞步輕盈,體態極為灑脫。

        四川成都天迴山出土的擊鼓說書俑(坐式),和陴縣出土的立式說唱俑,將民間說唱藝人興高采烈、自我陶醉的神情,刻畫得惟妙惟肖,是東漢陶塑之傑作。

深沈雄大的漢代石雕

        造形簡潔,風格古樸,是漢代石雕的特徵,較有名的如:
1985年河北石家莊發現的趙佗先人墓附近之跪坐石人(約179BC)。
        陝西長安常家莊的昆明池牽牛、織女像(120BC)。
霍去病墓石雕(武帝元狩6年, 117BC),現存陝西興平縣道常村西北。有花崗岩雕的馬踏匈奴、臥馬、臥虎等14件作品,巧妙地將圓雕、浮雕、線刻等技法融匯在一起,加強了作品的整體感和力度感,是漢代石雕氣魄深沈雄大的傑出代表。

宏偉壯麗的青銅鑄像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曾在咸陽宮中鑄成銅人模樣的12件大型鐘鐻,10件毀於董卓作亂時,2件到十六國時期才被前秦符堅銷毀掉。

        1980年在秦陵西側出土兩乘《銅馬車》,鑄工精良無比。

        西漢青銅雕塑,以陝西興平茂陵東側出土的《鎏金銅馬》、廣西貴縣風流嶺出土的《大銅馬》與《軍吏銅俑》、西安漢城遺址出土的《銅羽人》等最為精美。

        東漢青銅雕塑,以甘肅武威擂台東漢墓出土的一件《馬踏飛燕》銅馬最為有名。

書法

秦代

        李斯把傳統的書體籀文(大篆)簡化成為新字體「 小篆」,例如:《泰山刻石》(209BC)殘片,它的字形端正,是採取均齊豎長的美麗字體。

西漢

        通用的文字是官方的篆書,民間的隸書。

        隸書傳為秦代程邈所創,而流行於西漢。例如:馬王堆帛書(約220BC)。篆書多圓筆而字長,隸書多方筆而字扁。

       漢隸代表作:《魯孝王刻石》、《萊子侯刻石》(西元16)。

       篆書代表作:《袁安碑》(西元92)、《三公山碑》、印璽上之「摹印篆」。

東漢

        通行的為「八分」與「章草」。兩體仍是隸書的風格。

        八分因其有分別之形如「八」字,故名之。寫法多橫畫入筆藏鋒,出筆露鋒,藏鋒自然瘦細,露鋒自然粗重。一字用筆有粗有細,粗筆往往落於最後一筆,此為「磔法」,亦即一波三折的筆法,藉著「蠶不二頭,燕不雙飛」的美感規則,使字形格外傳神。傳為漢章帝時王次仲感古隸呆板而創。現存八分碑有四類:

        古樸派──《華山碑》、《夏承碑》、《封龍山碑》(西元164)。
        挺秀派──《石門頌》(西元148)、《褒斜諸碑》。
        雄穆派──《張遷碑》(西元186)、《衡方碑》、《魯俊碑》、《景君碑》。
        華麗派──《禮器碑》(西元156)、《史晨碑》、《孔宙碑》、《曹全碑》(西元185)。

        章草,傳為元帝時史游所作,實為把整齊之隸書因急就的方便,寫得潦草些,自然演變而成,是一種去繁從簡的轉變,並非某一人發明的。章草有一定的規律,筆筆起落,字字獨相連慣。甘肅省武威、居延出土漢簡很多為章草(如居延漢簡、武威漢簡)

建築

秦代建築

        秦都咸陽是現知始建於戰國的最大城市,咸陽宮與阿房宮是秦代最重要的宮殿建築群(如今日仿秦阿房宮台榭)。從文獻記載看,兩宮殿規模雄偉,氣勢磅礡。

        咸陽宮遺址部分已經發掘,一號宮殿為高台式宮殿,呈曲尺形,東西長60公尺,南北寬45公尺,高出地面6公尺,面積達31公畝,內有殿堂、臥室、浴室、倉庫等,外繞迴廊。

        阿房宮遺址位於西安西郊,現存夯土台長1200公尺,寬450公尺,高出地面8公尺,總面積達80公頃。台上發現石礎、陶水管道,並散佈大量板瓦、筒瓦、瓦當,可謂中國古代最大的夯土建築臺基。

        秦始皇的墳墓—驪山陵,位於臨潼縣東5公里處,成覆斗形,高76公尺,底基為方形,據《史記》載,墓內修漸有宮殿樓閣,裡面堆滿珍奇異寶。如今已發現大量陪葬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萬里長城,戰國時開始(約西元前3世紀)修築,秦時加以補築和修整。西起臨洮(甘肅岷縣),東至遼東,延萬餘里,以歷史的悠久、工程的浩大、雄偉的氣魄著稱於世,是世界最偉大的工程之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重要的世界人類文化遺產而加以保護。

漢代建築

         兩漢時期可謂中國建築青年時期,史籍中關於建築之記載頗豐,建築組合與結構處理日臻完善,然而至今卻還未發現過一座漢代木構建築。所幸佐證資料不少,漢代屋墓的外廊或廟堂、外門、石闕,墓內龐大的石柱、斗拱、畫像石、畫像磚與明器,都有對木構建築局部與建築組群佈局的模擬,足以豐富人們有關漢代建築的知識。
        西漢長安城遺址在今西安市西北約3公里處。西漢之初,僅修建未央宮、長樂宮和北宮,到漢武帝才大建宮苑,擴建位於城南原秦的上林苑,新莽時南郊增設明堂、辟壅、靈台,整個佈局趨向規整、對稱,同時也顧到居住的功能。

        東漢的洛陽城遺址,在今洛陽東約15公里處,原為周代的成周城,除南面因洛河改道被沖毀外,其餘三面城牆遺跡仍存,北宮主殿為大朝場所,基高僅4.5公尺,顯示高台建築已趨衰落,木構建築漸成主流。

        木構樓閣是木構建築成熟的標誌之一,在明器中常有三四層的方形閣樓(如綠釉三層陶望樓),每層有斗拱承托的挑簷,其上置平坐陽台,滿足遮陽、避雨和遠眺的要求,造型凹凸有致,虛實相生,成為一種特殊建築風格。

        門闕是表示威儀等第的建物,用於墓前和祠廟前,現存東漢石闕30座,以四川的高頤墓闕最精美,也是仿木構建成的,雕刻樓面也有平坐木枋與挑簷斗拱。

        從畫像石、畫像磚與明器陶屋,可推知漢代小型住宅平面為方形或長方形,多數採用木構架結構、夯土牆,窗的形式有方形、橫矩形、圓形多種,屋頂用懸山式或囤頂。稍大的住宅平面有一自行、曲尺形,內部有院落,有的是三合式或日字形平面,前後院、主樓與次要房間,外觀高矮主次分明。

        畫像磚上表現的大住宅分左右兩部分,右側有門、堂,是住宅的主要部分;左側是附屬建築。右側外部裝有柵欄的大門,門內又分前、後二院,繞以木構的迴廊。左側後院有一方形高樓,四注屋頂,簷下飾以斗拱,可能是瞭望或儲藏貴重物品的地方。貴族的大型住宅,外有大門便於車馬通行,屋頂中央高、兩側低,其旁設小門,便於人員出入。門旁有門廡,屬客房。院內以前堂為主建築,後堂有屋,是古代前堂後室制的發展。

       漢代建築裝飾材料以瓦當最具特色,秦代瓦當已有各式動植物紋和吉祥文字,漢代繼續發展,圖案更加豐富多彩,雲紋瓦當最為流行,而四神紋(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形象最有特色。

文出:HUNG的藝術欣賞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7-23 05:08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