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72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隋唐藝術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生活智慧王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10-18 00:46:3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一、隋唐藝術概述

時代背景

        隋唐(AD581~907)是結束三百多年分裂混亂局面之後,相繼建成的統一王朝。
        唐代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社會經濟繁榮,民生富裕,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藝術,使唐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具有高度文明的國家。
        皇家貴族對藝術的需求增加,招納畫家,收藏書法名畫;又皇室達官殷商篤信佛道,招人造石窟、建寺廟、雕佛像、畫壁畫,對藝術的發展和推動非常有幫助。

藝術特色

        隋唐時代,佛教、道教都很興盛,大規模的石窟造像不斷出現,使唐代造像的規模氣勢和藝術水平都特別突出。出土大量的唐三彩等陶俑和壁畫,都十分精美,技藝水平超越前代。
        唐代是中國人物畫寫實主義的鼎盛時期,內容大半反映在貴族和城鄉生活上。描繪或塑造的宗教題材作品更加世俗化,在大量經變故事畫和菩薩、羅漢像的塑造中,表現出明顯的人間味。
        唐代的山水畫逐漸趨於成熟,並獨立成為一種畫科。殿堂宅邸的屏壁裝飾,出現了青綠和水墨兩種不同的山水畫。花鳥畫後來亦成為獨立形式,出現一批專攻某一種題材的專業畫家,顯示出當時畫壇的盛況。
        藝術的繁榮帶動許多畫史、畫論專著的問世,其中最重要的是出現世界上第一本藝術史專書《歷代名畫記》,作者是張彥遠(約815~875),內容有︰繪畫的審美功能,繪畫的發展史,畫家傳記及有關資料,畫論與畫法,作品的鑑賞、收藏、評價、流傳及考證等。

二、隋唐時代的藝術表現

1、繪畫

   人物畫

        閻立德、閻立本兄弟,初唐時人。兄立德擅工藝、建築和繪畫;弟立本擅畫人物、車馬和台閣,取法張僧繇,能變古象今,筆力圓勁雄渾,尤精肖像,善於刻畫性格。曾為唐太宗畫《秦府十八學士》、《凌煙閣功臣二十四人圖》,為當時稱譽。代表作《步攆圖》,描繪太宗接見吐蕃祿東贊的情景,反映漢藏兩族友好親密的關係,為重要歷史畫,今存有宋代摹本。傳世真跡有《歷代帝王圖》、《職貢圖》。

        吳道子(玄)(約688~758),中唐巨匠,擅畫佛道人物,筆跡磊落,勢狀雄峻,生動而有立體感。畫業基礎主要在寺觀壁畫上,一生共畫了兩百多套大壁畫。壁畫感化力強,意境之高,並不局限於貴族趣味與紀念碑的價值上,而是有強烈感動力,適合大眾觀賞的繪畫。他悟出各種畫法,早期曾學張僧繇畫法,年輕時又是畫工,習得各種職業畫家的傳統技法,最初潛心於游絲畫那種纖細的畫法,後而研究出筆調稠密的作風,狀如蘭葉或蓴菜條的筆法來表現衣褶,有飄舉之勢,人稱「吳帶當風」,用焦墨勾線,略加淡彩設色,又稱「吳裝」,筆跡洗練勁爽,以墨色為主。今日已無法直接見到吳道子的真跡,僅能從盛唐及其後之壁畫中窺其一二,例如敦煌第103窟的「維摩變」白畫經變可做參考。而傳為吳道子繪的《送子天王圖》是宋人摹本,但畫中有『吳裝』風格,想必接近吳道子畫風。

        張萱,盛唐畫家,活躍於8世紀上半期,擅長人物畫,尤工仕女題材,常以宮廷游宴為題作畫,內容有貴公子、鞍馬、屏帷、宮苑等,代表作《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均為北宋臨本。

        周昉,活躍於中晚唐約在大歷到貞元(766~804)的畫家,繪畫題材主要是表現貴族階層的生活。所繪仕女,多為濃麗豐肥之態,不但刻畫人物形象準確,而且能通過畫筆揭示出人物的心理特徵和性情。例如現存代表作《揮扇仕女圖》,畫中的人物著回鶻裝,低垂的眉梢、灰暗的雙唇,使面部顯現出愁苦哀傷的表情。他也是佛畫家,創造了「水月觀音」之體,人稱此風格叫「周家樣」。傳世《簪花仕女圖》疑為其原作。

    墓室壁畫有名的有:以章懷太子(李賢,654~684)、懿德太子(李重潤,682~701)、 永泰公主(李仙蕙,684~701)三座墓室壁畫最有名。人物形象的性格、神態、衣紋都很鮮明,群像布局恰當,動感協調一致,整體表現極為生動,例如李賢墓壁畫中的《禮賓圖》(晚逾706年),有東羅馬、日本、高麗使者,外賓相貌身材衣著刻畫生動,人物氣質畢現。

   山水畫

        展子虔,歷北齊、周、隋三代,擅長人物和山水畫。現存世作品《游春圖》(最有名,以青綠勾填法描寫山川、人物,尚無皴法,樹木直接用粉點染,體現出樸拙而真切地描繪自然景色的能力,展示出山水畫已由六朝以來的萌芽狀態而趨向於成熟。

        李思訓(651~718年),唐朝宗室,擅長青綠山水,代表作《江帆樓閣圖》(台北故宮博物院)。其子李昭道,繼承父業,代表作《明皇幸蜀圖》(台北故宮博物院)。

        王維(701~761年),宋代蘇軾評其畫稱「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以詩入畫,創造出簡淡抒情的意境。首先採用「破墨」山水的技法,開創了山水畫的筆墨意境。他以輞川為題材創作了不少作品,但流傳下來的繪畫尚無可靠的真跡。張璪,活躍於八世紀後半,善畫山水松石,不拘形式,喜用禿筆以適應水墨的變化,因而發明『破墨法』。

        王恰(8世紀後期),性格放縱嗜酒,常在酣醉時揮筆作畫,隨意將墨汁潑點於紙素上,然後依墨跡勾畫出山樹泉石,人稱「王潑墨」。

       花鳥畜獸畫

        薛稷(649~713年),花鳥畫家,尤擅長畫鶴,真跡現已不存,可從同時期的永泰公主墓墓道頂部的一周翔鶴畫中體會其風格。

        邊鸞,盛唐花鳥畫家,設色鮮明,濃艷如生,尤以「折枝花」最引人欣賞。

        墓室壁畫中的花鳥屏風:以阿斯塔那唐墓花鳥壁畫六條屏最有名,屬晚唐風格,以粗放嫻熟的技法表現出各類禽鳥和花卉,設色濃麗,用筆簡練,展示出民間畫工的技藝。
畫馬名家:曹霸,開元天寶年間畫馬名家,惜未能有作品傳世。韓幹,盛唐時人,寫實主義畫馬大師,傳世作品有《照夜白圖》、《牧馬圖》(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

        畫牛名家:韓滉(723~787),代表作《五牛圖》(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牛的姿態各不同,色澤花紋也相異。

   石窟壁畫

        以敦煌莫高窟為例

        初唐時,出現大量淨土經變畫,例如初唐 220窟阿彌陀經變、藥師經變、維摩經變,淨土世界的場面呈現出盛大歌舞的畫面,人物眾多,建築物繪製精巧,往往整個洞窟形成一個「淨土世界」。
  
        盛唐 103窟的維摩變繪,著意刻畫人物動態和心理特徵,畫中輕薄施彩,專注線條的表現力,從此畫中可以想像出吳道子畫風的影響。

        中唐 158窟,主題是涅盤變,畫面中誇張的動態和心理刻畫非常生動,與神情安詳、以寂滅為樂的釋迦牟尼塑像恰成對照,渲染了氣氛。

        晚唐 196窟勞度叉斗聖變,表現了巨大的人物衝突和心理刻畫,並以宏大的場面和人物動作組成不同的情節,造成激動、驚心動魄的畫面。晚唐 156窟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宏大場面的結構組織、情節動作,以及細膩的描寫都顯露出高超的繪畫能力。聯繫到樓睿墓出行和歸來圖、初盛唐李賢墓出行圖、以及《虢國夫人游春圖》等,便可以看出這類繪畫發展的線索和不同的處理形式。


2、雕刻

   著名的雕塑家

        韓柏通,活動年代約在隋末至唐高宗乾封年間,唐高宗曾詔令他為坐化時的名僧人道宣塑像,作品特點是重視寫實和傳神的能力。
        楊惠之,開元天寶年間人,是唐代最著名的雕塑家,早期是畫家,因怕吳道子而改攻雕塑,塑壁的技術和千手千眼佛的形象創造據說都是從他開始的,重視心理的刻畫是其特點,著名的作品有江蘇吳縣甪直保聖寺羅漢群像。

    石窟寺造像

      敦煌莫高窟造像

        隋代的莫高窟彩塑技巧逐步向成熟階段過渡,佛、弟子、菩薩逐漸脫離壁畫而形成圓雕,塑造手法也較為細緻,在形象上尤其是弟子像開始有了較明確的性格。
如 419窟迦葉像體現著一位現實生活中飽經風霜的老胡僧的面貌,一些菩薩像也更多地從女性柔美的體態中吸取著形象表現的特點。人物體型一般頭大,體壯,下肢較短,缺少質感的細膩變化。
        菩薩像在唐代彩塑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由於社會的變遷,它和壁畫中的形象一樣更多地表現女性的溫柔和沈思。例如 196窟的菩薩,上身袒露,端坐蓮台之上,一腿盤曲,一臂微舉,動態雖然十分簡單,但依靠體態的微妙變化和頭部微傾相呼應,完美地表達出整體的精神狀態,使人聯想到嫺靜、沈思的少女。
        莫高窟彩塑的特點是善於利用泥塑與色彩、壁畫相結合而達到統一的效果。雖然題材範圍很狹小,但大多能反映唐代社會的面貌和高度的藝術技巧。

      龍門奉先寺造像

        奉先寺造像是唐高宗時期最重要的造像,最主要的佛尊是盧舍那坐佛,高約17公尺,其規模之大是空前的。盧舍那大佛、天王、力士以及腳下的地神像,表現了各種不同的性格氣質。大佛有莊嚴、溫和、睿智、令人崇敬的形象和性格特徵。奉先寺由武則天資助興建,而盧舍那大佛疑依武則天相貌而雕的。
        奉先寺的開鑿,不取鑿洞方式,而是利用山勢開闢大面積山崖,因而使得大規模的群像能組織在統一的氣氛之中,使人遠望之肅然起敬,並產生以佛的慈悲為懷感化人的氣氛。

   陵墓儀衛雕刻

        以唐太宗昭陵前的六駿石刻浮雕為代表。六駿是唐太宗征戰時先後騎乘過的駿馬,即︰颯露紫、拳毛騧、白蹄馬、特勒驃、青騅和什伐赤。浮雕六駿分別選取侍立、徐行、奔馳等動態,風姿英武。其中的颯露紫則選取戰馬受傷、馭者為其拔箭醫治的瞬間情節,姿態最生動。
        唐高宗與武后合葬的乾陵石刻,石獸的造型,利用裝飾及象徵的手法,表現出充沛的力量,和昭陵六駿的用意相接近。

   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種施以多種彩釉的陶製品。它是在白色陶器燒胎後塗以鉛為熔劑的黃綠、褐、藍、白等釉燒製而成,因為以黃、綠、白三色為主,故人們簡稱『唐三彩』,其實三彩是表示多彩的意思。由於掌握了大量金屬釉的特點,使其成為絢麗奪目、鮮艷多彩的藝術品。種類有俑和生活器具等,殉葬的俑和馬、駝動物是三彩中的精品。
       著名者如︰
       西安中堡村出土的侍女俑,體態豐滿,釉色端麗莊重,有如周昉的人物形象再現。
       西安鮮于庭誨墓出土的樂舞駝俑,則以豐富的想像和高超的塑造技藝,創造了備受唐人歡迎的西域胡人舞樂。

3、書法

   隋代書法

        最有名的書法家是僧人智永,其書法傳王羲之法而有所變化,平正和美,體兼眾妙。傳世作品有《真草千字文》。
        隋代碑刻和墓志書法流傳較廣,著名的如︰《龍藏寺碑》、《曹植碑》、《董美人墓誌銘》(597)、《蘇孝慈墓誌銘》等。字形結體或斜畫豎結,或平面寬結﹔風神或渾厚圓勁,或秀朗細挺﹔都能符合變化,自成面貌。

   唐代書法

      初唐
        唐太宗好書法,尤喜王羲之,對書法藝術的提倡有積極的作用。著名書法家有︰歐陽詢,代表作《九成宮醴泉銘》(632)、《化度寺碑》、《皇甫君碑》等;虞世南,代表作《孔子廟堂碑》(626); 褚遂良,代表作《孟法師碑》(642)、《雁塔聖教序碑》。三者代表楷書壯年期的成熟風格。
        孫過庭的草書《書譜》(687);李邕的行書《麓山寺碑》、《雲麾將軍李思訓碑》、《出師表》等亦有名。

      中唐
        草書名家有︰張旭,創狂草,人稱草聖,代表作《肚痛帖》;懷素亦精狂草,代表作《自序》(777)。
        楷書名家有︰顏真卿的《多寶塔碑》(752)、《顏勤禮碑》、《顏家廟碑》、《麻姑仙壇記》(771);柳公權的《玄祕塔碑》(814)等;代表楷書從成熟到衰老的作品風格,因此唐代晚期也就無出色的書法家了。

4、建築

   重要建物

        隋唐的建築發展到了一個成熟的時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築體系。它規模宏大,氣勢磅,形體俊美,莊重大方,整齊而不呆板,華美而不纖巧,舒展而不張揚,古樸卻富有活力,正是當時時代精神的完美體現。

        唐代長安城市在隋代大興城(582年動土)基礎上改建和擴建而成,總面積84平方公里,人口百萬以上,街市佈局極為嚴密整齊,如白居易《登觀音台觀城》所形容:「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不但規模空前,政經、文化昌盛,交通便利,是當時世界最大都市之一。

        西安慈恩寺塔(大雁塔,建於652年,高64公尺)和薦福寺塔(小雁塔,707年,高43公尺)為現存唐代磚塔的代表。慈恩寺塔呈方椎體,外觀仿樓閣樣式,每層以磚塊砌出壁柱、額枋等,並疊澀出檐,造型沈穩莊重。薦福寺塔也是方錐形,是密檐式磚塔,首層塔身較大,各層磚砌疊澀出檐,間距很小,塔身輪廓柔和流暢,造型圓潤秀麗。

         山西五台山的南禪寺大殿(782年)和佛光寺大殿(857年)是目前僅存的唐代木構殿堂式建築。前者為單檐歇山頂建築,殿內不設立柱,寬敞空闊,整體造型乾淨俐落、樸實無華、簡潔大方。後者大殿設兩圈立柱,梁架結構複雜,錯落有致,正脊、屋檐均微微翹起,曲線柔美。大殿造型簡潔雄渾,莊重沈穩、整體感極強。

        河北趙縣隋代安濟橋(605-618年)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單拱石橋,現仍可使用而未大損,全長40公尺,為單跨平拱敞肩式結構,雙肩上另有4個小拱,既省石料、減輕橋體重,又利橋穩固。石橋造型穩健舒展,輕盈靈秀。

   建築技術與裝飾

        唐代的建築組群主次分明,高低錯落,大型廊院組合複雜,正殿左右或翼以回廊,形成院落,轉角處和庭院兩側又有樓閣和次要殿堂,並有橫向擴展的建築組群方式,在中央主要庭院左右,再建縱向庭院各一至二組,而在個組之間之夾道來解決交通和防火問題。

         唐代的的瓦有灰瓦、黑瓦和琉璃瓦三種。灰瓦較為疏鬆,用於一般建築。黑瓦質地緊密,經過打磨,表面光滑,多使用於宮殿和寺廟上。長安大明宮出土的琉璃瓦以綠色居多,藍色次之,並有綠琉璃磚。重要建築的屋頂,常用疊瓦脊和鴟尾,瓦當則多用蓮瓣圖案),簡潔秀拔。還有用木做瓦,外塗油漆,和“鏤銅為瓦”的。此外,唐代建築的屋頂坡度較緩,屋頂曲線恰倒好處,歇山頂的房屋收山很深,並配有精美的懸魚。較重要的建築都用線條鮮明的筒瓦,在屋脊上還常用不同顏色的瓦件「剪邊」,更加突出了屋頂的輪廓。以上這些,再加上雄健的斗拱,深遠的出簷,素雅的外牆粉飾和帶「側腳」、「生起」的立柱,便形成了大唐建築高貴富麗的形象。

文出:HUNG的藝術欣賞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7-24 14:46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