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786|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五代兩宋藝術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生活智慧王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10-18 00:53:5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一、五代兩宋藝術概述

1、時代背景

        五代兩宋(907~1270年)共計歷時363年。五代雖僅有短暫的53年,但中原地區先後更換了五個王朝,其他地區並存著十多個地方割據政權──十國及契丹等,各個地區之兼併不因為分裂而斷絕經濟溝通。特別是西蜀和南唐,農業和手工業繼續發展,商業繁榮,加之戰爭較少,政局相對穩定,促進了文學藝術的某些變革,通俗性、玩賞性、享樂性的文藝應運而生。

        北宋繼承了五代西蜀、南唐的舊制,在建國之初即在宮廷中設立了「翰林圖畫院」,畫院是培育人才的地方,對宋代繪畫的盛況影響很大。畫院至宋徽宗時日趨完備,將「畫學」正式納入科舉考試之中,招攬天下畫家,加以徽宗本身也是畫家,使得這一時期的畫院創作最為繁榮,是中國史上宮廷繪畫最興盛的時期。

        宋代對外政治力量雖然薄弱,但由於經濟繁榮,市民階層的壯大,使藝術和社會一般平民建立了較過去更為廣泛和密切的關係,擴展了美術的表現範圍,題材、風格更為多樣。

        宋代理學興盛,它是結合儒、道、佛三種思想而成,專以闡發心性義理的精微與宇宙生成的道理為依歸。這種對於『理』的探討,有助發展寫實主義的藝術風格,但也能發展反寫實的風格,在山水、花鳥畫達到寫實的最高境界後,發展出一種文人畫風格,它漸遠離自然的外在景象,而趨向注重筆墨,表現物像的神趣和內心的情感。

        由於上述三種因素,使宋代成為中國藝術最為隆盛的時代,特別是繪畫方面。

2、五代兩宋的藝術特質

        皇家畫院的設立,以致畫學的興辦;文人士大夫繪畫的興起,以及適應民間需要的商品性繪畫的興盛,都是這一時期重要的美術現象。

        山水花鳥畫達到形神兼備的物像寫實主義成熟境界,藝術地位大大地提升,尤其是山水畫逐漸躍居繪畫的主要地位。水墨畫的發展,各科畫家對「真」的致力與「形似」能力的提高,詩歌、書法對文人以至宮廷繪畫的滲入,作品由偏重描寫客體,到有意識地展現主體,集中地反映了這一時期繪畫的發展變異。

        宋代雕塑缺乏隋唐時期的宏偉規模和奔放氣勢,在寫實手法的精雕細刻上卻有所發展,在反映現實、表達思想感情的廣度與深度方面,都有所增進。由於禪宗的盛行,作為禮拜偶像的佛教雕刻,神聖性和理想性減弱,而世俗化的現實性大為增加。道教雕塑的內容與形式較前豐富多樣。


二、五代兩宋的藝術表現

繪畫

五代繪畫的承前啟後

人物肖像畫

        直接描繪貴族生活的題材占有很大的比重,尤其是畫院畫家,需要為皇室貴族傳神寫照,表現他們豪華享樂的生活,或貴婦人的生活情態。著名畫家有︰

        周文矩(約937~997),南唐畫院待詔,江蘇句容人,師承周昉,作風更加纖細,用筆瘦硬戰掣而多屈曲為其特點。傳世作品有《重屏會棋圖》(北京故宮)、《琉璃堂人物圖》、《宮中圖》等。

        顧閎中(約910~980),江南人,南唐畫院待詔,以人物肖像畫著稱,現存世作品有《韓熙載夜宴圖》(另圖,北京故宮),以長卷形式描寫韓熙載夜宴、觀舞、休息、演樂、賓客酬應等五個場面,几案坐榻等深黑色傢俱沉厚古雅,仕女裙衫、簾幕、帳幔、枕席上的圖案又絢爛多彩。畫中人物形象生動傳神,不同的身姿容貌以至手的表情都處理得很成功,特別是韓熙載的形象富有肖像畫的特點,衣冠穿著也反映了他的放縱。整幅畫看來色調豔而不俗,絢中出素,呈現出高雅、素馨的格調。

  山水畫

        中晚唐之際山水畫已有顯著的進步,五代時期一些畫家進而深入自然,創造出真實生動的北方重巒峻嶺和江南的秀麗風光。

        北方以荊浩、關仝(均為10世紀)為代表。荊浩的《匡廬圖》(台北故宮博物院)巨幅中,表現了巍峨山峰及山腳下幽居的景象,筆墨皴法,全景式構圖,高遠平遠深遠(三遠)兼具,技法上較唐代明顯進步。關仝傳世作品《關山行旅圖》,描繪北方深山中幽僻荒寒的氣氛。

        南方以董源、巨然(均為南唐人)為代表。董源所繪風光,煙霧濛濛,江湖縱橫,千岩萬壑,重汀絕岸,林木清幽,與北方關荊畫中雄偉險峻的山水相比,更帶有秀美抒情的的意趣。他創造披麻皴和點子皴等表現方法,成功地畫出南方山川遠近層次和煙氳氣氛,傳世名跡有《瀟湘圖》(北京故宮)、《夏山圖》、《夏景山口待渡圖》、《龍宿郊民圖》等。巨然的山水畫筆墨秀潤,充滿田園自然風致,現存名跡《層巖叢樹圖》。江南的趙幹名跡《江行初雪圖》(台北故宮博物院)亦是不可多得的作品。

   花鳥畫

        五代的帝王貴族生活以奢麗相尚,殿堂府第、日用器物皆施以華美裝飾。有些文人士大夫悠游園圃,栽花植竹,托物寄情,也增強了對自然花鳥的興趣。著名花鳥畫家以「黃家(筌)富貴,徐熙野逸」為代表。

        黃筌(903~968),西蜀畫家,所畫多為宮中奇禽名花,以極細的線條勾勒配以柔麗的賦色,線色相容,情態生動逼真,現存作品僅有《寫生珍禽圖》(北京故宮)。

        徐熙(10世紀),南唐士大夫畫家,終身不仕,常游於田野園圃,觀察花竹蔬果禽魚草蟲蟬蝶之美,而行之於筆下,注重「落墨」,用筆不拘泥於精勾細描,而是信筆書寫,略加色彩。代表作《玉堂富貴圖》(台北故宮博物院)可見其風格。

宋代繪畫的全面繁榮

人物畫

       武宗元﹙?~1050年)的宗教畫︰宗法吳道子,曾在開封、洛陽等地畫了大量寺觀壁畫。現存傳為他畫的《朝元仙仗圖》(紐約王季遷藏)是一卷壁畫粉本小樣,畫有南極天帝君和東華天帝及其金童、玉女、神王、力士等部眾,共有八十餘人。衣紋用圓渾磊落的蓴菜條描法,仙樂一段衣袂飄舞氣氛歡快,尤顯示出吳帶當風的特色。
        李公鱗(1049~1106年),他的人物畫不僅能表現出不同階層的共同特點,還能畫出不同人物的個性和情態。在線描上極具功力,特別是把過去僅只作為粉本的白描畫稿確立為白描創作,貢獻尤大。傳世可靠真跡有《五馬圖》、《臨韋偃牧馬圖》;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免冑圖》、《維摩像》可能均為傳本。
       梁楷,南宋寧宗時的畫院待詔,擅長減筆人物畫,著名作品有《潑墨仙人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李白行吟圖》。

   風俗畫

         畫家和作品均相當多,較有名的如︰
        張擇端(12世紀)的《清明上河圖》(局部,另圖,北京故宮),絹本,墨筆淡著色,長527.80公分,高25公分.全卷以全景式構圖,嚴謹精細的筆法,展現出北宋都城汴梁梁河沿岸及東角門裡市區清明時節的風貌,不僅具有藝術價值,且有高度的歷史文獻價值。
        此外,蘇漢臣的《秋庭戲嬰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李嵩的《貨郎圖》;李迪的《風雨歸牧》;均具特色。

  北宋的山水畫

        北宋的山水畫達到寫實主義的最高潮水平,成就輝煌,重要畫家如︰
       李成(919~967年),生活於五代宋初政局動盪之際,有志未伸,乃放意於詩畫,以畫寒林平遠著稱。從傳為他畫的《晴巒蕭寺圖》(美國堪薩斯納爾遜畫廊)、《窠石讀碑圖》中可見其風格特色。
       范寬(約 950~1027),北宋畫家,為人處世寬厚,長期居留於太華、終南諸山,體驗山川美景。最著名代表作《谿山行旅圖》(台北故宮博物院),以峻偉屹立的大山,一瀉千尺的瀑布,路邊淙淙溪水及山路上的驢隊行旅,真實地畫出北方山川之壯美,令人如身臨其境。
       郭熙(11世紀),取法李成,博採眾長,對山川自然有著敏銳的感受,善於描繪雲煙出沒、峰巒隱顯之態,傳世作品以《早春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最有名,敏銳地畫出冬去春來、大地復甦的細緻變化,山間霧氣浮動,陽光和煦,穿插以行旅待渡等活動,傳達出欣欣向榮的感覺。與其子合著《林泉高致集》,闡述山水畫的理念、技法和美學觀念,標誌著山水畫已進入成熟階段。

  南宋四大山水畫家

        山水畫在北宋達到成熟的寫實主義風格後,南宋畫家試圖技巧創新,以抒情為目的的所謂偏角山水創造新意境。畫家已不再講求山川形式的「完整性」,往往是突出某一個局部,加以集中和強化的描寫,來代替「全景」。筆觸也更大膽潑辣,水墨的成分發揮得更加充分。代表畫家如下︰
       李唐(約1048~1130),山水取法荊、關、范寬而有所變化,布局多取近景,突出主峰或崖岸,山石作大斧劈皴,積墨深厚,開南宋山水畫新貌,傳世最有名作品是《萬壑松風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採薇圖》。
       劉松年(12~13世紀),工山水人物,又精於界畫,擅長畫西湖風景、貴族庭園及文人雅士的生活。代表作《四景山水圖卷》、《羅漢圖》(台北故宮博物院)。
        馬遠(12~13世紀),發展李唐的畫風,以雄健的大斧劈皴畫奇峭堅實的山石峰巒,以拖枝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上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崖的局部,畫面上流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表現空濛的空間及濃郁的詩意,因此時人稱為「馬一角」。傳世代表作《雪灘雙鷺圖》(台北故宮博物院)、《寒江獨釣》、《華燈侍宴圖》。
       夏圭(12~13世紀),用筆蒼老,水墨淋漓,點景人物筆簡神全,寥寥幾筆而神態迴出。山水構圖也喜大膽剪裁,突破全景而僅畫半邊之景,時人稱為「夏半邊」。傳世作品有《溪山清遠圖卷》(台北故宮博物院)、《西湖柳艇圖》、《山水十二段》(今僅存四段)等。

  花鳥畫

        兩宋是古代花鳥畫寫實主義最成熟的時期,畫家們仍堅持身臨自然觀察花鳥情態,作為創作構思的基礎。精密不苟的工筆花鳥畫攀上新的高峰後,水墨寫意的文人畫也開始發展,把自然屬性與道德品格相聯繫起來,創造出大量風格不一的優秀作品。重要名家如下︰
       崔白(11世紀),活躍於北宋仁宗、神宗之際,善於表現在不同季節自然環境中花鳥的運動變化及互相關聯,如《雙喜圖》(台北故宮博物院)中,在肅殺秋風中飛鳴的山鵲和被掠擾的野兔;《寒雀圖》中,嚴寒氣候中依縮枯枝的麻雀等。

        宋徽宗趙佶(1082~1135年),作為皇帝是太昏庸了,作為藝術家則很好。他大力擴充畫院,興辦畫學,搜羅、鑒定宮廷藏畫,編《宣和畫譜》。畫院內一時人才濟濟,成為中古宮廷繪畫最為興盛的時期。後世很多作品傳為他所作,但風格不一,似難斷定,例如《山禽臘梅》(台北故宮博物院)確定是他的作品。
        南宋宮廷花鳥畫家優秀者不少,如李中安的《草卉秋鶉》;林椿的《果熟來禽》;李迪的《雪樹寒禽》;毛松的《猿圖》等,都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文人士大夫梅竹畫︰北宋中後期文人士大夫繪畫形成了獨特體系,他們的繪畫抒情寄興,狀物言志,不完全拘泥於形似格法,多好水墨寫意,愛畫梅竹,以表現高潔品格,審美趣味與精工的院體畫風不同。例如︰

        文同(1018~1079年)的《墨竹》(台北故宮博物院)。
       揚補之(1097~1169年)的《墨梅圖》。
        趙孟堅(1199~1264年之後)的《墨蘭圖》等。
       法常(13世紀),號牧谿,擅長畫水墨寫意花鳥,畫法粗率簡勁,人稱之為「禪畫」,著名作品如《觀音、猿、鶴》;《六柿圖》(日本京都龍光院藏),常為現代設計家引用的絕佳構成。


雕刻

        由於皇室和文人士大夫對繪畫特別重視,因而雕塑藝術在質量方面都顯得落後。宋代藝術理念重視現實性,宗教造像也趨向世俗化。佛教雕塑題材以菩薩像和羅漢群像最為常見。

  寺觀重要雕塑作品

        蘇州甪直鎮保聖寺的九尊羅漢,形貌各異,有的胡貌梵像,寫實中帶有適當的誇張,衣紋如行雲流水,猶承唐代餘緒。
        山東長青靈岩寺四十驅彩塑羅漢,塑像完全是現實生活中的僧人形象,而較少有「佛性」,顯示宗教雕塑的世俗化傾向。
        山西太原晉祠侍女像彩塑,手持日常用品,各守職事,體態優美,從細微的表情顧盼中顯示了不同的氣質風度,雖等距離站立而不呆板,顯示出塑造生活形象的高度水平。

   石窟造像


        四川大足縣石窟造像,在宋代規模最大,群像雕刻中以觀音的名目最為眾多,體態自然優美,各不雷同,顯示了新的技巧水平。在宣傳佛教的變相中出現大量現實人物形象及生活情節,如《父母恩重經變相》中的撫育小孩、養雞的婦女、牧牛的牛童等,都極為真實感人,曲折體現間工匠對現實生活的愛憎。
        杭州飛來峰靈隱寺附近的山壁上分布著五代、兩宋至元的造像三百餘尊,其中臨溪崖壁上雕造的布袋和尚身倚布袋,手執念珠,袒腹而面露嘻笑,兩旁有十八羅漢,造型及布局均極生動而富有變化。

書法

        唐代書法家已把書法上的法度發展到相當完善的境地,到了五代兩宋的書法家們就轉向以書法抒發個人意趣的軌道,也就是「尚意」的書風。重要名家如下︰
        五代的楊凝之,創造出一種楷兼行、行兼草、並暗寓篆、隸遺意的新貌,傳世真跡有《夏熱帖》、《神仙起居法》。

   北宋四大書法家

        蔡襄(或謂蔡京1012~1067年),工楷、行、草書,得顏體的端莊穩健,創出一種如女性美溫婉嫻雅的字體,代表作《詩禮冊》、《自書詩卷》等。
        蘇軾(東坡,1037~1101),書法尚意的倡導者,創造出用筆豐肥遒勁,字勢內緊外疏,應手生變,婀娜多姿而又雄渾沈著的蘇體,代表作《寒食帖》(台北故宮博物院)。
       黃庭堅(1045~1105年),受蘇軾啟發,書法有中宮緊結、筆畫向外四射和有意拉長的特點,重韻,代表作《松風閣詩卷》(台北故宮博物院)、七言詩(花氣薰人帖)(台北故宮博物院)。
       米芾(1051~1107),書法以姿勝,能於疾書中做到用筆沈著,鋒全勢備,擅長傳勢,字形跌宕多姿,代表作《蜀素帖》(台北故宮博物院)、《苕溪詩》等。
       此外,宋徽宗趙佶(1082~1135)以擅長寫瘦金體出名,代表作有《祥龍石圖》、《五色鸚鵡圖》等畫後自書詩跋及一些書詩冊(台北故宮博物院)。


工藝

      宋代工藝美術中最有成就的是陶瓷工藝。由於經濟繁榮,科學文化進步,名窯遍佈全國各地,流派眾多,陶藝呈現百花競艷的局面。馳名中外的五大名窯是︰汝窯(如蓮花式溫碗,台北故宮藏)、鈞窯、官窯、哥窯、定窯(如嬰兒枕,台北故宮藏)。還有分布各地有特色的景德鎮窯、磁州窯、龍泉窯(如翠青五管瓶,台北故宮藏)、耀州窯、吉州窯和建窯等。
        宋瓷器物造型豐富多彩,有的輕盈俏美,有的勻稱修長。表面紋飾題材多樣,花卉是主要裝飾內容,其他龍鳳、仙鶴、鴛鴦、麒麟、鹿、魚、嬰戲等吉祥畫面也常出現,優雅的特殊釉色和純真古典的造型組成和諧完美的整體,頗符合當時文人士大夫的品味。其中磁州窯(河北省)在白釉上畫黑花的技巧最為卓越。


建築         

宋朝建築的規模一般比唐朝小,無論組群與單體建築都沒有唐朝那種宏偉剛健的風格,但比唐朝建築更為秀麗、絢爛而富於變化,出現了各種複雜形式的殿閣樓台。在裝修和裝飾、色彩方面,燦爛的琉璃瓦和精緻的雕刻花紋及彩畫,增加了建築的藝術效果。

        開封(汴梁)、杭州(臨安)以及省城蘇州,都依循古代傳統的都城規劃。刻于宋代石碑上的蘇州城平面圖,是中國現今最早的城市平面圖。圖中可見都城近似長方形,有奇數城門,街道與運河交錯成不規則的格狀,如今在當地還看得到。

        宋代城市商業活動開始解除時間的限制,既有夜市,又有五更點燈、天明即散的天光圩(宋人稱為「鬼市」),張澤端的風俗長卷《清明上河圖》尚可印證當時汴京街景的細緻描寫。

        這時期建築上大量使用可開啟的、欞條組合極為豐富的門窗,不僅改變了建築的外貌,而且改善了室內的通風和採光。房屋下部的須彌座和佛殿內部的佛座多為石造,構圖豐富多彩,雕刻也很精美。柱礎的形式與雕刻趨向於多樣化。柱子除圓形、方形、八角形外,還出現了瓜楞柱,且大量使用石柱,柱的表面往往鏤刻各種花紋。同時,室內空間加大,並簡化了梁、柱節點上的鬥栱,給人以開朗明快的感覺。屋頂上或全部覆以琉璃瓦,或用琉璃瓦於青瓦相配合成為剪邊式屋頂。彩畫和裝飾的比例、構圖和色彩的藝術效果佳,因而當時建築給人以柔和而燦爛的印象。北宋彩畫隨著建築等級的差別,有五彩遍裝、青綠彩畫和土朱刷飾三類。

        北宋初期的保國寺大殿、晉祠聖母殿(山西太原,1102年),已漸失豪勁而趨於秀麗。這可能是由於宋代用材較小,又將某些構件細部作成輕巧的形式所致。後來出現的如隆興寺摩尼殿(河北淶源,1052年),以高閣為全寺中心的佈局方法,則完全以秀麗取勝。

        北宋末曾致力於總結前代建築經驗,彙編成《營造法式》一書,成書於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書中確立了材份制和各種標準規範,如鋪作構造、結構形式、分槽形式,以及各種比例關係,如間椽比例、柱高、層高、總高比例等。此書在中國古代建築學上有其重大功績。

文出:HUNG的藝術欣賞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7-24 14:45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