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0-2-26
- 最後登錄
- 2014-9-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63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94
- 相冊
- 1
- 日誌
- 16
   
狀態︰
離線
|
回覆 #1 迷彩君 的帖子
越南在二戰前是法國的殖民地,二戰中則被日本佔領。1945年二戰結束前後,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在越南北方的河內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世稱「北越」。法國則挾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貢立國。
為爭奪對越南全境的控制權,北越和法國進行了長達9年的法越戰爭(又稱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1954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援助下,北越在奠邊府戰役中贏得對法軍的決定性勝利,法國撤出越南南部。
根據日內瓦會議的決議,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分治,越南北部由胡志明統治,南部由保大皇帝控制。1955年,吳廷琰在西貢發動政變,建立越南共和國,世稱南越。
按照1954年日內瓦會議的規定,統一國家的選舉定於1956年7月舉行,但是這場選舉從來沒有舉行。在冷戰的環境中,美國總統艾森豪開始將東南亞看成冷戰中潛在的關鍵戰場,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害怕民主選舉將使共產主義的影響進入南越政府,因此吳廷琰得到美國的支持,在南越行個人獨斷獨行的威權統治,這也使北越贏得公共關係戰的勝利。
北越實現了大規模的農業改革,將土地分發給農民,引起了南方人民的嚮往。有人認為,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艾森豪威爾才在其備忘錄中寫道,如果全國選舉舉行,共產主義將會獲勝。(不過另外一個解釋是,北方的共產主義者不可能允許自由的選舉在他們那一半越南舉行。)最後,美國和兩越都沒有簽署協議中的選舉條款。這樣看來,分裂的越南似乎將成為常態,就像分裂的朝鮮半島一樣。
1959年,越共中央委員會決定武裝統一越南,並派遣大量軍事人員前往南越組織武裝顛覆。1960年,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成立,它由反吳廷琰政府的各派組成,事實上由越共中央委員會控制。同年,中蘇論戰爆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都需要在「國際共運」中樹立自己的形象,因而都積極支持北越對南方進攻。
1961年6月,美國總統約翰·菲茨傑拉德·甘迺迪和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在維也納會面。赫魯雪夫肆意欺凌這位年輕的美國總統,試圖通過恫嚇的方式使他在某些關鍵爭端上向蘇聯讓步。
特別是柏林,那裡大量的技術工人都已逃到西方。赫魯雪夫的恫嚇行動步步升級;8月,柏林圍牆在一夜間修成,西柏林被東德封鎖;9月,蘇聯恢復核試驗。嚴峻的形勢使甘迺迪認為,「如果美國從亞洲撤退,就可能打亂全世界的均勢(施萊辛格語)。」這時候中南半島的衝突是當時冷戰中唯一的熱戰。甘迺迪和他的顧問很快決定,要在越南問題上顯示出美國的力量和對抗共產主義的決心。同時認為,衝突最好遵循朝鮮模式,只局限在通過代理方使用常規武器,作為減輕兩超級強權間直接核戰爭威脅的一種方式。
此時,民族解放陣線已經控制了越南南方的大部分鄉村,雖然有美國的軍事援助,但政治上的威權與腐敗導致吳廷琰政府民心喪盡,無力阻止民族解放戰線擴大勢力。1961年5月,為了進一步幫助吳廷琰政府,甘迺迪派遣一支特種部隊進駐南越,開啟了美軍戰鬥部隊進入越南的先河。這一事件也常被認為是越戰開始的標誌。
受美國政府邀請的大韓民國(南韓),也從1965年開始派青龍(青龍旅)、白馬(白馬師)、猛虎(猛虎師)等精銳戰鬥部隊,到1973年的九年間一共累計有三十萬以上的南韓士兵參加了越戰,最多時有五萬人在越南。其中4,687人戰死,射殺了四萬多名敵軍和平民。為了支付韓國的軍事開支,美國對南韓政府提供了10億左右美元。美國以外,南韓是最大的派兵國家。
另外美國的西太平洋友邦,包括日本、中華民國(台灣)、南韓、菲律賓等國家或多或少皆有間接介入戰役,較廣為人知的是,美軍曾由抽調中華民國空軍的48架F-5A戰機移交予南越空軍,並於台中清泉崗機場派駐F-4中隊填補,該機場號稱東南亞最大的機場,係為了支援B-52進行轟炸而構築的機場,中華民國國防部亦曾規劃以非軍機艦方式,運補各類自造武器裝備予越南,此外,中華民國的軍事顧問、電子作戰、軍情專業人員,後勤人員以及特務人員在南越亦十分活躍,但華府為了避免中共以此為口實介入越戰,始終不允許台北方面以正規方式實施軍事協助。由於後勤支援不能不說緊密,中華民國駐越大使館(當時大使為勦共名將胡璉)以及位於富沛的監聽站亦曾遭受北越武裝攻擊。一般皆相信,中華民國可能有派出少量的特種部隊入越參戰,南韓的特種部隊白馬師、青龍旅更是廣為人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