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鄉甘泉寺,為觀音鄉民之信仰中心,在乾隆四十五年以前,甘泉寺現址右方,海岸一帶為白沙堆成之小山丘,高約數十公尺,每年季節狂風吹襲,山丘不增不減,秀麗如畫,據說每當風和日麗時,隱約可見一位騎白馬的仙人在沙丘上奔馳,為白馬龍穴,當地曾出幾位文武秀才貢生舉人,甘泉寺所在之處為福龍山。在乾隆四十五年,甘泉寺現址右方有一水塘,名為貴母坡塘,在農曆2月19日當日,天降豪雨,塘上湧出一石像,其形如神尊,牧童擲石不中;在同年4月22日疊農夫撈起於坡傍,築一草寮供祀,三日後神明降乩謂:該石像即觀世音菩薩,要救苦救難普渡眾生,降臨凡間。清咸豐八年當地仕紳募款建造簡樸廟宇一座,因廟旁之甘泉顯跡,遂命名為"甘泉寺",供奉主神石觀音佛祖。至清光緒二十年增建;民國44年改建,至47年完工。民國78年重建,86年竣工,圖為86年竣工後之甘泉寺全景。
福龍山之大銅雕,總共有三層樓高,由台15線南下進入觀音鄉市區即可看到此銅雕壁畫。
民國47年完工至78年重建前之甘泉寺全景
乾隆四十五年,石觀音像在貴母坡塘湧出後,農民撈起築廟供奉,在廟旁一水窟湧出一道清泉,其水清澈如鏡,飲之甘甜如蝕,是年正值瘟疫流行,佛祖降示,泉水飲之可治瘟疫,眾人試之果靈驗,於是泉水治疾之消息傳遍全台。
以上五尊觀音聖像均是天然石頭自然形成
清乾隆四十五年(西元1780年)所浮出之石觀音聖像,距今已有230年之歷史,為觀音鄉民之信仰中心,觀音鄉亦因此而得名。
《 本帖最後由 49太歲 於 2010-10-27 11:43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