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將此次2010/11/28鹿港文化之旅,高梁版主所安排籌劃的景點行程,先行做個簡介,歡迎各位未報名的大大,觀賞完簡介,心動不如行動,立刻報名參加!而已報名參加的大大,觀賞完此篇簡介,亦可對鹿港先有份概念,好讓這趟文化之旅,更加的圓滿~
2010/11/28鹿港文化之旅行程:
早上九點:
鹿港天后宮->奉天宮->北方福德祠->新祖宮->南靖宮->鹿港公會堂->合德堂->半邊井->隘門->三山國王廟->城隍廟->享用豐富午餐
中午一點:
元昌樓井->丁家大宅->民俗文物館->十宜樓->興安宮->楊橋公園->地藏王廟->金門館->龍山寺->鳳山寺->摸乳巷->快樂平安回家。
天后宮
鹿港天后宮
天后宮創建於民前三百二十一年,係台灣一奉祀湄洲祖廟開基聖母神像的廟宇,由本宮封靈分香出祖的大廟宇眾多,媽祖文物保存會等共達二千餘座,信徒遍佈於台灣各個角落,終年香客絡繹不絕,每逢農曆一月至三月間的進香旺季,更是人潮洶湧,水洩不通。天后宮湄洲媽祖不但神靈顯赫,香火鼎盛,更因廟宇年代久遠規模宏偉而聞名遐邇。尤其建築結構富麗堂皇,古色古香,雕樑畫棟獨具匠心,彩繪及木石雕刻,皆精緻絕倫巧奪天工,固有藝術殿堂之稱。廟中陳列的珍貴史料及宗教文物,更是令中外人士嘆為觀止。如前清皇帝的御筆匾額,文武官員的獻匾,古代碑記及本宮昔日往湄洲祖廟謁祖照片和祖廟贈與本宮的大靈符《聖母寶璽》均是台灣絕無僅有之文物。此外,尚有明朝宣得年間的進香爐、民初雕製的精緻鳳輦,全副儀仗等,數量之多,難以枚舉。自從湄洲祖廟毀於文革後,奉祀於本宮之湄洲開基聖母寶像,及有關湄洲文物,更受到廣大信徒重視成為碩果僅存的歷史瑰寶。
奉天宮
鹿港奉天宮
奉天宮創建於民國57年,宮內所供奉三尊主神像裝扮均有其特色,大王爺以文官裝束,二王爺則以武甲武將裝扮,三王爺以半武甲文官裝束,傳說蘇府王爺是泉州新安鳯頭北人,曾在福建北頭為官,,於上京途中的某個夜晚,聽聞五瘟神告知,因泉州百姓暴殄天物,對神明不敬,所以才下瘟疫降害於泉州人民,於是蘇府王爺留遺書勸百姓向善,又托瘟神奏請天庭,然後奪瘟藥自食而亡,玉皇大帝知道此事後,冊封他為主理判事。
北方福德祠
鹿港北方福德祠
早期鹿港四方入境處皆設有福德祠--土地公廟,宛如城門般的護守著。其中又以北頭福德祠最悠久,也是當前碩果僅存者,象徵著鹿港的興衰史。每逢初二、十六,善男信女爭先膜拜,蔚為奇觀。特設有「財利廳」,供信徒點燈祈求生意亨通。
新祖宮
鹿港新祖宮
新祖宮主祀掌管海上航運的女神---媽祖,左配祀「三官大帝」,右配祀「清面」---龍王尊神及「黑面」---境主公,相傳在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起事肇亂,清廷派福康安將軍率領士兵渡海來台,途中遇上颶風,求媽祖保佑而順利抵達鹿港,為了感念媽祖恩澤保佑,於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提撥官弩建「新祖宮」嘉慶十一年(1806)重修後,道光十三年(1833)再度重修,但日據時代曾遭炮火攻擊,如今廂房已經毀壞。新祖宮為「官拜廟」,每月初一,十五,朝廷文武百官均依禮「文官下轎、武官下馬」虔誠奉拜。主祀的媽祖,除頭、手、頸為木雕外,身體為籐編,故稱為「軟身媽」。
南靖宮
鹿港南靖宮
創建於清乾隆48年(西元1783年),主祀神為關帝爺,為漳州府南靖縣的移民所奉請而來的,祈求其庇祐居民平安渡海,並另求商業興隆。今日所見南靖宮的規模是民國60年(西元1971年)重修後的面貌,其建築為座東北朝西南、一坎二落一過水的小型街屋類型之廟宇,因位處商業街鎮之中,建築空間與當地商家相同,呈朝縱向線型發展的狹長型平面格局。
鹿港公會堂
鹿港公會堂
清代為廈門貿易商行所組的公會辦公室,於日據時期拆除改建為公會堂,光復初期改名為中山堂,日前為鹿港老人會,而未來公會堂將改造為藝文中心,不定期舉辦靜態展覽與動態表演,串起鹿港老街與天后宮的人潮,成為集結人氣的藝文特區。至於公會堂廣場則規畫為動態的表演區,讓民眾可以在此歇腳並觀賞小型的民俗或音樂演出,讓公會堂成為最富有鹿港風情的藝文特區。民國89年7月14日經指定為縣定古蹟。
合德堂
鹿港合德堂
合德堂早期是鹿港的書香世家之一,閩南式磚瓦建築,屋頂上建有格局獨特的讀書樓,小閣樓約有四坪大,特別的是沒有建造樓梯,是使用竹梯上下,希望讓小孩在閣樓上讀書能夠心無旁騖,等到讀畢之後才拿樓梯下樓。
半邊井
鹿港半邊井
從前在鹿港地區有戶王姓人家,在自家庭院上種了三棵槐樹,以期後代子孫光宗耀祖之時,能用這三棵樹當作製作椅、轎之材料,故稱「三槐堂」。三槐堂的主人宅心仁厚,把自家水井掘在牆裡牆外中間,一半為自家使用,一半供無錢鑿井人家取用,而早期瑤林古街因鄰近海邊碼頭,常有漁民、商人及在碼頭工作的工人均可至此取水飲用,具有敦親睦鄰的功用。
隘門
鹿港隘門
隘門--是早期台灣為了維護治安的防禦措施,有時也用來區隔地界,並緩和各族(施、黃、許,當時鹿港三大姓氏) 紛爭,白天開大門關小門,以利人車通行,到了晚上,則關閉大小門,只留下眼孔用以觀察門外動靜,若有晚歸之人則必須以暗語通告,始得進入。後車巷磚牆建成的隘門是清道光十年(1830)所建,上題有「門迎後車」四字。
三山國王廟
鹿港三山國王廟
鹿港三山國王廟建於清乾隆年間,這間古廟見證了早期台灣族群遷移的遺跡,由於早年有許多來自廣東的客家人在此定居,也為自己的鄉土神---三山國王(明山、巾山、獨山之山神)建立此廟,可是當時祖籍之間十分不融洽,少數的的客家人不是同化於多數的泉州人,就是離開鹿港,後來這間廟便由當地居民自行組成委員會接管,廟內的「奉憲示禁」碑,為目前鹿港現存的第一古碑,自清乾隆55年(1790)時流傳至今,另外廟門兩側有古樸雅緻門扇,其雕刻工法更是當代精絕之作。
城隍廟
鹿港城隍廟
創建於清乾隆19年,係由泉州府晉江縣石獅市城隍廟分香而來。所奉祀之金身及匾聯文物等,皆涵濡悠遠,古色古香。經列為三級古蹟,並由政府整修完竣,重現巍峨莊嚴的廟貌。尤其神靈顯著,香火鼎盛,於勸化人心,維護善良風俗上功不可沒 。位於鹿港中山路(即昔日鹿港大街中段)上的鹿港城隍廟,又稱為「鰲亭宮」建於清乾隆十九年(西元1754年)是由泉州府晉江縣石獅鄉分香來臺,至今已經有兩百多年歷史了,已被政府列為第三級古蹟。城隍為中國古代城市之守護神,凡是祈福求雨,消災解厄皆常得求城隍,所以城隍廟通常都會建在府或縣治,但人口稠密或市街繁華的城市也可建城隍廟,而鹿港當時正是僅次於台南的大都城,廟裡除了主祀城隍爺外,還供奉了南北斗星君、六司、范' 謝將軍、牛馬爺、觀音菩薩、城隍夫人、註生娘娘等神明。
享用美食
鹿港美食小吃非常的多,例如:蚵仔煎、麵線糊、肉包、牛舌餅、蝦丸、麵茶、芋丸、蝦猴、彩頭酥、米老 等,來到鹿港一定品嚐各式各樣的美味小吃。
元昌樓井
鹿港元昌樓井
元昌行是三進二院的建築格局,為典型長條型街屋的空間佈局。第一進是商店的空間,由於進深較長,所以屋內設有一座樓井,元昌行的樓井,是鹿港地區保存雙層樓井的建築,樓井護欄有精緻的木雕作品。
丁家大宅
鹿港丁家大宅
彰化縣級古蹟進士第丁家大宅是鹿港有名的書香世家,長條型的「三坎五落二過水」,街屋內是鹿港僅存的四合院大宅。
民俗文物館
鹿港民俗文物館
這棟豪華別緻的歐式洋樓係仿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式建築,原是日治時代鹿港有名的富豪----辜顯榮的宅第,鹿港當地居民昔稱此棟建築物為「大和大厝」「大和」一名是辜顯榮的貿易商號,主要從事開闢鹽田、經營樟腦及台灣主產之特製品,在日治時代並獲得日本政府授與食鹽專賣權,除此之外,他又投資糖業,更使得他的家業再次達到巔峰,與板橋林家、霧峰林家、基隆顏家、高雄陳家,在當時並列為台灣五大家族。這棟洋樓於1912年開始興建至1919年完成,其華麗的歐式風格與宏偉的氣勢正顯現出辜家在當年叱吒風雲的財勢地位,這裡曾是辜顯榮用來招待貴賓的官邸,1934年辜顯榮當選為台灣第一位「敕選貴族院議員」,雖深受日本政府眷愛與信任,但他一生不學不說日語,刻意保存其固有傳統文化。民國62年(1973),辜氏家族捐獻此棟洋樓而成立了民俗文物館,館內收集了許多鹿港當地文物,內容包括清代至民初共計六千餘件的民生用品,洋樓一樓有:文獻圖片、服裝配飾、戲曲樂器、宗教禮儀用品;洋樓二樓則有:辜氏臥房、會議大廳、貴賓接待大廳、閨女臥房、餐飲器皿及書畫文獻資料,古風樓是百年前傳統閩式建築物,平日均開放給遊客入內參觀。
十宜樓
鹿港十宜樓
十宜樓是九曲巷內最筆直之處,又稱「跑馬廊」,位在金盛巷內,並呈十字交叉,故稱十宜樓,是清朝布政史陳祈之居所,因陳祈經常邀約鹿港許多文人雅士在十宜樓上聚會,故此地是昔日騷人墨客品茗、賞月、飲酒、吟詩的地方。
興安宮
鹿港興安宮
相傳建於清康熙23年(1684),當時鹿港尚未開港,其名取自「興化安寧」之意,是鹿港第一座古廟,主祀媽祖,(又稱興化媽),由蒲田縣分靈,其鎮殿之寶是三百年前由湄洲媽祖廟恭迎來台的金身軟身的媽祖聖像。此處所供奉之中壇元帥(哪吒)—太子爺據說為鹿港最靈,另外僅存一尊宫娥為明代神龕,其餘均早已遭竊。
楊橋公園
鹿港楊橋公園
楊橋原為一座木橋,橫跨濁水溪支流--鹿港溪,台灣南部進出鹿港必經之橋,嘉慶十七年(1812),由彰化知縣楊貴森捐俸修造,原橋名為「利濟橋」,來百姓為了紀念楊知縣恩澤,另取名為「楊公橋」,後清同治十年(1871),新任鹿港同知李鍾霖再度斥資重修此橋,並雕刻石碑立於橋頭,其碑文「重造利濟橋」由進士蔡德芳撰寫。可惜的是,民國二十八年,鹿港溪洪水氾濫,楊橋遭洪水沖毀,石碑流失,河道也向南移動約三十公尺,昔日「楊橋踏月」美景不再。民國八十四年,護安宫重修時,竟挖掘出當年利濟橋碑,目前我們所看見的楊橋公園,是由政府出資興建於楊橋遺址上,民國九十年間已開放供遊客漫步休憩。
地藏王廟
鹿港地藏王廟
鹿港地藏王廟建於清乾隆年間,已列為國家三級古蹟,廟內所供奉最古老的地藏王菩薩,據記載是於清嘉慶八年(1803)留傳至今,傳說中地藏王菩薩降生於釋迦牟尼佛圓寂後約1500年的新羅國(今韓國),24歲獨自渡海至九華山的山頂,端坐75年後得道升天,祂並且立誓「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並且常現身在地獄中拯救苦難眾生,故民間稱祂為「幽冥教主」,或「酆都大帝」。
金門館
鹿港金門館
主祀蘇府王爺—蘇永盛,配祀福德正神及五營將軍,建於清乾隆52年(1787),又名浯江館,相傳乾隆51年(1786)林爽文起事,福康安元帥奉命來台平亂,由金門提調水師兩營來台,水師官兵恭請蘇府王爺護軍渡海,順利登陸鹿港,為感神靈保佑,建廟以祀,並為浯州人聚會之場所,嘉慶十年(1805),由浯州人許樂三線弟擴建,
道光十二年(1832)鹿港游擊劉光彩首倡重建浯江館,並於十四年(1834)峻工,增建拜亭、左右廂房。咸豐五年(1855)再度重修。
全省的金門館僅有三處:
鹿港、安平、艋舺。相傳鹿港金門館為台灣最早的蘇府王爺廟。
龍山寺
鹿港龍山寺
鹿港龍山寺為國家一級古蹟,寺內各處角落都是早期泉州一代名匠精緻的藝術品。
在早期,龍山寺原是暗仔街(今大有街)的一間舊廟,清乾隆51年(1786),由當時都閫府--陳邦光發起,以鹿港八郊所得淨利及地方聯合捐募,遷建於現址,整座寺廟面積約有1600多坪,面寬三間35公尺,進深四間約110公尺,一共有:四進、三殿、99個門,規模廣大、格局完整,故有「台灣紫禁城」之稱。
鳳山寺
鹿港鳳山寺
鳳山寺創建於清道光二年(1822),由福建泉州南安縣移民從大陸組團移靈來台,主祀廣澤尊王--郭洪福(郭乾)福建泉州府南安縣人,為唐代郭子儀後裔,昰泉州人之守護神,又稱為保安尊王、郭聖王、聖王公、郭府聖王、郭王公、郭姓王,其配祀左為夫人媽,右為將軍爺。此廟為泉州人的信仰中心。
摸乳巷
鹿港摸乳巷
日據時期此巷亦稱作「君子巷」,是由兩間長型店屋中間所形成的窄巷,且最窄之處僅有50公分,幾乎僅能容納一個人通過,若碰到迎面而來的人走過來,雙方必須側身擦肩通行。
以上景點簡介僅供參考,一切以當日實際參訪為準,歡迎大家一同參加~
《 本帖最後由 49太歲 於 2010-11-8 10:07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