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931|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本國歷史] 江左夷吾──王導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8-2 20:28:0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王導是東晉時的丞相,他因曾與琅琊王司馬睿交往甚密,所以東晉渡江後,積極協助司馬睿在江南重建晉朝。
東晉南遷時,北方士族和中原百姓大批南渡,他們佔土地、耍特權,與當地的人起了很大的衝突。為了緩和衝突,王導一方面拉攏當地的仕紳,並保證他們的身家安全;另一方面又在南方豪族勢力較弱的地區,設立僑州、僑郡、僑縣安置北方的移民。使當地人與僑民各得其所,晉室才得以轉危為安。

鎮之以靜,群情自安

王導歷任三朝宰相,因為其才能卓越,又對朝廷忠心耿耿,所以朝野上下無不敬重之。

他以“鎮之以靜,群情自安”為治國方針,保持了東晉安定的局面;並提倡勤儉建國,曾指牛首山雙峰為天闕,婉轉地使晉元帝放棄在都城正南門立雙闕的想法;有一次,元帝邀王導同牀而坐,被王導以“若太陽下同萬物,蒼生何由仰照。”為理由一口回絕,足見其忠貞之心。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晉室南渡江左後,司馬睿之所以能夠即帝位,主要是靠王氏在背後支撐,故王氏家族的成員多身居朝廷要職,其實就是掌握了朝廷的實權,因此“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在江南一帶廣為流傳。

王氏家族眾多成員中,以王導與王敦的地位最高,他們兩人一個擁兵在外,一個在朝執政。王敦官拜大將軍,控制長江中游軍政大權,久而久之日益驕橫,圖謀控制朝政,從而以誅奸臣劉隗為名,在荊州舉兵進攻建康。

王導面對族人的叛變,不知如何是好,鎮日惶恐不安。劉隗勸元帝誅滅王家,幸賴周顗上書仗義直言,王導才免於一死。此事王導並不知情,反而認為周顗見死不救。王敦攻入京城後,對王導說:“周顗的聲望很高,請他任三司應該可以勝任。”王導不說話;王敦又問:“難道只能當令或是僕人?”王導還是不語;王敦說:“那只有殺掉了。”王導仍不回答。王敦於是下令斬周顗。後來王導得知實情,放聲大哭道:“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王敦控制朝政後,還想進一步篡位,可是在王導的堅決反對下,只好作罷了。

江左夷吾

王導因功勛卓著,晉元帝曾經對他說:“卿,吾之蕭何也。”;也曾把他比作“管夷吾”(即管仲),並尊稱“仲父”。故後人稱其為“江左夷吾”。

孔子曾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這段話是讚揚管仲保存中華文化的功績。王導在五胡亂華下,穩定江東局勢,保存了漢文化的命脈,因此後人以管仲來比喻他的功績。

文出:文化生活藝術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5Rank: 5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0-11-22 20:53:01 |只看該作者

大義滅親——王導

王導,字茂弘,光祿大夫王覽之孫。父名裁,官任鎮軍司馬。王導少年時即有風度氣質,見識膽量清正高遠。十四歲時,陳留的高士張公見而驚奇之,告訴他的從兄王敦曰:「觀此兒之容貌志氣,以後肯定是將相之才也。」起初世襲祖爵即丘子。司空劉實不久引薦他為東閣祭酒,遷秘書郎、太子舍人、尚書郎,可他並不接受。後參知東海王越的軍事顧問一職。

當時元帝為琅邪王,與王導倆素來相親善待。王導知天下已亂,於是竭力傾心推奉元帝,隱隱有振興起弊之志。元帝也十分器重他,心性契合友情深摯。帝在洛陽時,王導每每勸他號令治國。剛巧元帝出鎮下邳,請王導為安東司馬,參予一切軍謀密策,只要是他知道的,沒有做不到的。及至遷徙、坐鎮建康,吳地之人心卻不歸附,住了月餘,士卒庶民沒有來理睬的,王導憂慮不已。正巧王敦來朝見,王導告訴他說:「琅邪王雖然仁德深厚,而他的聲名、言論尚輕,不被人認識。而兄您的威望、風範已四處聞名,應該有匡正、扶濟他的更好方法才是。」

『仲父』輔佐 廣結人心

恰臨三月上巳,元帝親自參加觀禊典禮,乘坐肩輿,頗具威儀,王敦、王導及諸多名士,都騎馬隨從。吳人紀瞻、顧榮等,都是江南有名望之士,利用此機會偷偷觀察,見其如此陣仗與風采,全驚懼不已,於是吳地精英相率拜於道旁,誠心歸附。王導趁機獻計曰:「古之王者,沒有不以上賓之禮對待故舊耆老的,存心探問風俗,謙虛自己、傾心結納,如此才能招來賢俊之才。何況如今天下喪亂,九州分裂,朝廷大業才在草創,急於得到相關人才,才是關鍵!顧榮、賀循,是此地之望族,還不如利用此二人,引見其餘之人,以結納此地人心。這二人既然至此走動,則其餘有名、有才之俊秀,無不來此集結的。」帝於是派王導親身造訪循、榮,二人一受禮遇,都應命而至,由是吳會地區全都風靡於元帝之能,全體百姓歸心。自此之後,兩造漸漸相互尊崇,君臣之禮開始抵定。

不久,洛京陷落傾覆,中州士女,離京避亂江左者,十有六七。王導勸元帝收納其中的賢人君子,與他們共圖大事。當時荊揚的晏安府,戶口穩定殷實,王導覺得為政施治首重環境清靜,每次總勸帝要勤勉克己、抵勵氣節,匡正主位、安寧邦土。於是王導自此逐漸被委以重任,君臣交情日漸濃厚,朝野一致傾心,號為「仲父」。

帝曾從容自若的對王導說:「愛卿,你是我的蕭何呢。」王導對曰:「昔日贏秦無道,百姓厭煩連年戰亂,人人雖變得狡猾殘暴,可內心深處仍懷念漢族擁有的高尚道德,只要萬眾一心改革反正,就很容易成功的。自曹魏以來,以至太康之際,所有公卿世族,群體崇尚豪侈、相互比高,施政教化延誤拖遲,不遵法度,全體公卿學士,都貪饜於安逸享福,於是給賊人乘機挑釁的機會,實在有虧上天的至道。然而否極泰來,乃天道之常理。大王方才立下濟世之勳業,如齊桓公一樣,一匡天下,九合諸侯,那樣一來,管仲、樂毅之輩,自然齊集在此,豈是我區區一個國臣所可比擬與參議的!願大王深謀遠慮,拓廣選擇良能才俊的面積。顧榮、賀循、紀贍、周某等都是南方地區之優秀人物,願您能盡量以優禮相待,那麼天下即能安定哪。」於是元帝虛心採納之。永嘉末,遷丹陽太守,加輔國將軍。

戮力王室 不作楚囚對泣

晉國建立後,以王導為丞相軍諮祭酒。此時桓彝剛剛過江來朝,見朝廷微弱不振,十分憂慮恐懼,悶悶不樂。接著往見王導,極力談論世局一事,還語帶諷刺的告訴周顗,說他剛見了此地的管夷吾(指王導),不再發愁啦。過江來的人士,每至閒暇日子,均相互邀約出新亭飲宴。有回周顗坐筵席中感歎說:「如今風景不再殊勝,而舉目之間有江河變異之象。」其餘人等都相視流涕。惟有王導愀然變色曰:「如此更該共同齊心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於在此作楚囚相對泣之狀呢?」眾人聽了一起收淚而拜謝之。不久王導拜右將軍,都督中外諸軍。可王導以自己從兄王敦統帥六州,因此固辭中外都督。後因細故坐事而除節。

及至晉帝登基尊國號大典,百官陪列左右,帝命王導升階至御床共坐。王導堅決推辭,至三四日後依然堅持。可帝下詔不許。此時正值中興草創時期,尚未設置史官,王導發現了才開始啟用,於是一切朝廷典籍頗具規模。及至帝任用劉隗受寵,王導逐漸被疏遠,因其心胸澹泊自在,也不以為意。有識者都稱許王導,善於處理治國興廢之事,而不計較個人得失。

大義滅親 不徇私

及至王敦謀反,劉隗勸帝悉數誅殺王氏一族,談論者都為王導憂心忡忡。王導率領一群有關係的從昆弟、子侄等二十餘人,每日清晨,進詣朝廷台階俯首待罪。帝以王導向來忠君不二、素有氣節操守,特地歸還朝服,並召見之。導稽首叩謝曰:「逆臣賊子,何世沒有?豈料今日竟然出自臣之家族!」帝光著腳、執起他的手著急的說:「茂弘,我才剛托付你、任命你當秦穆公時的百里奚輔佐我,如今你說這話是何意呢!」

於是帝下詔曰:「王導不徇私,能以大義滅親,朕認為可以升為安東時節假之。」起初,西都覆沒時,海內追思故主,群臣及四方異口同聲勸進,要帝承繼大統。當時王敦勢力強盛,有專擅天下之心,可他忌憚帝之賢明,想更換群臣商議所訂立的內容,導極力爭取維持原議,王敦無可奈何方才停止。及至此次謀反出事,王敦威脅導說:「你不聽從吾言,不肯附和,幾乎使本族覆滅殆盡。」可王導依然執掌正義,面無懼色,此氣節與志向,使王敦無法撼動、奪取。

及明帝即位,王導接受遺詔輔佐政局,遷司徒。王敦又舉兵內向作亂。當時王敦開始染疾,王導便率子弟發哀舉喪,眾人聽聞此事,都說王敦已死,鮮少有為他奮戰之志。及至明帝起兵討伐王敦,任王導假節,都督諸軍,領揚州刺史。王敦謀反平定之後,進封始興郡公,特准王導戎裝,劍履上殿,入朝不必趨前,贊拜不具名等特權。可他一再固辭謙讓。帝崩,王導又與庾亮等同受遺詔,共輔幼主,是為成帝。

善於因應 簡素寡慾

王導善長因應偶發事故,雖不涉及日用錢財,可歲末計算卻有餘資。當時國帑庫藏空虛,庫中惟有織練數千匹,想賣又價錢昂貴售不出去,而國家又用不著。王導覺得很傷腦筋,於是與朝中賢俊,全都製作練布單衣穿上,於是士人達貴,全數爭著倣傚此種穿著服飾,織練就此飆漲、昂貴。接著命令主其事者出賣,曾經高達一練一金哪。其所作所為,被當時人欽羨與仰慕即在此。

王導簡樸澹素、清心寡慾,倉庫無儲存之谷糧,衣飾不重絲帛。帝聞知此事,給布萬匹,以供他私人花費。導有宿疾,不堪朝會跪拜,帝曾臨幸相府,與他縱酒作樂,到後來乾脆令他乘輿車直接入殿朝見,可見其受皇帝的敬重是如此深厚。石季龍反叛,進攻至歷陽,導請求出兵征討。不久賊退,王導解除大司馬,復轉中外大都督,進位太傅,又拜丞相,依漢制一併罷司徒官。

鹹康五年王導薨,時年六十四。帝舉哀於朝堂三日,遣大鴻臚持節監護喪事的進行,及至發葬,給九游轀輬車、黃屋左纛、前後羽葆鼓吹、武賁班劍百人等等優厚的出殯儀仗隊伍,中興名臣的禮遇莫能與之相比。謚曰文獻。

(《晉書·列傳第三十五》)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5-11 15:22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