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60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族群介紹] 族群定義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以領養代替購買 以結紮代替撲殺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學藝經典獎章 手工藝勳章 原創寫手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11-23 08:01:2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本帖最後由 霄笑 於 2012-4-8 08:42 編輯

族群定義



1895年清朝時期的木版畫,描述台灣原住民的部落頭目(番王)和婦女(番婆)
在許多的文字歷史當中,臺灣原住民在不同的儒家、基督教和國家主義等強勢文化的統治者各有不同的定義和方案。每一個強勢文化的定義和方案皆以各族群對於這些強勢文化理解度上的差異和相似度、習性、地區、面貌和先前對於其他族群的接觸狀況來定義。針對於各個族群,殖民力量的強制分類將原住民分開成各個已命名的子群。這些分類不總是和原住民的自我描述所出現的差異有所符合。然而,這些分類經由政府的確立和長時間大眾的廣為傳播,變得越來越堅固,並成為大眾了解的事實差異,並塑造成今日中華民國政府政治上的論調,並且影響著臺灣原住民的政策方針。
在1603年,明朝陳第的著作《東番記》中,將臺灣原住民稱為東番(字面上為「東方的未開化民族」);同一時期在臺灣殖民的荷蘭政府,則是依據先前在現今馬來西亞殖民的經驗,將臺灣原住民稱為Indias或Blacks。
18世紀初,清朝政府統治臺灣之後,當時的人們依據強勢文化的適應和影響程度,大幅修改了對於臺灣原住民的定義,並且依據各族群對於清朝政府的服從程度,建立了一套系統定義了各原住民族群的關聯性。清朝文人使用生番這個名詞定義不服從清政府的原住民族群,而熟番則是定義著這些原住民族群服從清政府,並且履行繳付人頭稅的約定。根據乾隆皇帝時期和隨後時期的標準,熟番等同於被滿漢文化同化,並且服從於清朝政府生活在當下的原住民族群,但是保留這個較輕蔑的名詞,表示雖然此族群並非漢民族,但在文化程度上,比起非漢民族有很大的不同。這些名詞反應著當時廣泛的思想:在採用儒家社會規範之下,任何族群皆可以被同化或順服。

早期台灣原住民分佈
在19世紀晚期,在清政府鞏固臺灣平原地區的統治力道,並積極進入臺灣山區之下,平埔番和高山番這兩個新名詞出現並可以分別和熟番、生番交替使用。在將近50年的臺灣日治時期,日本的人類學家仍然使用這個二元分類系統。但在1898年,人類學者伊能嘉矩首度提出了台灣原住民的分類體系,將台灣原住民分為「4群8族11部」,並說明各族的分佈區域與文化特質;1890年代初期,日本學者和政府修改之前的2元分類系統,以平埔族代換之前的平埔番、熟番,以及使用高砂族代換之前的生番。而高砂族被分為泰雅族、布農族、鄒族、賽夏族、排灣族、卑南族和阿美族。雅美族(後來的達悟族)和魯凱族稍後加入,成為臺灣原住民的傳統9族。在臺灣中國國民黨的統治初期,使用了平地同胞和山地同胞取代之前的日本的分類系統,回歸二元分類,用意在移除原住民對於日本統治時期所帶來的影響,並且反映出臺灣原住民也是中華民族的一部份。後來中華民國政府採用了日本的傳統9族分類法,但官方去除了平埔族這個分類,民間則是使用依據之前的名詞所修正的高山族及其下面的9族,以及平埔族。
在忽視近年來人類學者田野調查的變化,以及臺灣政府政策的變遷下,平埔族和高山族這2個標籤在今日的使用上,維持著當時清朝對於各民族吸收漢文化的程度所給予的形式分法。現今承認的原住民傳統9族和其相關族群統稱為高山族,縱使這種分法並沒有受到嚴謹的地理學分析。阿美族、卑南族、達悟族和新加入的 平埔族噶瑪蘭族在古早之前是居住於臺灣東部的平原上。而高山族和平埔族的差異,持續影響著臺灣政府對於臺灣原住民的政策,以及對於參與政治活動的影響能力。
縱使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官方列出了14個原住民族群,不過這些分類是由學著所共同認同,並沒有任何的社會實體、政治集團,或著在之前所有鑑定調查的資料所影響。最早期的調查資料是在1624年的荷蘭殖民時期,描述原住民族是居住在大小不同的獨立部落當中。在這些部落之間常常會發生貿易、通婚、戰爭和為了防止外敵入侵而形成的結盟關係。根據當時和現代的民族學和語言學的標準,這些部落被人類學家分成20個族群,且被經常引用和討論,不過這些族群並沒有聯合成一個政體、王國或是真正的「族群」。

中華人民共和國稱「高山族」為中華民族之一,在本圖中繪於哈尼族和鄂溫克族之間
日本學者土田滋是以語言作為主要的判準,將台灣的原住民分成高山族和平埔族兩大類。前者包括現今住在台灣山地和東部的9個族群: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阿美族、和達悟族。後者則包括原居於台灣北部和西部平原,現已幾近消失的10個族群:凱達格蘭族、噶瑪蘭族、道卡斯族、巴宰族(巴則海族)、巴布拉族、貓霧捒族、洪雅族、邵族(水沙連)、西拉雅族、和猴猴族。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則將所有臺灣原住民族統稱為高山族,並劃分為中華民族中的其中一族,為56個民族之一。在1949年,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編制之下,認為台灣原住民是曾在中國大陸的居民後裔,主張該南島語系族群自吳越一帶遷徙而來,並認為因戰爭或其它緣故,亦有少部分高山族散居在福建省及其它地方。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在進行民族識別時是以較約略的方式劃分,因此對臺灣原住民族之間的細部差別並不強調。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2000年人口普查,4,461人被認定為高山族,其中據估計1,500人為阿美族,1,300人為布農族,510人為排灣族,還有其他族群的人口。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1-15 21:46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