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999|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姬望紀念教會與富世遺址~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11-24 12:43:3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本帖最後由 霄笑 於 2012-4-8 08:31 編輯


話說路過往太魯閣國家公園台九號公路旁的富世村,看到一塊指示牌寫著「富世遺址」,指示牌恰好就在東西橫貫公路牌樓的前方,指向統一超商對面的三叉路口,於是就決定繞進去看看。循牌示方向,可以望見約20公尺坡路上方一座石塊砌成並鑲嵌彩色玻璃的小教堂。坡路圍牆上有壁畫太魯閣族(TRUKU)及心靈圖騰「彩虹橋」。斜坡轉彎處循階梯拾階而上,「基督長老教會芝苑紀念教會」石牌映入眼簾。教會原名「芝苑」,是台語發音,為更貼近原住民發音,近年已改為「姬望」。

富世遺址是考古的地標,不易尋覓,原稱『太魯閣遺址』,但今改稱『富世遺址』,該處位於立霧溪口,中橫公路牌坊前方約一百公尺的河階地。富世遺址像一輪彎月的地形,長約三百公尺,寬約四十公尺。階地的南緣為陡峭的岩壁,為新城山的北麓,北處是立霧溪出海口,東北邊面向太平洋,西邊則是太魯閣口。富世遺址背山面海,形勢陡峭,仍保持原始的面貌,於民國七十三年 (1984 年) 考古學者在立霧溪流域發現。他們在河階地看到八十五塊立於地表並呈現規則排列的單石,幾處石頭堆積成塔狀,其中有一塊石柱,該石柱頂部有一段很明顯的打磨痕跡,形狀相當類似於台灣東部「巨石文化」中的「單石」。且發現該處遺跡與卑南文化同屬新石器時代文化產物。此處遺址的單石與石板棺是混合的出現,明顯為此二種文化相互結合的結果。推測約公元前後,一群具有麒麟、卑南文化混合相的人,進入立霧溪口的富世河階地,遺留下來現在的『富世遺址』。

教堂使用花蓮特有的大石塊建築,使姬望紀念教會添增樸拙古意。站在姬望教堂門廊前,可眺望一片翠綠山嵐繚繞,教堂東鄰,可以找到為了躲避日本警察而藏身傳教的山洞。如果不是洞口有石碑「大石洞奇事簡介」及姬望的相片,草木掩蔽的山洞,外觀很難識破。山洞入口低矮,曲身進入,跨過堆疊的石頭,走下新砌的水泥階梯後,豁然開朗。高挑的頂上由兩大巨石傾斜相倚,形成天然屏障,巨石間隙縫輕洩微薄的日光,巨石屏障下的平台舖滿平滑的圓石,約可容納十來個人席地而坐,這是當年姬望躲避日警,藏身宣教的地方。

由於姬望對族人的貢獻,一份以姬望母親 (Iwal) 系統寫成的族譜記載,姬望母親的父親從南投仁愛鄉「入贅」花蓮秀林鄉山上,而姬望母親年輕時也曾嫁給傳說是頭目的『Pidu-Yupas』。姬望幼承庭訓,雖然父親早逝,仍有頭目遺族敏銳、智慧、勇敢特質。父親死後,母親帶著她和弟妹遷居娘家,身為長女的姬望承擔幫助母親扶養弟妹的重擔,須像男人一般上山打獵及下田,造就她獨立自主的性格。

姬望最早和族人不同的想法是要嫁漢人,不嫁族人,這在當時族裡是忌諱,會被譏笑。太魯閣的禁忌嚴謹,不得冒犯。依照太魯閣族律法 (Gaya),少女必須黥面才能結婚,黥面也是美貌的象徵,沒有黥面的人被稱為「曠野」(tadus) (鳥不生蛋的地方,不被祝福);太魯閣人也以黥面分辨敵我,沒有黥面的是非我族類。但是姬望為了避免和族人相親困擾,故意請紋面師把黥面顏色調淡。但是族人以為刺黥面的人把姬望的臉畫壞了,因為太魯閣族的青年不喜歡她,所以族人以為是漢人可憐她才娶她。其實姬望在當時是很出名,她認識很多漢人,她的世界是多元的,認為漢人比較有數字觀念。當然並非她不喜歡太魯閣族,受漢人通事李阿隆影響,她認為漢人比較有見識,這是接觸面和刺激面雙重影響的關係。

姬望與母親弟妹居住的外社平埔地區與李阿隆鄰近,李阿隆的妻子是太魯閣女子,與姬望熟識,常相往來。姬望想改善生活,和李阿隆一樣。十八歲時,如願嫁給在加灣做生意的漢人阿段 (A-twan),婚後夫妻做生意,將族人在山上所獵的獵物或土產和漢人的東西交換,賺取佣金。後來有兩位曾經愛慕姬望的太魯閣族青年,因憤恨、忌妒姬望夫妻,趁姬望不在時,暗殺了她丈夫,並洗劫她的財物。傷心的姬望繼續做生意,再以招贅方式與第二任丈夫漢人信容 (Sing-Jiyong) 結婚,生意也遍及各部落。當時許多部落居民因姬望能從漢人那裡取得絲絨,這是當時太魯閣婦女製作原住民衣服最喜歡的原料,另外還有一般平地的日常用品,部落居民大都願意與姬望交易買賣。

日軍自 1893 年即開始侵犯太魯閣族,1896 年新城事件後,日人不再輕舉妄動,但採高壓手段嚴密封鎖,切斷太魯閣人交通貿易,使原住民無法取得農具、衣物特別是食鹽,但龐大的伐樟製腦利益還是造成血腥衝突,如 1906年發生威里事件。原住民與日人對抗,太魯閣族最兇猛頑強,日本來台灣後 12 年,還未征服太魯閣族,就打算用焦土政策:燒山和燒部落 。」這也是 1906 年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上任後的改變。其實日人幾年的討伐征戰,死傷也很慘重。常年在高山峻嶺、斷崖絕壁中行動的太魯閣族人,以天祥附近為據點,熟悉山形地勢,槍法又準,日人要在險峻的山崖峽谷及多變氣候中與剽悍拚死抵抗的原住民搏鬥,很吃不消。為了減少損傷,日人請當時與族人做生意,頗有聲名又認識日人的姬望調停說和。

姬望知道族人無法抵擋日本人的殘酷及精良武器,願意勸服族人,姬望常接觸漢人,聽漢人分析局勢,她認為太魯閣族沒有必要因為日本侵略而犧牲生命。她由五個漢人扛轎及日本兵一路保護,到各個部落,向各個頭目說服、勸降,歷經四年都無結果。某天,日軍領著姬望帶著禮物到部落前,太魯閣人咬牙切齒,準備迎戰,姬望抱著女兒阿銀 (Agil) 連忙跳下轎,呼喊「不要!不要!孩子們!我們族人的人數已經不多了,日本人像河水一般,像螞蟻一樣多,沒有辦法打,可憐的孩子們,不要再做無謂的犧牲,放下刀、槍和箭,這樣才能存活。」族人最後妥協,交出武器投降,結束歷時八十天慘烈的「太魯閣戰役」,太魯閣族是最後投降的原住民族。

姬望因協助和平談判有功,日人獎賞她兩棟兩層樓房和三公頃水田,但這段期間她的先生病逝。姬望再嫁了第三任丈夫,也是漢人,名叫林嘉興 (Ka-hing)。姬望的婚姻一直不順,有些族人認為是她觸犯禁忌的結果。她在族裡是有爭議的,除了嫁給異族,也有族人質疑她「和平使者」的身分。由於日本人死傷不下於太魯閣人,甚至傳言 1914年親征的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在立霧溪中了太魯閣人的槍,第二年就死亡,只是日本人不承認;姬望竟配合日本人,叫太魯閣人放下武器投降,自己反而獲利,這是出賣鄉土、出賣族人,不是真正保護族人。姬望和漢人學做生意的想法也和族人格格不入。太魯閣人認為所有一切為大家共有,只有「分享」,沒有「買賣」的觀念,有人認為姬望學習買賣是剝削族人。姬望被視為背離族人傳統,第三次婚姻失敗後,她還改變族人的信仰。

得到日本政府的賞賜後,姬望已是當時原住民中少見的富人。台中來的林嘉興 (Ka-hing) 看上姬望的財富,隱瞞已有家室,虛情假意向姬望求婚,婚後不久即花天酒地,散盡姬望的錢財,藉故跑回台中。姬望帶著女兒到台中找他,才發現良人已有家室,傷心返回花蓮。不料林嘉興又寫信表示懺悔,並到花蓮表示已與妻子離婚,發誓、懇求原諒,姬望心軟,兩人重歸於好。但林嘉興賭嫖惡習難改,偷偷變賣地產,還將姬望的積蓄抵押還債後,逃到壽豐,和一個日本女人在一起。

當時已經五十二歲的姬望受此打擊,感到人生破滅,心中十分痛苦。她因違反族人禁忌嫁給異族,異族丈夫背叛,無法尋求族人支持,也更感羞辱。無路可退,於是配上蕃刀,要到壽豐的茶室找丈夫復仇。姬望帶蕃刀,可以從太魯閣規範 (gaya) 的角度來解釋。佩帶蕃刀是太魯閣男人成人的象徵,有自食其力及重新展開不同人生階段的意義。蕃刀能防身、狩獵,帶給家庭幸福,也會帶來殺身之禍,如果有人違背規範 (gaya) ,蕃刀能取命、懲罰。女人不帶蕃刀,除非要見證自己,姬望被逼到絕境,不復仇,無法立足太魯閣社會。

神色異常的姬望帶著蕃刀搭公車往壽豐途中,被李水車傳道師夫妻攔下勸阻。原來李阿隆告訴李水車有個蕃人女子姬望需要幫助,讓李水車找到姬望,並將她帶回家安置。李水車幫助姬望重新做生意,也讓她認識上帝。1924 年姬望受洗,1929 年隨孫雅各牧師到淡水求學。1929 年第一次到東海岸的孫雅各牧師,受淡水基督長老教會的馬偕博士之託,希望說服姬望到淡水讀婦女聖經學校(淡水婦學堂)。當時姬望已是五十八歲的老婦,她不願意千里迢迢到陌生的淡水,也擔心人們看見她的紋面會說她是野蠻人,不想再被羞辱。經李水車夫妻鼓勵,孫雅各保證,姬望才願意和孫雅各牧師搭日本小輪船到基隆,一個外國人陪著一個刺青的山地婦人果然招來許多奇異注視眼光。姬望終究克服障礙,學習認字,成為太魯閣族第一位受西洋教育的人。她學習表現優異,深造八個月後,受北部女宣道會派遣回鄉,開始在卡來灣傳教,再次改變全族的命運。

姬望向族人傳教,挑戰族人的祖靈信仰和巫師地位,族人認為她思想怪異。但姬望能觸摸到太魯閣族的心靈,突顯傳統宗教無法幫助的實際問題,如巫師治病,也啟發族人的前途及個人的生命意義。李孝誠指出,她認同族人,並從自己的經驗幫助族人。姬望傳教也遭遇日本政府禁教壓迫。原住民地區是禁教區,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信仰歐美基督教更是通敵行為,警察常到原住民家中搜索、焚毀聖經與宗教書且處罰信徒,因為姬望曾經有功於日本政府,警察不敢公開迫害她,但嚴密監視她的行蹤,因此她很少外出,都是原住民跋山涉水、摸黑,走六、七個鐘頭,晚上十點到凌晨三、四點在姬望住處聽道。

為躲避日本警察,姬望也常在深山或大石洞裡帶信徒作禮拜,姬望教會旁的石洞就是其中一個。從 1938 年起,日警開始下手向每一位信徒毒打,或是施行重勞役的懲罰。但是信徒堅持信仰越來越熱心。而姬望在日本政府禁教、壓迫教徒時期,仍不屈服,致使二次世界大戰後太魯閣全族皈信,甚至帶動台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原住民信耶穌。基督教宣教史記載,台灣原住民地區教會廣佈,這項「20世紀神蹟」的關鍵人物是姬望。台灣原住民宣教是由女性開始,姬望的學徒助手也都是女性,包括她的養女羅梅花 (Labai) 及周玉葉 (Como)、楊美暖 (Tomon) 都是宣教先鋒。姬望於 1946 年去世,原葬在花蓮港,1966 年遷葬故鄉加灣山腳。加灣山腳的景美村墓地雜草漫生,墓碑大小錯置,墳墓之間散落坍塌的碎石塊、破酒瓶及煙蒂,姬望的墓以黑白兩色瓷磚砌成,雖然顯眼突出,碑文略歷已嚴重磨損,無法辨識。

1958 年村民提議要設立芝苑紀念教會在富世村,經太魯閣教會同意並向基督教長老教會總會申請,而核准後開始籌募基金。得著總會內各教會及國外信徒之贊助,至於 1961 年夏季順利竣工,同年十一月廿九日舉行落成典禮,名稱為『芝苑紀念教會』,後更名為『姬望紀念教會』。追尋這段歷史,姬望‧依娃爾 (Chiwang Iwal,1872.4.30 至 1946.4.19 ) 是戰役中的「和平使者」,居中調停,為族人留下命脈;她也是「原住民信仰之母」,將基督教信仰傳入太魯閣。

日治末期實施皇民化運動,除了日本的神祇外,
禁止其他宗教一切的傳教行為但姬望女士不因外在環境的惡劣,
仍舊利用太魯閣山邊的天然洞穴佈教
目前此一洞穴仍然完整的保留著,其位於教堂的左側
若各位大大,有機會來到太魯閣,不要錯過這個蠻有特色的歷史現場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12Rank: 12Rank: 12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0-11-24 20:25:43 |只看該作者
謝謝甜心版大的詳細介紹喔!不僅讓人多了些見識,也對原民有更深的認識喔!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27 17:38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