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2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47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349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相傳邵族的祖先是在追逐一隻白鹿時,發現了祖居地—水沙蓮,水沙蓮自然生態豐富,被認為是適合人居住的好所在邵族的祭典以播種祭、狩獵祭、豐年祭為主,其他如除草祭、收割祭,以及收藏與嘗新等儀禮為輔。
農曆三月的播種祭
播種祭的原為祭栗之意,之後陸稻取代栗,改為祭播陸稻之意,因此祭祀的日期,以配合陸稻的生長期而改在農曆的三月初舉行,為期四天。第一天,部落的所有族人都休息,飲酒作樂,但忌食豬肉與水果。由部落中各戶帶七、八歲至十四、五歲還未吸食過煙草的孩子上山,做象徵性的播種。上山的人都不可吃鹽,以防止作物枯死,並且在往返的途中也不可攀折花木,否則會招來野獸侵害作物。同時進行的活動為架設鞦韆。只有在播種祭時,邵族人才會架設鞦韆,它象徵著作物將來能生長得既高大又茂盛。當風吹稻穗時,就像盪鞦韆不僅祈求作物豐收,也祈求身體健康,如果未婚女子在播種祭時盪鞦韆,即可在婚後早生子女,如果已婚而尚未生育者,即可能迅速懷孕。該活動為祈福且娛樂,因此部落中,不論男女老少都會去盪一盪鞦韆。第二天,由先生媽(女祭司)主持告祖祭儀,祭祀邵族的祖靈,祈求作物能順利成長與族人能平安健康。第三天,邵族人休息不工作,且飲酒為樂。直到第四天的清晨,邵族人才上山播種,第四天才是真正的播種,當播種至一半時,須由先生媽再主持一次祭祀儀式,祭品為糯米糕做,求作物的成長與族人祈福。日月村的邵族人,仍堅持傳統年年舉辦播種祭。但在儀式上做了調整,如祭儀時間改訂為在農曆三月初一,而不是由頭人依照陸稻生長期來決定祭儀的日期,就連盪鞦韆的儀式也中斷了近三十年,直到一九九八年才又恢復
農曆七月的狩獵祭
原本為狩獵民族的邵族,因遷徙居日月潭而發展出漁撈文化,所以狩獵祭儀便改為以漁獵做供品的祭儀形式,「拜鰻祭」是邵族由狩獵文化轉化為漁撈文化的見證。拜鰻祭於農曆七月初三舉行,每一戶要將祖靈籃集中到祭場,同時每一戶要將糯米作成白鰻魚造型的麻糬來祭拜祖靈,由先生媽來主持祈求平安團圓。祭儀結束後,所有的白鰻麻糬切成兩半,頭部的部分由各戶人家帶回而尾部的部分則是送先生媽的謝禮。相傳早期拜鰻是是使用真正的鰻魚,後來改成糯米為材料做成的白鰻魚造型麻糬。其製作方法為先將糯米用水浸泡後,放入木製的蒸桶內蒸熟,之後倒入杵臼內樁搗,做成鰻魚狀的麻糬,頭部用龍眼籽做眼睛且插上圓仔花。在早期,由於吃不起零食,所以拜鰻祭時為小孩子打牙祭的時候了
農曆八月的豐年祭
農曆八月豐年祭的前一天晚上,由「舂石音」奏出邵族豐年祭的前奏。所謂的舂石音,指族人圍繞著杵石所發出音階不同的聲響,再加上一旁族人手持長短不一的竹筒擊地附和,便形成迎接新年的美妙聲響。早期舂石音只能由部落的婦女為之,男子是連舂石音的場地都不能踏入的,現金已無此限制,男女族人一起持杵同舂,以傳承這項別具特色的文化。而過年期間,無論男女老少都要戴上用李氏和草以及鮮豔花朵編成的頭飾。在過年的第一天,由先生媽主持祭祀祖靈的儀式,部落內所有的男性族人都要參加擦手臂除檅儀式。而在擦手臂儀式後,舉行部落會議,推選出該年豐年祭的主祭。而豐年祭祭期的長短,與有無產生主祭有關,若無主祭,則歡樂整個月。但這種長達一個月之久的祭期,族人並非皆不工作,在過了月半之後,年輕族人於白天工作,夜間才繼續歌舞為樂,而老年人則是整日都在飲酒作樂。整個祭儀期間,分別有為八歲至十二歲孩童舉行的鑿齒儀式,經過鑿犬齒的儀式後,孩童的學業能夠進步;蓋祖靈屋則是先生媽的專屬工作;豐年祭進行一半,須舉行甜酒祭祖靈的儀式,並將代表邵族最高祖靈的日月盾牌,供奉在祖靈屋內。然而,不論豐年祭舉辦時間的長短,結束的那天,從入夜開始的歌舞必須通宵達旦,換言之所有族人歡唱、飲酒,直到次日清晨…。
文出: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