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0-8-26
- 最後登錄
- 2011-6-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542
- 閱讀權限
- 80
- 文章
- 370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這是一個影響台灣領土歸屬最初之爭,主角是台灣原住民(排灣族)與日本人(沖繩)的戰爭,雖然本身事件小,但影響卻很大.
對於牡丹社事件,日本及台灣史上各有不同角度面向的說法。從「日本近代政治發展史」之一環的立場談大久保利通政權的建構過程、從文化人類學研究的角度談日本人的「台灣概念」、從近代國民國家建構的過程中談台灣的「蕃地無主論」、從軍事史學的角度談明治海軍建構的過程、或從國際外交的觀點作為問題意識。
一.事件開端
1871年11月30日,琉球宮古島船兩艘與八重山船兩艘,在完成對琉球島首里年貢上納的要務之後,在歸返那霸的途中遇上暴風雨。12月其中一隻宮古島船,飄流登陸於台灣恒春八瑤灣,硫球船員66名誤入山地遭排灣族高士佛、牡丹社原住民殺戮,其中12人得到附近漢人救援。經過清朝官員護送,1872年2月到達福建省福州硫球館,7月歸返硫球首都那霸。
1873年3月副島受任交涉牡丹社事件。6月,質詢牡丹社事件,清朝衙門大臣毛昶熙等回答:只聞「生蕃」掠殺硫球國民,未知貴國人有事;未服謂「生蕃」置之於化外;不得制「生蕃」橫暴,為我政教所不逮及也。柳原等回以若清方不處置,即日方自會處理,遂無共識而散。
副島認為「化外」、「政教所不逮及」的發言,對此後日本的出兵有利,琉球當時為中、日的共同屬國,牡丹社事件給日本一個起事的藉口。此一事件乃是明治日本成立之後初次的對外征戰,倘若處理不當的話,對立場涔涔可危的明治政府而言,不僅會面臨政權倒臺的命運,國家也可能因而滅亡。在歷史上最大的影響是相關於琉球(沖繩)與台灣的歸屬問題。
八瑤灣
這裡就是琉球人擱淺的地方,八瑤灣位於滿州外海,附近可見都是礁石,
戰爭路線
1874年五月,當時日軍以有日本人遭當地排灣族殺害為由,由西鄉從到道率兵三千六百名,分乘八艘兵船和運輸船開往台灣海峽,<<註1>>由恆春北過的社寮(今射寮),舉兵沿著四重溪而上,在此與排灣族勇士展開激戰。因日軍器械精利,所到之出極盡燒殺,不久有七社降附,唯獨牡丹未降,遂再進軍,劇戰於石門要隘,山胞誓死抗敵,或伐木寨或崩矮崖斷路、或埋伏在叢林中與日軍肉搏。由於弓箭難抵槍炮,日軍攻陷石門,圍攻牡丹社,燒毀部落,迫降高山族。最後因頭目阿碌父子等三十餘人受斬而降附。
明治七年(1874)六月二日,依軍議決定兵分三路,從風港、石門、竹社口對牡丹社進行總攻擊。
風港組沿風港河沿岸往東方行進,途經射不票社、小爾乃社、乃爾社,然後在雙溪口巧遇石門組的砲兵,再到達牡丹社與石門組、竹社口組部隊會合之後,才回瑯礄本營。
石門組的進擊部隊在經過第二條溪水當頭,曾遇上溪水暴漲之窘境,在溪間道路阻塞無法行進的情況下,只好通報本營前來修路。
日軍竹社口組的進擊部隊從保力往東走到石門,日本軍在三面進擊牡丹社之後,便在風港加一支營、周勞束海岸派遣一小隊把守蕃地入口、又再龜山另闢新營;另外,從瑯礄開發新道至四重溪,並建設了木造家屋等。
日軍就是從恆春社寮這裡登入的,從車城社寮往四重溪.牡丹社方向為主要攻打路線,
這張圖是抄錄當時日軍的侵犯圖之一,八瑤灣在牡丹村的右方,其實當時(人不是牡丹社民殺的),是高士佛社的原住民,但是外來人的日軍不清楚,誤以為是牡丹社的,不過這場因誤會又語言無法溝通而產生的戰爭,是台灣南部地區枋寮以南的排灣族都有參與到.
基地
這紀念碑現在就位在車城的海博館入口處右方
這裡就是日本登陸後,,做為進攻的基地,這碑是為當時死亡的日軍所立,大多是水土不服病死的;蚊子(登革熱)
左邊是紀念碑的正面,右邊是它的背面,上面有寫昭和十二年三月改修,恆春郡
這是位於海博館旁的紀念石碑文獻,上面記載日軍討蕃軍本營地紀念碑記源
日軍登陸紀念碑的導覽文獻,右邊這是導覽地圖,
現地戰況(戰況實錄)
到達台灣的日軍5月7日由琅喬灣登陸,13日以後得一部份漢人協力,撫恤「熟蕃」以孤立「生蕃」,並對「生蕃」地區頻做偵察,其中間有兩次衝突,22日日軍攻擊石門,擊斃牡丹社頭目阿祿父子 。
戰役在二十天之內就結束了,山胞和日軍戰死的都不到二十名,日軍開始在今車城紮營,建都督府、設病院,打算屯田久駐。但日本人因水土不服,染疫癘而死的達五、六百人。
戰後恒春城門
牡丹社事件,使得統治台灣已經190年的滿清王朝才開始認識到台灣在其國防上的重要性,一反190年來封山禁海的消極政策,轉而採積極的治臺態度。因此事件之後,沈葆楨上了一篇萬言建議奏章,建議清廷在台灣增設新的行政區,重視台灣防務
戰後恒春城門
根據沈葆楨的意見,清廷首先將行政區域重新劃分,北路增設一府(台北府),下轄三縣(除新竹縣、淡水線外,改噶瑪蘭聽為宜蘭縣)、一廳(基隆廳);南路分面增設恆春縣,築恆春城。又請來英國技士,建造鵝鸞鼻燈塔。並積極開採煤礦、架設電線、建造砲台。
因此才產生恆春的4個城門 石門古戰場
位於屏東縣車城鄉與牡丹鄉交界的石門古戰場,為1874年牡丹社原住民與日軍激戰的地方,現今石門古戰場的樣貌與當年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左邊是日軍陸軍中將西鄉從道
右邊是牡丹社頭目阿祿
當時牡丹社糾集各部落勇士組合而成。用石門天然峭壁地形,埋伏在半山腰,用野藤綁好巨石,攻擊日本軍。就像木牌上圖像那樣
古戰場位於牡丹鄉入口,風景綺麗、山勢蘶然然、雙峰聳立、地理險要。
鳥瞰攻打路線
由石門古戰場丘頂往海邊拍攝的平地出海口,
估計當時琉球漁民乃至於日本水兵均由此入牡丹陸地
牡丹社事件象徵了族群之間從不瞭解、發生誤解,到彼此衝突、最終毀滅的歷史教訓,而今日走向和解共生是一件慶幸的事。吳錦發直指,牡丹社事件是小戰事但影響極大,日本的國家路線、沖繩命運以至台灣歷史與原住民命運,皆產生重大轉折。然而所謂「牡丹社事件」的真相令人質疑?現存確知的不乏日本觀點和中國觀點,唯獨缺乏台灣觀點、原住民觀點的深入探討,尤其要思考事件背後的歷史意義及一連串影響,從而建立原住民的史觀和主體論述。 |
-
總評分: SOGO幣 + 5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