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730|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原住民文化] 台灣原住民命名文化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以領養代替購買 以結紮代替撲殺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學藝經典獎章 手工藝勳章 原創寫手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11-27 17:17:1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維基百科



台灣原住民的人名複雜且多元,依不同族群的社會狀況與歷史背景而有所差異。17世紀之後,因為統治者的更替,所以命名規則不斷更迭。清朝政府曾對台灣原住民普賜漢姓;日治時期又將其強迫改至日本姓名。1946年5月,甫統治台灣的中華民國行政院公布《修正台灣省人民回復原有姓名辦法》,此後三個月內,以「到府辦理」的方式,將台灣原住民以任意分配的方式改為漢姓與漢名。

1980年代中期台灣解嚴之後,台灣原住民的命名文化開始受到重視。1995年,中華民國政府修正《姓名條例》與《姓名條例施行細則》,規定台灣原住民命名不再強制使用漢姓。不過詳細的規則仍然限制原住民姓名翻譯後的中文名字,必須是「國語辭典或辭源、辭海、康熙等通用字典中所列有之文字」,不過仍然可以「傳統姓名之羅馬拼音」並列登記。

原本登記換名手續者並不踴躍,但是藉由《請問芳名》影展等人文努力,台灣原住民命名文化已得以呈現。



傳統
台灣原住民命名文化雖視各族群迥異而有所差異,不過一般普遍自出生即實施其命名行為。與其他地區相同,他們認為尊重生命從尊重名字開始,也相當重視包含命名方式、規則、階級象徵的命名文化。台灣原住民命名文化不只是辨別符號,更代表著自我認同,而於已命名為主的族群認同中,名字雖非核心部份,卻已命名背後象徵意義,引領台灣原住民深入核心內部歷史、淵源與情感,進而鞏固族群力量。

一般來說,台灣原住民的命名與族群、山川、部落等關係密切,且傳延著祖先對土地的信仰與智慧所累積的命名法則,背後也涵蓋台灣原住民各族群內在的生命史與價值觀。


各族命名規則舉例

達悟族的命名方式為「親以子名」人口約有十萬人的台灣原住民,其命名規則與台灣最普遍的漢姓命名方式大為不同,例如直系親屬無相同姓氏的規則。

又拿達悟族的「親以子名」命名文化為例子:生父若把初生長子取名為「希·藍波安」,則原本名字為「希·瑪拉歐斯」的父親,自己要改名為「夏曼·藍波安」,母親則改名為「希南·藍波安」,祖父則須改名為「夏本·藍波安」。這孩子的「希·藍波安」名字,一直用到自己結婚生小孩為止,而結婚生小孩後,則依規則,全家族將依序改名。

 

達悟族的「親以子名」

台灣各族名命規則釋例說明約略如下:

布農族: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名+族群氏族名名稱)
鄒族:Voyu e Yakumangana ne Paayai(名+e+族群氏族+ne+出生地)
排灣族:利格拉樂·阿女烏(出生地住屋的名稱+名)
泰雅族:Pisui Ciyo(名+父名)
達悟族:希·瑪拉歐斯(未成年之人於名字之前加「希」+名)
賽夏族:打赫史·達印·改擺刨(名字+生父名字+族群氏族名)
阿美族:舒麥·卡照(外婆名字+名字(瞭望台的看守員))、馬耀·谷木(名字+父名)、Difang na Tuwana' Pawtawan(自己的名字+na+世系群名+氏族名)



衰落與危機
台灣原住民文化首遭全面性危機,在於1943年於台灣全面推動的皇民化運動,台灣總督府制定;大規模以日文「譯音」為主的命名方式,推翻傳統原住民命名文化,造成該文化嚴重斷層並產生族群認同危機。

隨後,大規模破壞命名文化的因素,在於:1940年代中期-1950年代,國民政府(中華民國政府)藉由《修正台灣省人民回復原有姓名辦法》、《姓名條例》及《姓名條例施行細則》(1953年公佈實施)等強制性法源依據,以「到府辦理」的強迫方式,將歸籍戶政的台灣原住民,全部以「任意分配」方式改為漢姓漢名。也就是,以漢姓姓氏為主、「國語辭典或辭源、辭海、康熙等通用字典中所列有之文字」為名字命名準則的該戶政姓名登記命名實務,其台灣原住民姓氏更動,普遍以戶政人員及戶政單位任意分配為主。因未臻詳細規劃與訂定相關細則,1950年代期間,台灣原住民族群間大量出現了以「高」(取名依據來自高山族)、「潘」(河流+番)、湯(河川)、楊(大樹)、石(山川)、巫(女神)的新姓氏不合理現象,也造成因為不知情情況下的「友親」(近親聯姻)困擾。

因普遍未徵求登記命名者的此命名方式涉及命名文化衰落,1980年代中期之後,恢復台灣原住民命名規則與振興台灣原住民命名文化成為該運動主軸之一。他們認為1758年「普賜漢姓」行為之後不過250年,平埔族群已近消失,如果台灣原住民藏起自己真正名字,台灣各族原住民將與平埔族相同被漢化滅絕。他們也認為諸如Bunun、Cou、Paiwan等原住民姓氏的存在,更有足以珍惜的豐富多元的象徵意義。


維護與振興
1980年代中期,台灣解嚴與政治風氣改變。經過多次抗議陳情及法規研擬後,台灣原住民命名文化受到台灣各界重視。1995年,中華民國政府大幅修正《姓名條例》及《姓名條例施行細則》,除了允許台灣原住民「回復原住民姓名」,不再強制擁有漢人姓名之外,也詳列規定台灣原住民所採姓名中文譯名除了「國語辭典或辭源、辭海、康熙等通用字典中所列有之文字」外,得依「傳統姓名之羅馬拼音」與漢譯原住民傳統名字並列登記。雖因為怕受到異樣眼光等因素,該換名登記者並不踴躍,至2007年1月止,約10萬名台灣原住民間,僅達千人左右。

為此,台灣政府推出「原住民族回復暨使用傳統姓名三年計畫」、「原住民族回復暨用傳統姓名單一窗口計畫」,不過,部分台灣原住民仍認為該計畫無助振興命名文化。他們認為推動「以羅馬拼音書寫名字」、義務教育各階段課本納入原住民族各族命名方式介紹、「戶政事務所辦理原住民身分認定及登記作業流程」行政手續修正及簡化回復傳統名字手續等積極作為才能真正振興該命名文化。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7 11:25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