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60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原住民文化] 原住民鄉土文化藝術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以領養代替購買 以結紮代替撲殺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學藝經典獎章 手工藝勳章 原創寫手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11-27 19:08:2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原住民鄉土文化藝術

  千萬年以來,往來或定居於臺灣島群的人種數以萬計。舊石器時代的長濱文化,新石器時代的卑南文化,金屬器時代的白桑安文化,說明了臺灣在千萬年以前,已有許多族群因緣際會生活於臺灣。這些族群都可以說是原住民,但是由於平埔族諸族群早已漢化,因此目前大家認定的臺灣原住民,是指泰雅、賽夏、布農、鄒、魯凱、排灣、卑南、阿美、雅美等九個族群的總稱,但是他們並非隸屬於同一個族群,各族群的語言、風俗、家庭制度、社會結構、住居工藝、器物文明、衣服裝飾,都各有特色,表現多彩多姿的多樣性。


 

  泰雅族與賽夏族的原居地,分佈於臺灣的北部,織布技術著稱,古時有黥面的特殊風俗,賽夏族文化習俗多受泰雅族的影響,矮靈祭仍保存至今。布農族和鄒族的原居地,分佈於臺灣中部高山上,精於打獵,皮革之揉皮和製皮技術著稱。排灣族和魯凱族的原居地,分佈於臺灣南部,古時為貴族階級社會,木雕、石雕、古陶壺、青銅刀、琉璃珠等工藝相當有名。

卑南族與阿美族的原居地,分佈於臺灣東部,古時的會所制度、年齡階級維繫部落的安全與生活。雅美族的原居地,分佈於蘭嶼,全年祭祀活動以配合捕撈飛魚之活動為主。

 

  身為臺灣人,若不瞭解我們原住民的文化習俗,這可以說是令人遺憾又可惜的事。瞭解我們原住民的鄉土文化藝術,就是要追尋生長這塊土地上人類的歷史一樣,此與美國人熱心探索印地安人的智慧一樣。原住民憑著人類原始的智慧、與勇氣、與力量,克服天災、地變、及人禍,這些都是我們值得尊重與學習的。

  本縣有山有水,更有高達四分之一比例的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等原住民,阿美族居住於平地各鄉鎮及臨海的豐濱鄉,泰雅族居住於秀林鄉、萬榮鄉各村及卓溪鄉的立山村、崙山村,布農族居住於卓溪鄉各村及萬榮鄉的馬遠村。值得一提的是,本縣的泰雅族雖有太魯閣、德歌達亞、督達之分,但語言頗為相似,因此連本縣縣境內的泰雅族人皆以太魯閣族自稱,而有別於語言不相通的西部泰雅族。


  第一節 原住民儀式及祭典
                  

     談到原住民的祭祀儀典,必須要從瞭解的觀點出發,而絕不可以用邏輯的方式去推理。原住民古老的觀念裡,幾乎預設天與地已經存在,人是從已有的石頭裏、樹幹中、瀑布裏、竹枝間蹦出來的,或是神靈取蛇的蛋孵出來的。山川樹石、日月星辰、飛禽走獸等大自然,先於人類而存在,大自然孕育人類,因此人類不能存著貪念破壞大自然,採集狩獵,飽食即可,屯積儲存、採嫩獵幼最要不得。
  原住民和南島民族一樣,相信鬼靈無所不在,鬼靈是神聖莊嚴的。人間的一切善惡禍福不是人意可以左右的,而是受鬼靈支配安排,人要聽鬼靈之意行事。鬼靈要虔誠至極、莊嚴慎重地定期祭祀,平時不能有任合觸犯或褻瀆靈意的事。
  原住民儀式與祭典,大致有三種形式。
一、生命禮儀:配合生育、命名、成年、婚、喪...等禮俗活動。
二、歲時祭儀:配合農、漁、獵、...等季節性活動。
三、臨時祭儀:凡遇到暴雨、洪水、惡疫、...等災惑所舉行的息災儀。
  以上三種形式的祭儀活動,都必須嚴守傳統禁忌,以確保安全並祈得豐收及平安。

壹、太魯閣族傳統生命禮俗


  太魯閣族是一個「父系世系」、「核心家庭」的族群。源於幾代前同一個男性祖先者,即形成一個「同血源親族團體」,此親族團體往往成為一個祭祀團體,共同狩獵、共同勞動、共同祭祀祖靈也共同遵守祖先教示的禁忌。
  太魯閣人對於婚姻而言,則採取「雙系近親群」處理,近親群包括父系五代及外曾祖父後裔四代所構成。婚前,男方近親群家家派員到新娘家工作,結婚時,男方近親群共同迎娶新娘,女方近親群也共同出嫁新娘。雙系近親群也是一個禁婚單位,子女不許結婚,否則犯了禁忌,觸怒祖靈禍及親族。
  太魯閣人相信生育是由鬼靈所主宰的,因此有種種的禁忌與祈禱的方式祈求賜予他們小孩,嬰兒出生後用竹刀切斷臍帶,將胞胎埋於底下。嬰兒生下後,由祖父或其父親為嬰兒取名,小孩名後連其父名,也有少數連母的,以示有血統的關係。這種命名的方式,稱為「親子關係的連名制」,通稱為「父子」或「母子(女)」連名制。
  太魯閣人的求婚儀式,必先徵得女方同意後行之,同時求婚的重要內容是議定男方的聘禮、工作天,及女方的嫁妝。婚禮在新郎家舉行,媒人手持一瓢水向神靈祈禱,雙方主婚人用食指浸水中表示不悔。

  
 
 


  太魯閣男女到了十四或十五歲時,即開始「黥面」。男性一向刺額紋與頤紋;女性刺額紋與頰紋的習俗。黥面主要的意義表現男子勇武和女性堅忍的精神,也是個人已經成熟有結婚資格的標記,次要的意義為「同屬一個族群標記」、美觀的標記、男子狩獵多次成功及女性織布技術超群的的榮耀表徵。

貳、布農族傳統歲時祭儀

 

  布農族是個典型的高山住民,族人最重視「粟米」,自粟米耕地的開墾播種至收穫一直到入倉,都有繁複的儀式與禁忌。布農族幾乎是每個月都有祭儀活動,為嚴守祭儀的行為,自然發展了一套傳統的的禁忌。祭典活動的主要目的,一為祈福開運、平安息災、豐收繁榮、凱旋勝利、長壽平安;一為敬鬼神、酬鬼神、謝鬼神

                                      
  葫蘆祭皿是必備的祭器,葫蘆裡供祭一大把小米,象徵小米滋養族人,使布農族得以生生不息。十年以上的大山豬豬獠以及項鍊常作為供祭的祭器   獠牙會導致出獵順利成功,項鍊會去病健身。族人也常用葫蘆作為盛酒器,小一點葫蘆甚至作為酒杯,酒是粟米釀造的,粟種乃葫蘆所培育,所以布農族人視粟米與葫蘆為一體。
  布農族的「驅疫祭」於每年的四月份舉行,此祭以家庭為單位,其目的是要使一切疾病、不幸、惡運驅逐根除。布農族的「嬰兒祭」,為嬰兒佩帶項鍊以驅除邪魔,祭大約在七、八月份月圓的時候舉行,月盈之時舉行,象徵小孩完好。布農族的「小米進倉祭」,在八、九月時舉行,此祭於零晨三時左右舉行,且外人不准參加。布農族的「小米播種祭」,主要的目的為以祈禱粟種之發育,杜絕蟲害,與豐收為目的,在春季播種之前,向祖靈或其他主宰之神告知著手播種之事。打耳祭是布農族全年之中最盛大的祭典。打耳祭的意義,有一個強烈的團結精神教育,並有氏族為基層的派系主義,對外表示射敵首,對內以氏族群為表示團結友愛。


參、阿美族豐年祭
        
  阿美的傳統部落生活,乃是靠著領袖制度、年齡階級以及司祭或巫師等三大要素來維繫與運作。大致上,頭目制度、年齡階級與祭師三者,分別領導著部落居民從事政治、經濟與軍事、及宗教等活動。
  相傳古時阿美族的戰神馬拉道,顧念其子民常受異族的侵犯與凌辱,於是建構了阿美族的母系社會制度與年齡階級。一方面藉由女性的力量鞏固家庭組織,另一方面藉由男性之長才來統治部落,以維護部落的安全,延續民族的命脈,並承襲轉接民族的歷史與文化。

 
   
  豐年祭是阿美族最重要的祭儀之一。豐年祭期間,族人嚴守禁忌,各部落宣佈公休,大家團聚在一起,吃新米新酒,小孩穿新衣,大人穿盛服,年輕人與情人約會談心,同時大家赴歌舞盛會,載歌載舞同歡笑,族人個個知道豐年祭是為了慶祝稻米的豐收及感謝祖靈及諸神明的保佑,因此全心全意地迎接豐年祭享受它帶來的歡樂。
  臺灣光復前,阿美族一年中每個月均有傳統祭典必須進行,其中六月份的「米拉帝斯」為捕魚祭;七月份的「米立信」為體能競技大會,進行捕魚、狩獵、跑步、摔角、拔河、游泳、攀登、射劍、撐竿跳等戰技考驗;八月 份的「馬拉力給」為年齡階級先烈紀念大會,也稱「月見祭」,是「米立信
」的延續,以準備祭品(捕魚打獵)祭祀祖先為要務,並要向西南方拜祭守護神,男性在首日晚餐後便開始跳傳統舞至清晨,次日一至三的年齡階級必須參加男士傳統舞演練,並信守絕對服從觀念及敬老尊賢的倫理(以歌頌舞蹈、敬酒的方式慰問長老),至第三天,女性禁止參加的禁忌行為解除,女性得有機會參與盛會,此時便有檳榔投入情人袋的浪漫夜活動,第四天祭神謝祖儀式莊嚴進行,第五天由一至三年齡階級負責捕魚,並作為送神祭物之用,在完成部落檢討會後,「馬拉力給」落幕。如今,阿美豐年祭是一種結合「米拉帝斯」、「米立信」、「米拉力給」等傳統祭典的活動,除了男性陽剛勇士舞有些變革,而越來越多的女性參與外,歌舞串連整個活動的本質一直未變。


第二節 原住民表演藝術
              

  在原住民社會中,由於缺乏文字,因此「話」、「語」、「歌」、舞」幾乎是同步發展的。太魯閣族古謠的高低音階不大,唱起來似乎在濃濃蜜語,立山村山里部落的督達族,以及一些阿美族人,語調起伏甚大,說起話來,好像是在唱歌;布農族之誇功宴,呼唱起來,節奏分明,說唱各半。
  大部份的原住民「歌」和「舞」是一體的、同步的綜合體。每個歌謠都有一定的舞步作為對應。阿美族於歡宴跳團體舞蹈時,只要領唱者變換歌謠,共舞的群體,那怕是千人之多,立刻就全一個樣地換跳另一個舞步,外人看來,好像是經過採排的的樣子。原住民的歌和舞,可以說是一種載歌載舞的藝術表現。
  原住民許多傳統歌謠,通常是曲和詞不分家。太魯閣老人教年青的族人唱古調時,就直接教唱整個歌,沒有所謂先唱譜再唱詞的事;布農族傳統歌謠中,有許多特別的轉接音及隨興變換節奏及自由提升音高的歌謠,這些歌謠很難用歌譜表示之;阿美族虛詞歌謠中之 「那魯灣 」、 「嗨呦央」 等虛
詞歌謠,不僅是歌曲也是歌詞。
  歌舞是臺灣原住民的註冊商標,原住民族群特別鍾情於歌舞。原住民擁抱大自然,生長於深山幽谷裡,性情自然是純淨無邪,審美眼光也獨具特有的沈靜而雅緻。


壹、太魯閣古調歌謠
      

  太魯閣人喜於各種歲時祭儀、婚宴、或青年男女在望樓聚集時,一起唱歌或跳舞,昔時「歌謠」一直是族人娛樂活動的重要部份,族人藉歡唱共遊,促進血親團體間的溝通與社群的合作,也以歌謠及跳躍式舞步表達款款深情,更以種種的古調歌謠表現剛猛勇敢的精神,進而用歌聲祈求鬼靈賜福族人。
  「Rimuy Maku」是一首歡迎歌謠,字面上無意義,但唱起來則表達衷心歡喜之意,傳統部落聚會時,若有朋自遠方來,則用此歌謠歡迎嘉賓。 「Uyas Smapuh Utux」 是一首祭鬼靈歌,歌詞中感謝讚美所有祖宗及兄弟姊
妹靈魂之意。
  太魯閣人善於織布,織布的古調留傳至今,「Uyas Tminun」便是其中一首。詞意為太魯閣女子,大家分工合作,有的分絲,有的上線,有的理經線,有的作緯線...,夜攔人靜時,織步的「蹦蹦」聲韻十足...。
  「Uyas Snagan」是一首表現男子勇武的古調。詞意是:我是有膽識的男子漢,爬山涉水飛躍險坡,我絕不讓人恥笑,看我怎麼表現吧...。「Uyas Mrmun」是另一首表現勇猛無懼的虛詞古調,廣為族人演唱。詞意是:任憑巨木阻攔,我將以鋸斷開!任憑崇山峻嶺阻隔,我將以足登躍!任憑大水區隔,我將以手划越!「Uyas Msupu」是一首最傳統的古調,詞意為:
所有先生、小姐,大家一起跳舞,歡迎您們,兄弟姊妹們,就此別離,這首歌常在聚會或祭典活動時,邊唱邊跳,跳到散會曲終人散時。太魯閣歌謠,數量雖沒有阿美族多,但曲曲都是太魯閣族人音樂表現的智慧結晶。


貳、布農族的合音世界
  

  布農族人喜歡一起唱歌,許多傳統歌謠幾乎採用祖先的合音唱法。布農族人具有非常卓越的和音感,族人一代一代地藉著歌唱來傳遞族人的心聲,用歌聲禮讚自然,祈求上天賜福人間,風調雨順,期望小米結實纍纍,米粒盈盈。
  誇功宴是布農族人炫耀自己戰績最特別的歡唱文化,具有宣佈自己成績及介紹自己父母所屬氏族,希望大家以他為榮的意義。誇功宴是農族最獨特的音樂文化,全世界原住民族群中都找不到類似的文化,其功能除了鼓勵族人努力奮發功成名就外,整個活動也凝聚了布農族團結合作的力量。
  布農族人視祭儀音樂為神聖之聲,須很嚴素很認真的唱出來才能夠驚天地泣鬼神。娛樂性的音樂,對於布農族言,可謂少之又少,既使是祭典後所舉行的聚會,也只有飲酒歌或是敘述寂寞之歌。布農歌謠,唱遍整晚也不同歡共舞,此點與阿美族大相庭逕。
  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歌是布農族八部合音代表作。演唱此歌時,最好由部落中成功的成年男子八至十二名演唱,當第一個聲部起音時,八個成年男子先後以一個音一個音的延續下去。


參、阿美族歌舞文化
   

  阿美族最引以自豪的就是他們的歌舞文化。阿美族歌舞是一種「力」與「美」綜合體,更是一個「歌」與「舞」的同步體。阿美族跳傳統舞蹈,舞者個個就是唱者,邊唱邊跳,據相當具有震撼力。阿美歌謠,實即阿美舞曲,歌和舞歌搭配無間,是阿美歌舞文化的主要特質。
  阿美歌謠中,有許多「嗨」、「呦」、「央」等歌詞,配以不同的旋律來唱,很少人知道它的涵意。據老一輩的族人稱,這些聲音是歌譜也是歌詞,但詞意是虛擬的,唱出來只是方便大家歌唱及跳舞,而不需費神費腦去記歌詞。類似這種「虛詞」的阿美歌謠不少,大家可以隨興盡情地唱,不像一些國語歌曲,演唱者必須視歌曲內容調整自己的心情與表情來表演。
  「豐年祭歌謠」是阿美族的祭儀歌謠之一。阿美族傳統祭儀歌謠很多,但隨著異質文化或主流文化的「涵化」及社會變遷的影響產生了變化,阿美族歲時祭儀也無可避免地逐漸流失。阿美族的豐年祭是族人存在生存的象徵與符號,每逢各地舉行豐年祭時,各地遊子的向心力以及融合在高亢歌聲中族群認同,使阿美族能夠重新拾回自己、肯定自己,因此豐年祭對阿美族來說是無可取代的。


第三節 原民原始工藝藝術
         

  原住民的原始藝術源自「求愛」與「求食」之基本需求,因此其作品的飾紋,大都帶有宗教信仰或咒術的意義,而少有為純美而創作的。為了生活,原始藝術大多在生活器用上下功夫,同時也直接使用刀、斧為工具,且以週遭的藤、竹、木、石、獸皮、植物皮為材質,很少使用有筆、紙、顏料等文具。
  原始藝術常是象徵著「力量」,它是藉直覺的感受,表達其精神和生活,因此造形粗獷,色彩強烈。這種單純與清澈,較之文明的掩飾和反省的藝術,更接近於自然和真實。
  原住民各族大多善於使用天然物為容器,如有瓢簞、柳殼、竹杯、木杯及木桶等。原住民各族和東南亞各族一樣,喜歡織繡及綴珠,同時各族男女皆重裝飾,主要材料為貝珠、貝片,其次為琉璃珠,豬牙,羌牙。再次為羽毛,獸皮,獸類的尾毛與野生的花。此外有銀銅手飾、錢幣、鈕扣、竹管、及陶製的鈕。


壹、太魯閣族織布手藝與房舍


  太魯閣織步手藝是古時候族人婦女必學的技能。古時太魯閣族女子,自小必須勤學織布作衣,習藝不精者會被族人恥笑,假如在十八歲以前沒有學到織布的訣竅,就沒有結婚的資格。很會織布作衣的女子,和精於狩獵的男子一樣,在部落中享有最高的榮譽。

  紡織的主要材料取自苧麻莖根,因此太魯閣族的紡織亦稱「苧麻紡」。太魯閣婦女織布的場所十分簡單,只要有一張草蓆的角落就可以進行織布。織布工具則是一個長方形木箱,七、八根竹枝及竹片。織布時,坐在地上,雙腳頂住木箱,讓經線穿梭緯縣縮擠成布。
  織成的布有「白布」與「花布」兩種。白布有細、粗線之別,細線布的布面較窄,長度較短,用於製成婦女平時用的衣服,以及禮服、珠衣、胸兜等。花布又有「平織花布」與「夾織花部」兩種,織白布時若改變「經線」之顏色,則形成水平點狀的條型花紋,用於製成佩肩;後者不改原有的經緯線,另以色線夾織其間,形成桃紋、人字紋、菱形紋或是幾何圖形,而且其顏色多為紅、黑、藍三色交相運用。夾織花布用於製作上衣、佩肩、綁腿、兜肚、毯被等。
  古時太魯閣族人的房舍是以「家屋」為主,「穀倉」及「雞舍」為副。由於族人以小家庭制度為主,因此家屋的建築也較小,沒有阿美族的大型住屋。一般家屋的架構為屋頂、支柱和牆壁,屋頂由兩個斜面構成,屋頂的樑棟及支柱多以木頭為材,屋頂則以樹皮、石片、竹子、茅草等建材疊合並以竹竿夾平牢固之,牆壁分為內牆和外牆。內牆和外牆間常夾著劈扁之竹片或茅草防風避雨,內牆以竹子編排而成,外牆則以圓木排列,牆上開有窗戶。穀倉是樁上建築,離地約一公尺,可防潮濕也可避鼠。雞舍很普遍,狀似穀倉,頂與四壁皆為竹子。此外,族人常在部落入口高處築高聳的「望樓」,用以監視外敵或朓望風景,雖沒有阿美族「集會所」壯觀的建築及教育訓練的功能,但夜間也有青年壯丁輪流守夜負責警戒。


貳、布農族傳統製皮技術與住屋


  古時布農族是個狩獵民族,他們將獵野鹿、山羌、山羊除了食其肉外,更揉製其皮作衣、取其牙及角作為裝飾品。布農族男子最擅長於製皮工作,皮材以鹿皮、山羌皮、山羊皮等為主。大致來說,山羌皮製作綁腿用以護膝,山羊皮用以製作衣服及雨衣,山鹿皮用以製作小孩背巾及禦寒用被,猴子皮用以製作帽,山豬皮因質地較硬,大部分食用之,很少有人把它製成皮。
  揉皮的程序有:剝皮、洗皮、浸皮、張皮曬乾、刮皮、揉皮、拉皮等。浸皮需三晝夜,然後將皮張緊在木框上,置於屋頂或掛在露天高柱上曬乾。刮皮時以刮皮小刀將裡皮面之脂肉刮淨,正面之毛剃光。揉皮的手續為:先將花生置於樁臼,以杵搗之,再煮之,以煮熟之花生傾淋於皮上,包之用手揉足踏或用木棍打,使脂油進入毛孔中會令皮柔軟,或將皮放置於樁臼,以杵搗之,再用小米糠用手腳踩揉,可使皮更柔軟。拉皮的方法為:兩人各持皮之一端,搭在木軸下往返拉動數十下,使皮平直即可使用。
  傳統的布農族的住居,就地取材,砍木伐竹,採集石片,利用山腹曠地掘穴立柱,架木壘石。布農族之部落分佈於險峻之倚山臨河、山腹、山腰或山丘小台地上。布農族傳統住屋有茅屋、木屋及竹屋外,還有「板岩石屋 」
。板岩石屋以板石砌牆,上用石板覆蓋,這是族人最為傳統的住屋。


參、阿美族傳統服飾與集會所


  阿美族是原住民中人口數最多族群,由於其分佈區域過於狹長,且有海岸山脈的阻隔,於是南勢、海岸、秀姑、卑南、恆春等五大阿美族群,在生活習俗、工藝、表演藝術上不盡相同。

 
  

阿美族的服飾可謂繽紛炫麗,年齡階級不同,服飾亦有所別。北部的阿美族,把藤條剖開,編成山形或者半圓形的帽子使用。中部及南部的阿美族人則使用皮質的頭盔形帽子,並且像布農族那樣,在頭頂上插支鳥毛。部份地區的阿美族人,把竹子剖成細條狀,編成雨笠形,加上種種裝飾,男女都可以使用。頭布是一種藍色棉布做成的長巾,長約六點七尺,平時阿美族男女捲在頭上使用,儀典的時候,則使用絨布、絲布製的頭巾。阿美族頭飾、頸飾、腕飾等裝飾,則與布農族差不多。阿美族人,把抽裝飾品,因此它的質料大多採用棉布,寬約六點七寸,長約一尺四寸,袋子的外面縫上各種頻色的布條做為裝飾,裝上帶子從肩部向腋下斜掛,裡面則裝有煙草、打火石、檳榔等。這種煙帶有人也稱之為檳榔帶,甚至更有情人帶的雅稱。
  在住屋方面,南部族群與北部族群的屋內配置稍有不同。傳統房子為長方形、木造、茅草蓋頂、南北向棟樑、屋頂向東西兩面斜下來,屋裡分隔為寢室、起居室與廚房。靠門口的地方做為廚房,放置炊具及農具等,再往裡則以藤條隔出起居間,做為日常起居作息、待客處,最裡面為寢室。

 


  阿美族部落有集會所,為全社所共有。大的族社,可能會有三至四所。它的構造與住屋大致相同,有全為泥土地板的,也有部份舖床的,有的在中央擺一個爐,有的則多設幾個。有的是四面全不設牆壁,有的是三面牆壁,全因地方而異。不過用途都一樣,白天做為公共作業會議所、儀式場等等。在這些集會所的角落,都備有木鼓、竹鼓、以便於發佈警報、或集合令,不過到了現在,幾乎已經用不到它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1-27 03:02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