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8-15
- 最後登錄
- 2025-1-2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44
- 閱讀權限
- 20
- 文章
- 3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郭拉斯‧馬亨亨〈Kulas Mahengheng〉是清朝及日本統治時期 在臺灣東部原住民近代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名中的郭拉斯是名字,是除草維護之意,漢人依當時的閩南語音記為「骨力」或潘骨力;馬亨亨是其外號或暱稱。1852年(咸豐2年)出生在那拉助瀾(Nalaculan,約鯉魚山東側平原,今臺東高中附近),少年即身材魁武有力,出語宏亮,族人稱「馬亨亨」,形容轟轟作響。1868年(同治7年) 族人因馬當(Matang,約相當現今之臺東市豐谷豐榮里範圍)屯墾與呂家望社(Likavong)(今屬卑南族之利嘉部落)交惡,在將近二年的衝突中,馬亨亨年僅16歲奮勇退敵,事蹟流傳部落間;同治12年,太平溪水患,促使族人遷居馬蘭。呂家望趁機侵擾,,馬亨亨率部落勇士力戰退敵,短兵相接中,馬亨亨遇伏,利矛中臀,乃掄刀斷柄,繼續作戰,退敵後才返社療傷。經此戰役,呂家望避居山隅,不再逞兇。
光緒元年〈1875〉,馬蘭建社,馬亨亨被擁為卡基達安(部落領袖,或作頭目)時年24歲。為防禦外敵襲擊,使族人能安心耕種,派青年在利嘉溪、太平溪間戍守。除利用鯉魚山、貓山、卑南溪作為天然屏障外,並加設三道壕溝、四座瞭望台、五處會所加強戰力。同時,積極與其他各族建立友好關係,以杜戰禍。 光緒元年〈1875〉,馬蘭建社,馬亨亨被擁為卡基達安(部落領袖,或作頭目)時年24歲。為防禦外敵襲擊,使族人能安心耕種,派青年在利嘉溪、太平溪間戍守。除利用鯉魚山、貓山、卑南溪作為天然屏障外,並加設三道壕溝、四座瞭望台、五處會所加強戰力。同時,積極與其他各族建立友好關係,以杜戰禍。
1877年(光緒3年) 里漏〈Lidaw,約今台東縣東河鄉東昌村一帶)的巴齊拉勒氏與達魯固族發生仇殺事件,馬亨亨趕往馳援。抵達里漏後,號召各社與達魯固族在達給黎展開談判,最後達成互不侵犯協定。
1883年光緒9年,花東縱谷各社對布農族襲擊馘首備感懊惱,尤其是大坡、大埔等社,欲燒山攻伐、以懲兇頑;馬亨亨卻極力斡旋,平息雙方仇恨。次年,邀請四周諸社在斑鳩舉行和解會議,宰牛分食,舉杯言和。大庄事件後(註1),卑南廳開始重視馬蘭社,並尊馬亨亨為大股頭人……
1883年(光緒9年) 花東縱谷各社對布農族襲擊馘首備感懊惱,激怒大坡、大埔等社,欲燒山攻伐、懲兇嚇阻;馬亨亨卻極力週旋,平息雙方仇恨。
1884年(光緒10年) 邀請四周諸社於斑鳩(takatay)舉行和解會議,宰牛分食,舉杯言和,奠定爾後更穩固的互信基礎。
1888年(光緒14年) 平埔族攻打卑南兵營,因補給、天候問題,漸居劣勢。馬亨亨說服眾人回防自保。7月,卑南廳通事攜禮請見,以頭人潘骨力稱之。
1894( 光緒 20 年)甲午海戰,清軍慘敗。翌年,中日簽署馬關條約,台灣割讓日本。割讓之初,台東州已呈無政府狀態。明治 30 年( 1897 )台灣大致底定。東部地區獨設台東廳,管轄卑南、水尾、奇萊三辦務署。明治 42 年( 1909 )花蓮港廳再自台東廳分出,獨立設廳。從此花、東二地行政區劃開始分道揚鑣,沿用迄今。
1896年(明治29年) 馬亨亨審度時勢,於2月率員至恆春廳向日方表示歸順。5月17日派中村屬等人協調,由馬蘭社出兵197人、卑南社出兵174人,計371人主攻清軍副統領劉德杓率殘部200餘人。5月25日,日軍登陸寶桑新街後,劉德杓於5月31日遁走。6月,恆春廳長設宴慰勞。
1897年(明治30年) 臺東廳循清制按月支付頭目津貼,藉發放呼籲要對日本忠誠並施予訓示,馬亨亨再度要求械彈,以期共同維護秩序。馬亨亨協助臺東廳在馬蘭社成立「臺東國語傳習所馬蘭分教場」(今新生國小),使族人開始接受現代教育 。
1900年(明治33年) 9月廳長相良邀請馬亨亨連袂視察各社,併以防範事故,馬亨亨隨行所到之處,被奉為貴賓,盛大歡迎。各社族人並自願隨行,抵花蓮港時總人數已達118人,馬亨亨並藉機轉告各社與日本政府和平相處。期間,磋合太巴塱(Tafalong)、馬太鞍(Fata’an)盡棄前嫌。
1909年(明治42年)日本政府實施高壓政策,低廉的工資壓榨勞力,終釀成七腳川(Cikasoan)事件(註2), 族人襲擊花蓮瑞穗之間各派出所。日軍逮捕阿美族青年施以酷刑,經馬亨亨多次接觸,才以最輕的制裁方式結束此事件。
1911年(明治44年) 日本政府強制徵收五穀,壓迫勞動,引起都歷、八嗡嗡、嘉平、成功等部落的反抗,並殺害數名警員,史稱麻荖漏(Madawdaw)事件(註3),臺東廳急電總督府兵援,一方面催促馬亨亨出面勸解。為營救同胞、化解民族危機,由四名青年一組輪流以擔架護送他至都歷(Torik)、麻荖漏,勸說族人放棄仇恨、避免犧牲。8月初,日軍再請前往勸降。因為他的精神感召,促使事件得以落幕。然而馬亨亨憂勞成疾,事隔一個月便與世長辭。
馬亨亨籲部落,不作無謂的犧牲,不作意氣之爭,大方位的思考 以徒部落長治久安,他具有當時時代一班原住民同胞所沒有的大格局思考,淤衡情勢,作出正確判斷,重視教育,鼓勵學習不同文化之長才,彌補自己文化上的弱點,馬亨亨終其一生,不斷為追求和平而努力,其精神足堪後式。今馬蘭部落族人將其照片掛 於族旗前,每祭不忘祝禱, 直至2000年(民國89年)臺東縣政府肯定馬亨亨事蹟,將臺東市特二號道路命名為馬亨亨大道,以示紀念。
《 本帖最後由 性愛輔導長 於 2010-12-3 22:24 編輯 》 |
-
總評分: SOGO幣 + 8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