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1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99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597
- 相冊
- 1
- 日誌
- 8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近世紀以來,人類由於墮落,失去心與體的合一及和諧的標準,以致生活陷入自我矛盾、衝突。在這種情況下,人的心與體自然會發生戰爭,而且擴展到家庭、社會、國家及世界;這種心體的戰爭一日不解,社會即一日不安。人的心體應該回歸於和諧與合一,所以我們必須將個人的心與體結合,使兩者不相背馳,而能正面地推展於世界,達到心靈本然的善性狀態。
人類問題的根源,不僅僅是政治性而已,若單從社會及政治來解決,永遠是不夠的;唯有宗教,才是大多數國家和文化自我認同的根源。事實上,人心對於宗教的忠誠度遠勝過政治,現在正是宗教開始解決世界及人類問題的時刻。我相信宗教人(無論任何宗教)應該感受到對於人類處境的責任,為整個世代的種種不公提出解決之道;但在實踐「愛」的課題上,宗教人不能不先立下榜樣,救出墮落的人心,以「愛」來伴隨實踐。
我相信道教人的道德遠見及生活典範可以成為人類的一盞明燈,不單能指引人們覓向另一個世界,同時也能實現地上界人類真正的和諧及幸福的生活;尤道教的指導者自然可以成為人類生活理想的導師,傳遞「道」及「真理」或神聖的「智慧」,同時活出無私的服務精神。
道教認為有健康的年代,人類心理才有健康的保障;年代不健康,社會、國家、世界當然不健康,甚至與人類相關的種種也不健康。譬如搶、殺、騙、奪及精神、憂鬱患者或自殺等,都是因為人倫墮落,道德頽喪,而日形益厲。文化院主神說:「這都是年運不順,其實皆由人類自作孽。」祖師又說:「古之人也,行其道而人弗知也,順其道而人安於無為,故雨暘以時,風雨無暴厲之乖;水火平遂,人世無旱澇之災;炁氣凝平,壽夭無不均之慮。」這種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之景象,何嘗不是人文和諧、生活幸福?
道教徒以德性做生活,自然在不自保中得以自保,而證明人之性是本於天,實行天的善性就是實現天理,語云「天臨」,自然天鑒天佑。
道教教人以「無為而無不為」作教育基台,它是極自然的;同時以「人本」思想作心理建設,安頓信徒的心靈,使有正當的生活。如果有病或憂鬱症狀,也自然能回歸到本然真純的狀態;加以人具有自療的功能,患病自然而安癒。
道教輔導信徒、促進信徒的精神和思想健康,誠如拜神之前先肯定自己、相信自己,而後拜神時才有辦法相信神,並提昇自己,作自己的主人。
道教人在處理患者時,除秉持「無為而無不為」的精神,在極自然的狀態中與患者交談論道,俾先穩定患者的心理,使他得以安頓病情或恐懼感,然後再鼓勵他恢宏自主力和生命力而活下去。
道教籲人唯「無」,發揮更大的開創力,是道教重要的法門;寧「無」以存其實,加以用開闊的心窗觀其變,透視天下萬事萬物,自然得到對治。
道教以「優游自在」,秉持修養上美好的態度,禮人如儀,及「以和為量」,來原諒人並愛人。
道教徒重視內在的修養和外在的功行,但不要有名,所謂「無名而自在,並是福」。
道教的內涵是「虛其心,實其腹」,唯如此,才能「虛而不竭,動而愈出」,實用老子的思想,鼓勵信徒虛心以靜;「實其腹,安以動」,達到濁以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以此狀態,發揮自療功能。
道教強調「無為」,醒人不要有太過主觀的作為和強制性的動作,並勵人內在以「靜」,寧靜才能得之其安;這是道教內聖修養之由。
總 結
道教界處理憂鬱症或自殺患者的情形:
一、我們認為憂鬱症、自殺等都是「心」和「精神」的病,道教人則以「無」的靜觀力瞭解患者以後,實用「心藥」(真理開解),對治他的病。
二、為滅絕這個症狀,無論宗教界或教育界,應加強「心靈教育」,發展「人性」與「道德」,提昇人的精神境界。
三、道教人治事方法,除秉持「無為而無不為」的精神,在極自然的狀態中,實行交談、說道,先得穩定人的心思,精神也安頓。
文出:高雄文化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