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8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506
- 相冊
- 1
- 日誌
- 8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許多討論和研究道教的學者,大概都承認一樁事實:道教文化的基台是傾向人間的,是關心人生、參與人生、反映人生的。道教先輩的才智、歷代道教的經典,大都圍繞著一個主題:治亂興廢與世道人心。無論自三皇五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以後,漢魏道教傳承無所不備的人倫大愛,對平凡事物的重視、對社會國家的情懷、對蒼生萬有的期待,激盪交融,互相輝耀,燦爛地形成道教文化。
中國文化最初確實是受過中亞原始宗教的影響,因此,在殷商以前就有了天和神的觀念,人間更是充滿這一類神奇的傳說。至周朝時代,雖然有人廓清這種鬼神信仰,但是它在民間的勢力卻根深蒂固,越傳越遠;後來又有老子、莊子的思想和方士的鼓吹,更給它增添了莫大的助力。道教形成以後,神仙思想即更有組織、有系統地發展茁壯了。
巴蜀是道教的發祥地,在道教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這個地域性的道教史文化,需要進一步去深入研究,才能推動道教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境界。論道教的形成,大致在東漢後期,同時在全國有兩個中心:一個是西方巫鬼道,稱五斗米道,活動區域主要在巴蜀一帶--米巫「張普」活動於蜀區,「張修」活動於巴區;另一個是東方太平道。
張道陵在漢順帝時客蜀,學道於鵠鳴山。張陵死,其子衡傳業布道於蜀地。後來奉道者稱張陵為天師,衡為嗣師,魯為系師;故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張魯在漢中建立教區,實行政教合一,統治三十年。漢獻帝建安二十年,張魯降於曹操。曹操對道教實行利用及限制政策,將張魯及數以萬計的徒眾遷到三輔、洛陽及鄴域。其中徙鄴的一支最為重要,因為這些修人大都是五斗米道的上層人士,享有一定的政治待遇,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曹操將他們集中在魏國政經圈裡,其目的為加以防範,同時便於籠絡利用。由於這裡原是太平道活動的區域,故其結果,促成了東、西方道教的合流;更因五斗米道在文化上、政治上居於明顯的優勢,其融合的結果,則是五斗米道取代了太平道。其實自魏至隋的三百多年間,南、北方道教面目,基本上都是天師道。入唐以後,道教的主流已由天師道讓予茅山道;然而巴蜀道教,確也有屬於自己的特色。
其實道教文化最古的淵源,肇自河源,始於崑崙,其他在川、青、甘、河曲山原,其世則當原始社會母系部族農業興盛時。崑崙鳥母部族,即鳳族以北斗七星定「四時八節」,約距離今日有五、六千年。西王母又稱西方貘,「西王」為其部族之姓,「母」者為其母姓。隋、唐時,有「女國」之稱。當其時,崑崙系之神仙皆稱「西王」。夏、商以還,如大禹養於舅家貘母、周穆王遠訪西貘部族、漢武帝直通西貘部,此皆取象七星,執天道以定人道,為原始神巫之道一脈相承。黃帝之孫顓頊遷於璠冢山,實乃陝、甘、川之大巫師;其承傳少昊金天氐白帝之酋王,兼鳥部聯盟神巫而為鳥王。考諸史實,東夷崇拜太陽神鳥金烏,南越早有鳳朝陽之圖,禹象鳥啄,周崇雞寶,蜀貢文翰,巴獻比翼鳥,皆淵源有自。誠如近年考據發掘之三星堆文化,所見蜀王朝蠶叢、魚鳧、相鸛、杜宇等,皆為鳥文化之部族;當時巴濮尚產犀象,而群仙銅像實有「萬象神宮」之輝煌。三星堆文化上承黃帝與顓頊,下開蜀‧開明氏王朝龍虎之邦,然其淵源仍是西王貘部族之鳳王鳥母。後漢畫象磚之西王母以龍虎為座,斯亦鳥母掌握天時而統一炎黃之象徵。崑崙三大部:黃帝姬姓在東北,炎帝姜姓在南方,西和月母(貘母)之國在西部;此相互通婚之三恪,即為數千年華夏之核心。
開明氏蜀王朝(公元前六七八年)延續數百年,後為秦所滅。開明王族多改姓「李」(為釐姓之狸),於是乃有後之「獠君」傳道法於張陵天師,稱「正一道」。
道教文化之祥嗣早啟明於古之崑崙,與六千年文明相稱并著
。道德之教乃中華文化之本根,孔丘問禮於老聃,佛徒稱道於玄風,仁、仙、佛三教皆為天人三宿之寶光傳統文化之精華。
文出:高雄文化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