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2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47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349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卑南族人口有11,348人,其中設籍在臺北市的卑南族人有316人(內政部戶政司,2009年第7週統計資料)。卑南族主要分佈於臺東縱谷南部之臺東平原周沿地帶,其強盛時期曾統領東部群七十二社,過去全族分居8個部落,故有「八社番」之名。
根據卑南族的起源傳說,可分為兩大系統:
石生傳說-知本群
以知本社為主,咸信祖先是由巨石裂開所生,發源地為Ruvoahan(現今臺東太麻里鄉美和海岸附近的山坡地上),此系統包括知本村、建和村、泰安村、初鹿村、利嘉村等。知本村、建和村的卑南族人還在Ruvoahan竹林立了一塊發祥地的紀念碑,並且在石碑的後方建造一間小石板屋,用以祭祀最初登陸的祖先,上頭寫著3位先祖的名字。在每年的清明節,知本、建和的村民會到此祭拜。
竹生傳說-南王群
竹生的南王系統發源地為Panapanayan,以卑南社為主,南王群的卑南社(南王村)是卑南傳統文化保存最多的一個部落,此系統還包括臺東市南王里、寶桑里及博愛里一帶的Apapolo、卑南鄉賓朗村等。根據南王長老口述,祖先是由竹子所生。
知本社群在離開發祥地之後,即向中央山脈南端的大武山、知本主山等山區發展,建立頗為固定的部落,以石板建屋,經過幾次遷徙,而後建村於一處山崖,創Kazekalan部落,可以鳥瞰整個臺東平原。這是知本社群的極盛時期,而後他們漸次下山,並沿著中央山脈的東麓,向北發展創建了一系列的部落。另一方面,卑南社群走向卑南大溪所沖積而成的卑南平原,在最肥沃的地方Maedater建立部落,或曾與新石器時代卑南文化的主人Rarangs為鄰,發展竹材建屋的文化。
這兩個社群分別走向不同的生態環境,在生產利用土地資源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知本社群以部落為根據地,將人口分散開來,從事山田燒墾的輪耕、游獵經濟;而卑南社群在肥沃的平原上,採取了定耕,在農閒時從事大規模的狩獵經濟。在清朝時,卑南族的生業技術走向文化轉型的階段,由於農業技術上的引入,屬於知本社群的Kazekalan部落遷移下山,適應平原上農業的生活(田哲益,2002)。
文出: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