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1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99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597
- 相冊
- 1
- 日誌
- 8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中國人最早的想法,是把人間秩序和道德價值歸源於「帝」或「天」,所謂「不知不識,順帝之則」、「天生烝民,有物有則」,都是這種觀念的表現。但中國人有種妙用的哲學,它是從自謙中取得實益,從為人中取得為己。譬如道德之妙處,就在從為人的過程中,取得為己的後果;從為人的後果中,更取得為己於無窮。誠如老子「愈與人而己愈多」或佛說「善因多種,善果多收」等道理,則比諸以為己為出發的行為。若凡事都是以為己為出發點,未必能達到為己之目的;這種付出為己的心力,則太疲勞了。舉天下盡是孜孜為己的人,何異讓他獨佔便宜?唯持道德之行以為人,始可保證收得為己的後果,而且事半功倍。
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道德的具體表現,也是人類道德思想的崇高目標與最高理想。其實,世界和平就是需要這個傳統,才能實現「世界大同」。關係和平文化的世界大同,在聖哲《禮記.禮運篇大同章》已經說得很清楚;此篇僅一百零七字,卻已經將世界大同及和平,提昇到最高境界。「世界大同」和「世界和平」,必須具有道德的基礎。因為天地事物,凡有是「性」,即有是「能」;無是「性」,即無是「能」;性為本體,能為應用。「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即道謂「性」、德謂「能」;實行天命是德之「能」,而率性就是道的「大能」。
我們論「大同」與「和平」的問題,要從「道德」二字說起。如「道」字的構成是「首走」,顯示天地首先走動的東西;有了天地,則已有走動的東西。那麼首先走動的東西,應在未有天地之前,可證「道」是生天生地的東西,是未落陰陽之絕對而非相對的東西。絕對的東西,則不可以為名,所以老子說:「不可以名之謂道。」易卦說:「太極生兩儀」,兩儀即是相對;太極則是絕對,是不可以名的道體。佛說「湛然不動的明覺性體」,與老子所想像的同是宇宙之本體;尤其儒家之所謂「天」或宗教家之所謂「神」,同樣是想指出宇宙之本體,也是指首先走動的東西。無論道家或佛家,所論的宇宙之本體,都是那個未走動的東西。總之,宇宙最初走動的是道之用,而未走動之前的是道之體;尤其宇宙一切的來源,俱是一個「道」。「道」在宇宙是無所不在,一切皆含有道性,故《論語》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人性與天地之性,皆具同一的道性,故曰「天地人」三才,同是一個道性。
何謂「德」呢?德是行的隅意,也是行的圓滿。「德」字最後以「心」字來完成,可見其心行圓滿謂「全德」備了,即「心行圓滿之謂德」、「心行無虧之謂德」;如韓文正公《原道篇》說:「足乎已無待於外之謂德」,同其意在。「道德」二字,道為實體,德為虛位,行道而圓滿於心之謂道德。人心即天心,天人一心於道行圓滿而無虧,謂之天人合德。
孔子以後,「人」的份量重了,「天」的份量則相對地減輕,即所謂「天道遠,人道邇。」但是孔子以下的思想家,並沒有切斷人間價值的超越性的源頭(天)。孔子以「仁」為最高的道德意識,因為這個意識內在於人性,其源頭仍在於「天」。不過,這個超越性的源頭,不是一般語言能講得明白,只有由每個人自己去體驗。「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或「敬鬼神而遠之」及「敬神如神在」等,孔子不正面去發揮這一方面的思想,並不是不相信「鬼神之道」及「性與天道」的真實性;「天生德於予」、「知我者其天乎」之語句,對孔子本人而言,是不可能沒有真實的意義。加以《大同篇》「天下為公」的道德基礎,使人人能知修身,然後推己及人;人人都能修身了,則世道人心就會日日向上向善的至境發展,人類才能永遠享受和平與大同的生活。
論「道」與「德」之體用,所謂道一而已,流佈於宇宙是無所不在。若以數理,而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等為之八卦,其謂「體」;而應用於事理的,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為之八德,其謂「用」。八卦統宇宙一切之命數,八德統宇宙一切之善行,故曰:「聖者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但若一卦有缺則八卦非,同樣,一德有缺則八德假,而一德是真則八德全;卦數亦復如是。天性所求者八德之全,然人性秉諸於天,八德何嘗有缺?先哲教人「在明明德」,意義在人若能盡明其明德了,則是明其八德之用、用之八德必全;八德全了,自然而然人與天地合其德;與天地合其德了,則可與天地同其「能」。所以,天地有不可思議的「能」,但人也有所抗衛的「能」。人能擴大其性能,與天地的性能齊一,即《大學》說的「止于至善」、《中庸》說的「盡性可以參天地化育」、佛說「自性同天地萬能,可生萬法」,或道說「天地與我同體,萬物與我齊一」。這都是說明人有是能,皆屬天人性能一體的配備。
科學家也證明了宇宙是電磁性的感應體系,是「質」與「能」互變的大洪流。但現代科技文明,往往帶來倫理道德的淪喪、理性精神和價值觀念的失落,及生命終極關懷的迷失,與生態環境的破壞等禍患,而為世界人類文化發展的前途感到憂慮(因為科技發展,把人類逼入了一個空前的問題死角,使科學與道德間愈演愈大的裂痕,我們深感恐懼)。
中國人認定價值之源雖出於天,而實現則落在心性之中,所以對於「天」或「帝」,往往存而不論;他們只要肯定「人性中有善根」這一點,便足夠了。而中國人對「大同世界」的價值取向,它就是道德,為「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不已」、「一陰一陽謂之道」、「人之異與禽獸者幾希」等,說明價值觀念和價值判斷,與科學處在尖銳對立的地位。中國人認為,「道德」是人類最需要的精神修養,因為道德本乎天道,乃適用於人類的道德社會。在人類道德社會的組織系統裡,《中庸》說:「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五,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以這種有系統的道德,發揚社會「倫理」,才能啟導人類行為趨向於完滿至善的人格,建設大同世界。
文出:高雄文化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