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5-2
- 最後登錄
- 2024-10-3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2502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1406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我們讀了這一段文字,知道修道先決的條件,要深信因果,他才肯認真修行。如果撥無因果,根本就不相信因果報應,那就沒有辦法了。講高深的理論他不懂,不能接受—他以為那是佛菩薩的事情,凡夫辦不到。那麼講淺一點的呢?因果報應他又不相信,他以為是神話。這樣的人佛菩薩也沒有法子度他,在佛經裡,稱為「一闡提」。「一闡提」就是沒有善根的人。
如果你不想得惡果報,那麼你必須先斷惡因;不造惡因,當然就不遭受惡的果報。試問那一個人不希望好的果報呢?好的果報從那裡來?由善因來。可見得我們要想離開不好的果報,得到如意的果報,就必須要懂得斷惡修善才能獲得。斷惡修善的重點在身、口、意三業,因為造善、造惡,都離不開身、口、意三業。「身口意三業。簡言之。各各都能為十善業及相反之十不善業。詳大乘戒律中之《十善業道經》。」
這裡舉出修行的綱領。眾生身、口、意種種造作無量無邊。佛將我們身、口、意的造作,歸納為十大綱領。所謂身三、口四、意三。稱之謂十善業道。「身三」是身體的造作,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是身的三善業。「口四」是言論四種造作,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這是口的四種善業。「意三」就是心裡三類念頭,不貪、不瞋、不癡,這叫做意的三善業。這就是《十善業道經》裡所講的,十種善業的功德果報。十善業反過來就叫做十惡業
。這是佛為眾生指出善惡的標準。我們身、口、意,一動念、一造作,就要想到這十條。我所造的是屬於善業、還是屬於惡業呢?那麼善惡的果報自然就明瞭了。佛菩薩以這樣的法門,來接引中下根性的眾生,入菩提大道。
所以斷惡修善是大乘佛法裡的根本法門,無上菩提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我們如果深信因果,深信報應,就可以入大乘之門了。
『既知因果,自可防護身口,洗心滌慮』。「心」就是意,你對於身口意三業,自自然然懂得防護了。換一句話說你就知道改過修善。『雖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對帝天』。
「君子戒謹恐懼。雖處暗室中。覺(也好像是)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常若有多人監視然。常存明明在上鑒察不爽意。」古代的中國人,對於天非常的尊敬。民間所稱的玉皇大帝,佛門稱為忉利天王。「帝天」,如同對玉皇大帝四天王一樣。『不敢稍萌匪鄙之心』。「匪同非、鄙同醜」。不敢稍存非理之心,不敢稍存醜惡之念。當然就也不敢做惡事,這才能斷惡業。
『以自干罪戾也已矣』。「干」是干犯。「戾」就是罪過,就是常如面對帝天,面對大家,不敢故意造作惡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