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7-3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18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755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中國古代祭祀都使用供品,供品中有縠物類的,稱為「粢盛」,粢指六縠,即黍、稷、稻、粱、麥和菰;盛指盛器,用以盛放供品。供品中也有家畜,稱為「犧牲」。《春秋左傳正義》莊公十年孔穎達疏引鄭玄注云:「犧,純毛也,肥養於滌也。然則牲謂三牲,牛羊豕也。犧者,牲之純色也」。古代祭祀儀式使用供品,具有嚴格的等級規定,《禮記‧曲禮》稱:「天子以犧牛,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孔穎達疏稱,天子諸侯必有養獸之官,作為供品的牛羊豕必於養獸之官處取之。天子、諸侯、大夫和士之間的犧牲規格,「上得兼之,下不得僭上」。經過祭祀的肉類,用以獻於君王,賜於眾臣,稱為「福」。意思是可得福神之福佑。
早期道教的儀式簡單,並沒有獻祭的記載。魏晉南北朝以後,道教科儀的供品漸趨繁複,並且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有不同。《道書援神契》稱:「古者祭用黍稷、犧牲。梁武帝以麵為犧牲代之,唐玄宗又以餅餌代之」。以麵食和餅餌代之,既能減少祭祀的耗費,又能保護牲畜存欄的數量,對於社會發展和民眾生活都是有利的。
《禮記‧禮器》在說到獻祭之物時云,「大饗其王事與。三牲魚臘,四海九州之美味地;籩豆之薦,四時之和氣也;內金,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龜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見情也;丹、漆、絲、纊、竹、箭,與眾共財也。其餘無常貨,各以其國之所有,則致遠物也。其出也,肆夏而送之,蓋重禮也」。大饗之祭,祭先王的敬意。道教科儀中的供品,同樣各有其含義。宋代道士白玉蟾稱:「古者,交神之道,誠敬為先。後之誠敬不足乃備物以為儀。苟使將誠,果能備物,尤可言哉。物且未備,瀆莫甚焉」。意思是說,供品在科儀中是對於誠敬不足的補充。如果行儀的時候,又能誠敬,又有供品,那麼是最好的。不然,供品不備,那就是褒瀆神靈了。至於在道教科儀中準備甚麼樣的供品,歷代因時因地而有不同的。其原則,第一是要量力而行,明代朱權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云:「凡建醮須是量力所為,富則備物,貧則隨宜。所巿醮需,毋用非義之財及與人爭較價值之物。及力有餘而苟且營辦,力不及而勉強經營者,皆為不誠,難於感格」。置辦甚麼樣的供品,要視建醮的力量而行。如果拿不義之財置辦供品,或者勉強辦的供品,或者出於與人競爭的目的而置辦的供品,都是誠敬不足的表現,就難於感動神靈。第二是要精緻潔淨。南宋金允中的《上清靈寶大法》稱,「時新果實,切宜精潔。舊儀建齋則逐日易之,不用石榴、甘蔗之類及穢泥之物,枝上淨果為佳。上帝三寶前,列茶湯果實供養如法。六幕並將吏神祗前,備齋饌淨食之類供陳之上。及薦獻神真,下及道眾,飲食並須潔淨,不用酥乳、醍醐、酢酪等物,皆為葷。或六畜皮毛爪甲,因墜飲食中。禁貓犬禽獸之畜污犯壇中」。金允中的《上清靈寶大法》在供品上將三清尊神和其他神祗等分為二類,這在後代的祭典記錄中得到了印證。
文出:道教天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