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11-16
- 最後登錄
- 2024-4-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39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18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五營
1.什麼是「五營」?
2.內、外營的形式與構件各有哪些?
3.五營與聚落領域的關係為何?
民間認為天界的行政系統和人間是一樣的,因此文武眾神巡視天、地、人三界之外,也統帥天兵、地兵執行軍事及警察任務。另外還有附屬於各廟主神或王爺的神兵。這些神兵神將分成東、西、南、北、中五處,每營都有一名元帥負責調度和指揮,此稱為「五營」。受法師所支配的軍隊,稱為五營將軍,祂們在超自然世界中的位階最低,都是一些枉死的孤魂,稱為陰兵,駐紮在五營之中,由中壇元帥李哪吒負責統轄。在澎湖凡有廟宇的村莊,均有安放五營神將的習俗,台灣其他地方也有此種習俗,但不像澎湖哪樣普遍。在當地人的認知中,它的作用就如同軍營中的外哨功能。可見五營的功用之一,就是藉著五方神軍的力量來鎮守「空間」。一般認為,這些「空間」是具有神聖性或屬於全體居民的生活範圍,如道壇、法壇、祠堂、廟宇與整個聚落,但也有民宅安置五營的狀況。
五營元帥又稱「五營元帥」、「五大將軍」、「五神將軍」。但民間對於五營元帥究竟為誰,有許多不同說法,其組織系統如下:
東營 南營 西營 北營 中營
旗色 青 紅 白 黑 黃
將帥 張(基清) 蕭(其明) 劉(武秀) 連(忠宮) 李哪吒
溫 康 馬 趙 李哪吒
康 張 趙 馬 李哪吒
辛 池 蔣 洪 李哪吒
羅昆 文良 羅燦 招賢 李哪吒
林 徐 馬 龐 石
兵頭 胡其銘 蔡坤君 金記宿 王直元 吳德祥
軍隊(兵馬) 9仟9萬兵 8仟8萬兵 6仟6萬兵 5仟5萬兵 3仟3萬兵
說明:
(1)五營的將帥系統非常複雜,本表僅列舉數種,民間大致以張、蕭、劉、連、李的組合最多。
(2)增列兵頭的案例,有台南縣新市鄉新和村清保宮與大營村靈昭宮。
(3)以上資料摘錄曾光隸,《澎湖的五營:以空間角度來看》,頁12;與康豹,《台灣的王爺信仰》,頁81。
五營兵馬除了鎮守村界之外,法師執行儀式的法場也有五營兵馬負責把守。所有的法師儀式都是以「召營」(或稱招兵)為起始,以「犒軍」(或稱賞兵)與「放營」(或稱放兵)為結束。這兩個開啟與結束法場的儀式,是所有的法師儀式中共同的部分,而且都是由法師親自執行的。五營神軍依其守護地點的不同,可以分為「內營」與「外營」兩種。就現有的文獻中可以發現,學者多數認為內營即是祀奉於宮廟中的「五營首」、「五營旗」或「三十六官將頭」,為隸屬於主神的近衛軍,外營為設於聚落外圍與宮廟附近的厭勝物,為主神派遣的聚落防衛軍。但就曾光隸在澎湖地區的研究認為,「內營」是駐紮在廟宇、祠堂或民宅的內、外,其通常僅以書有五營將領的竹符與紙符作為象徵物;「外營」則是駐紮在村莊的四周,具有明顯的外在形式,其具體象徵物為聚落外圍的厭勝物。
在形式上,內營的象徵物,多為竹符與紙符兩種,其上以墨汁書寫「敕令□方□元帥安鎮」或「敕令□方□□大神君」之類的符文。其上符文所書之內容,分別象徵不同的內營神軍。而外營形式則不一,甚至同一座廟宇外營形式也有差異,黃文博認為大體分為六種:「一為露天式,二為圈圍式,三為土丘式,四為磚龕式,五為小祠式,六為寶塔式」。各地五營形式多有其演變的歷程,演變的目的與考量因素,以實用性和美觀居多。而各地五營形式間異同的原因,除了與當地法師或乩童的傳承有關之外,尚與彼此間相互模仿,甚至邀請相同的匠師來製作營頭等因素有關。
各地五營構件甚多,然均具有數量不等的竹符,從五營儀式行為與各地營頭形式演變歷程來看,五營的主要構件應該是竹符。今天之所以會有不同的差異現象,應為民間文化結構過程不斷的演繹、詮釋後的結果。就其類別有下列數種:
1.竹符:內、外營均有。以高約兩尺的竹節剖開而成,其上以朱筆書寫營稱、將領和兵馬數,或僅畫上符文;符頭上包有金紙、紅布或五色布。
2.令牌或石牌:僅外營。為削尖之長形木牌,多立於木架上,其上書有營稱、將領與兵馬數。
3.三十六官將:其形式多是「人首鎗身」,上身為木材雕刻製成的頭部,臉部表情各異,其餘部分為銅枝,分3排或2排,插在特製的木架上,並置放在廟宇的神龕或中案上。
4.紙像:為外營的具象構件,依五方色糊成神像祀之,除了紙像之外,亦有紙馬、紙旗、或紙製涼傘;此類構件多出現在小祠式外營內。
5.五營令旗:通常五營令旗被放置在宮廟中案上的方形小木架中,依照「四隅」的觀念插放。五營令旗均為三角形,旗面上有些會繡圖案與文字,有些則不具圖文。
6.五營首:造型與三十六官將相似,也是「人首鎗身」,面部顏色皆為金色,分別代表張、蕭、劉、連、李五位將領。
7.壺、碗、烘爐、冬菜甕與瓷燒:僅外營有。居民將日常用品作為外營的構件,通常都是做為祭煞用的。
另外還有剪刀、尺、鏡符與五方安鎮符,紅瓦,轄營令牌與黃旗等數種。
就五營與聚落領域的關係,曾光隸認為五營營頭所分布的位置與營頭「鎮符」儀式所經歷的路線,其所形構而成的領域空間,是有別於傳統社會中其他如聚落內依附血緣,籍貫而形成的地域、甲頭廟或其他共神信仰圈,以及跨聚落的共神信仰圈等不同之領域形式。五營領域的獨特性,除了其涵蓋範圍以聚落為單位,也包含它對居民的影響,如某些生命儀俗、屋宅的坐落位置、居民對聚落空間方位的認知方式等。早期人民尚鬼,聚落內屋宅的座落位置,均以營頭界定之領域範圍為限。隨著時代的改變新建民宅已經超出舊領域範圍,因此藉由改變鎮符路線、增加總營或小營、遷移營頭等重新詮釋五營信仰的方式,來滿足其慰藉心理的需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