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族生活居住的區域主要分佈在臺東平原、平原西側的淺山山麓與花東縱谷南端的沖積平原;然而,從卑南族的生產活動範圍來看,則更擴及到臺東平原北方海岸山脈南端的都蘭山的山區及其東西兩側之海岸平原、花東縱谷內之鹿野平原,在臺東平原的西側則更向西進入中央山脈之太平溪、利嘉溪上游、大南溪南、北二支流與知本溪上游的地區,包括馬里山、肯杜爾山、射馬干山、知本主山與小鬼湖等山區。在臺東平原的南方,卑南族人的活動區域向南到達今日太麻里鄉與金峰鄉境內的山區。
從卑南族的中古時代以降,便不斷的有外來民族(其中包括有荷蘭人、漢人和日本人等)進入臺東平原,最後則使卑南族的社會與文化起了劇烈而迅速的變遷,讓他們在歷史上所熟悉的和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更永遠的改觀。
在清領末期與日治初期,這兩個系統發展成八個主要部落,被稱為「八社番」,包括知本社(Katipol)、射馬干社(Kasavakan)、呂家望社(Rikavon)、大巴六九社(Tamalakao)、阿里排社(Alipai)、北絲鬮社(Basikao)、卑南社(Puyuma)與檳榔樹格社(Pinasiki)等八社。隨著時間不斷演進,到了日治末期,發生人口增加、繁衍、遷移與聚集的現象,又增加了斑鳩社(Vankiu)與寶桑社(Apapolo)兩個部落,一共成為10個部落(宋龍生,1998)。
卑南族2008-2009年的「年祭」活動剪影
圖片來源:林志興拍攝
文出: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