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
一般人認為泰雅族(賽德克族)屬於男性主導的社會型態,就本族的看法,我們族群其實有嚴格的男女分工的機制:男的要會打獵(出草),女的要會織布,才能進行紋面,形成所謂的成年禮制,有紋面者方得部落的肯定,才能夠有結婚的資格。
學習就是為傳承下一代
這樣文化機制設計,其實在過去原住民部落生活,家庭得以獲得溫(衣物)飽(食物)最重要的基礎。分工機制甚至融入我們族群GAYA(族規)的系統裡,例如我們的紋面文化、編織文化及禁忌的規範。
禁忌有:男性絕對不能觸碰到婦女所有編織器具,否則未來打獵時將難以獵捕大型的動物;女性也不能觸摸男人們的打獵工具,而這樣的規範是兩造同樣必須的要求與規範。以下就本部落最具特色之編織文化做一簡單介紹。
苧麻編織的傳承與瓶頸:
過去,原住民傳統編織、服飾及線材主要的材質,主要的原料來自苧麻的纖維,因為過去日據時代曾經一度禁制所有部落生活的日人所謂的「陋習」,於是將過去傳統的織布機及所有器具一律焚毀,造成傳統技藝一度中斷。時代的變遷,傳統苧麻漸漸被捨棄,改用現代的舒適布料,因此織布文化逐漸沒落。所幸,在一些有心人士持續推廣下,清流部落婦女織布傳承尚未斷層保存算完整。
苧麻編織是目前泰雅族保存最完整的傳統文化,在部落婦女極力的推動傳統技藝保存及傳續工作下,走出傳統,成為生活化、藝術化,是傳統及現代的最佳結合,每一樣產品都代表創作者對苧麻傳統的熱愛,也堅持完整的將苧麻傳統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苧麻線的製作流程:
種苧麻:採野生苧麻根部種植,冬春兩季為宜。
剝 麻:種植後每三個月採割一次後仍可繼續發芽長大;以剝皮竹具剝取麻皮纖維,有條理地打一個結,十結為一束、四束為一梱,此為織布既定的數據,主要是容易共同計算。
苧麻紗:把苧麻用米糠搓洗曬乾後,變成較軟的苧麻紗 (麻紗的用途:織布、繩索、漁網、背袋和陷阱繩等) 。
捻紗:依粗細所需製成紗團後,用捲線桿把麻紗捲起來。
紡紗:把捲線桿的麻紗,在紡錘上紡紗完成後取下備用。
煮紗:將紗線放進鍋內用水緩攪在將碳灰放入紗線,同時蓋上鍋蓋煮上一天。煮後紗線須經14-20天左右日曬過程,紗線在日曬雨淋下越久越白。
染色:過去以原白、紅、黑、咖啡及藍為主。
部落媽媽在使用老式織布機
編織過程:理經→繞緯線→整理經紗→織布
織物紋路的介紹:
平紋織:最簡單、廣為使用的織布法;用途:做衣服、包裹袋、嬰兒背袋及床單等。
斜紋織:理經時較為複雜;用途:比平織厚,可當被蓋取暖用。
菱形織:理經及做法與斜紋織相同,用途也相同。菱形圖案係泰雅主要特殊織紋,亦有人稱之「祖靈的眼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