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雅美族人每日只吃早晚兩餐,而日常的飲食可分為主食(kanen)及副食(yakan),而主食也被雅美族人泛稱為飯食,副食為菜食。
雅美族人的主食為水芋及甘薯,而當水芋及甘薯產量不足時就會加入山藥及芋來補充主食,而小米大多在節慶祭儀上才會使用。
雅美族人的副食主要取自海洋及隨手的野菜採集,而畜養的豬隻及山羊也是極受歡迎的副食,但是僅止於節慶祭儀上才會宰殺與分贈親友。其中在副食中,以海中的魚類為最大的來源,食用方式除了曬乾之外也有用煮的,雅美人不用鹽,而是在烹調時加入海水產生佐味,目前部份的雅美人仍維持這種習慣。
雅美族人在魚的食用上分為「男人吃的魚」、「女人吃的魚」及「老人吃的魚」,這種區分源自於古老的約定俗成,原本僅限於飛魚。蘭嶼盛產飛魚,但據傳古時候有族人食用後,紛紛發生皮膚病,而因此放棄不吃,後來經由先人的指示將飛魚分為:
1.黑翅飛魚:需曬乾食用。
2.白翅、紅翅、斑翅飛魚:需曬乾火烤食用。
3.小飛魚:孩童食用。
4.飛魚:肉質較差,孩童、婦人不宜食用,只供老人食用。
這樣流傳數代之後,演變成「男人吃的魚」、「女人吃的魚」、「老人吃的魚」的分野了。「男人吃的魚」大多為顏色灰綠之魚種;「女人吃的魚」通常是色澤鮮艷較少腥味;「老人吃的魚」則為色澤黑黝腥味較濃。
曬飛魚乾-雅美族人在魚的食用上分為「男人吃的魚」、「女人吃的魚」及「老人吃的魚」,這種區分源自於古老的約定俗成,原本僅限於飛魚。
圖片來源:楊政賢老師拍攝
雅美族人的一餐一定要包括一項主食及一項副食,由於主食來自自家的農業耕作物,所以貨源穩定,而副食因來自捕魚或者採集,所以供應來源較不穩定,因此,每天到了用餐時間,大家比較關注的事情是,今天有什麼副食,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副食反而比較受到關注。
另外,根據文獻記載,雅美族人是目前臺灣原住民中唯一不釀酒的族群,蘭嶼島上的雅美族人非常喜歡嚼食檳榔,同時檳榔也經常被雅美族人拿來招待客人(田哲益,2002;余光弘,2004)。
文出: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