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77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488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噶瑪蘭族主要的主食,早期以小米、薯、芋為主,後來因為水稻的大量開墾與生產,改以米飯為主食。而鹿肉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也因鹿群漸漸稀少而開始改以其他肉種代替。漁獲也是噶瑪蘭族喜愛的食物,無論是魚肉、蝦類、貝類、海帶等都是日常生活常見的食材。而其他食材如野菜、水果等大多屬於自然的產物,也就是自己不種植而是至野外山林採集得來。
在烹調方式則以水煮及蒸食為主要方式,部分食材如肉類或海鮮也會使用烘烤方式來進行烹煮。另外在調味方面,最常使用的就是自製的海鹽了,不僅可以調味也可以用以醃製食材,增加食物的風味,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還有野生薑、蔥等也是常使用的調味品。
另外在黃叔璥所著《番俗六考》文獻中曾記載噶瑪蘭人好生食,「所食者生蟹、烏魚,略加以鹽,活嚼生吞,相對驩甚」。另在江孟芳(1997)《族群運動與社會過程——當代「噶瑪蘭」認同現象的分析》也曾說明:今日噶瑪蘭族除以稻糧為主食,因臨海之故,各式漁產如醃鹹魚、海膽、海參、各類海菜海螺為族人家居宴客常見菜餚,此外,族人好食野菜,平日採集之山菜及海菜到達80多種,其特有生菜料理,如青苔拌鹽,為噶瑪蘭族獨有的料理。
平日祭典活動,如海祭,族人分配烹煮食材,用竹筒、檳榔葉柄裝盛飲料食物共食,並以手抓取食物。此外,糯米在噶瑪蘭祭儀慶典及日常生活中為不可少之元素,族人釀酒慣習於文獻中可見一斑:「樹藝稻穀,約供一歲口食,并釀用而已。……其酒用糯米,每口各抓一把,用津液嚼碎入甕,俟隔夜發氣成酒,然後沃以清水」,現今祭儀中的酒多以米酒、維士比、達益寧B代替。新社地區噶瑪蘭人也在漢人特定節日製作糯米食物如年糕、紅龜粿、粽子、湯圓等等,可見其受漢人的影響。
從祭儀中進行齋戒時的食物禁忌可看出噶瑪蘭人對於食物的分類:「…,可食的部分有:海菜、菜、海邊的貝類、海蟲、山上的山羌、山鹿。其餘皆為不可食的部分,包括:蔥、蒜、薑、韭菜、魚、雞、豬肉、油的山豬及山羌肉、淡水的髮菜、箭筍、及其他菜類等等」。劉璧榛認為以上可食與不可食之食物象徵潔與不潔的概念,透過齋戒的禁忌使人遵守社會規範(江孟芳,1997;明立國,1995;陳彥亘,2004;廖風德,1990,潘英,1996;潘朝成,1999;劉璧榛,2002)。
文出: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