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7-2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159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671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什麼是油畫
油畫是西方繪畫最重要的畫種之一。採用油畫顏料繪製作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到15世紀才開始被廣泛使用,16世紀中葉以後,油畫達到相當完美的程度。
據記載,在油畫被發明之前是採用一種叫作“丹培拉”的技法作畫,由於這種方法不能滿足畫家的藝術表現和技法上的要求,於是畫家們便開始不斷探索,尋求新的表現材料和技法。15世紀佛蘭德斯畫家凡•愛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發明了這種用易於乾涸的油彩混合顏料繪畫的方法。因此他被稱為油畫的創始人,但比較合理的說法則是凡•愛克把油畫這種藝術形式發展得更加完美了。
油畫是用亞麻仁油或核桃油、罌粟油等一些快幹油及經過處理的瑪蒂樹脂或達瑪樹脂等,調合各種顏色粉製成油畫顏料和媒介劑在亞麻布、木板或厚紙板上作畫的一種繪畫形式。其特點是操作自由,有廣泛的可變效果,顏色遮蓋力較強,能較充分地表現出物體的真實感和豐富的色彩效果。500多年來,油畫這一繪畫形式一直被畫家們所青睞,並受到欣賞者們的喜愛。
油畫的鑒賞
我們在欣賞一幅油畫作品時,主要從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技巧兩方面來鑒賞。任何作品都靠視覺形象來反映一定的思想內容。人們通過對這些形象的觀賞進行一種精神活動。這種精神活動,一方面是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把觀賞者帶到了畫家所反映的一個藝術境界之中,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共鳴,產生審美作用。另一方面是觀賞者又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認識和豐富了作品的內涵。從這一點上看,對一幅作品的理解,不同人所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樣的,它同觀賞者的素質條件相聯繫。優秀作品所傳達的思想內容,起到了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作用。
關於藝術技巧上的鑒賞,要有對油畫語言的認識和瞭解。油畫的材料本身具有區別於水墨畫版畫、水彩的特點。這種材料之美是油畫的一大特性。技巧高超的作品體現在畫家掌握了材料的特性熟練運用材料和工具來塑造形象。畫面反映出了整體和局部的和諧關係,豐富和統一的對立關係。
油畫在中國的影響
油畫從西方傳入中國已有400餘年的歷史,據載最早的油畫是由西方傳教士帶入中國,有的傳教士還被聘為宮廷畫師。明代萬曆年間西方傳教士羅明堅、利瑪竇來中國時就帶來了油畫材料繪製的天主和聖母像,這大概就是最早進入中國的油畫了。
中國人以油畫作為繪畫語言,還只是近一百年的事。1887年我國畫家李鐵夫最早赴西方學習油畫,之後陸續又有一批人到歐洲求學,成為中國油畫的開創者。他們有陳抱一、顏文梁、徐悲鴻、王悅之、潘玉良、林鳳眠、關良、司徒喬、呂斯百、余本、常書鴻、胡善餘等。20~30年代中一批藝術家從海外學成歸來,開辦美術院校、組織學術團體,這是中國油畫初步發展的階段。50~60年代,前蘇聯油畫家們來華講學,一批國內畫家又分赴前蘇聯、東歐學習,使中國油畫又有了較大的發展。70年代以來中國油畫進入全面發展時期,油畫藝術的創作實力得到充分的展示,中國油畫開始自立於世界油畫藝術之林。
目前中國的美術學院及眾多的藝術院校均開設有油畫專業。全國性的油畫藝術組織有中國油畫藝術委員會、中國油畫學會。還有專門的油畫藝術期刊《中國油畫》等。專項的油畫作品展有:中國油畫屆展、中國油畫年展及各種單項題材的油畫作品展。這些方面內容的發展,對中國油畫事業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西方油畫的發展及風格流派
新古典主義油畫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新古典主義取代了羅馬藝術而占統治地位。這一時期的法國成為西方文化藝術的中心和西方近代美術主要流派的發源地,一些重要畫家均在法國產生,法國的藝術發展成為歐洲藝術的主流。
古典主義藝術從廣義上講,是指以古希臘羅馬藝術為典範,並加以推崇、摹仿的藝術。在歐洲藝術史上曾出現過幾次“復興”古代藝術的藝術思潮。第一次是文藝復興,第二次則是在17世紀的法國,以普桑為代表的學院派美術及其美術思潮,被特指為“古典主義”美術。而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流行於法國的古典主義思潮則被稱為新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的繪畫產生於法國大革命前夕,法國資產階級推崇古典風格,推行古希臘、羅馬的藝術語言、樣式、題材、風格,是為其達到喻古諷今的目的。由於與法國大革命的密切關係,賦予了古典主義以新的內容,使得許多藝術家能夠突破古典主義的程式束縛,創造出一些具有現實意義的作品,因而新古典主義又常被稱為“革命的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繪畫以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作為創作的指導思想,崇尚古風、理性和自然,其特徵是選擇嚴肅的題材;注重塑造性與完整性;強調理性而忽略感性;強調素描而忽視色彩。新古典主義繪畫的代表人物是路易•達維特和安格爾。
路易•達維特(1748~1825)不僅是法國傑出的畫家,而且還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社會活動家。達維特出生在巴黎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十歲時父親去逝,由叔父撫養。從小就對繪畫有濃厚的興趣,後進入皇家美術學院接受教育。曾去義大利遊學,在那裏深受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作品的影響,並認為文藝復興的美術才是真正的藝術。早期的達維特作品嚴格遵守著學院派的製作法則,而且保留著羅可哥風格的痕跡,但由於在義大利學習期間受到人文主義傳統的影響,開始轉向古典主義藝術風格的創作。他常常選擇古希臘、羅馬歷史中的英雄人物故事為題材進行作品的創作。在形象塑造上,以古代雕塑為範本,力求表現人物的共性,構圖上力求嚴謹、均衡,對素描的追求超過了對色彩的注重。在形式上,力圖用古典的法則來“改造”實際生活中的物象,表現一種靜穆而嚴峻的美。達維特的代表作品有《荷拉斯兄弟的宣誓》《馬拉之死》等。
安格爾(1780~1867)是法國古典主義、學院派的重要畫家,是達維特的學生和追隨者。安格爾1780年生於蒙托邦,父親是位室內裝飾家。他曾在圖盧茲美術學院學習,1797年來到巴黎進入達維特的畫室學習。安格爾在學習上非常勤奮,在還很年輕的時候就已是一個出色的畫家了。他在達維特的畫室裏深受“理想美”信條的薰陶,把自己稱為拉斐爾和古典藝術的熱情崇拜者,並聲稱他所創作的作品是對實物的精確反映,只是在必要之處,依據古典藝術的準則加工了一下。安格爾以準確嫺熟的寫實技巧和典雅的畫風著稱。他精於觀察,對形的追求以現實為基礎,並能加以適當的主觀處理。在人體和肖像畫中多把體態線條做了變形,形成有節奏的曲線,加強流動感,他自始至終地追求著理想化的美。
安格爾是一位傑出的肖像畫家,可以說他是在肖像畫中取得了最大和最應該受到承認的地位。著名的作品有《聖瑪麗夫人肖像》《裏維耶夫人肖像》及《泉》。
新古典主義藝術由達維特到他的學生安格爾是一個轉折,在內容上由革命的、與時代相關的事件轉向了脫離現實的神話和純藝術的表現。在形式上由嚴格的古典主義風格走向了帶有華麗東方色彩的古典主義。
浪漫主義油畫
19世紀浪漫主義的誕生是對當時新古典主義、學院派美術的一次革命。
浪漫主義以追求自由、平等、博愛和個性解放為思想基礎。追求幻想的美、注重感情的傳達,喜歡熱情奔放的性情抒發。浪漫主義藝術以動態對抗靜止,以強烈的主觀性對抗過分的客觀性。浪漫主義在題材上,多描寫獨特的性格,異國的情調,生活的悲劇,異常的事件,還往往從一些文學作品中尋找創作的題材。
浪漫主義的先驅者是法國畫家席裏柯,另一位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使浪漫主義繪畫達到了頂峰。
席裏柯(1781~1824)是法國浪漫主義繪畫的先驅。席裏柯出生在法國的里昂,15歲時到巴黎學畫。他深受前輩大師們的影響,創作出一些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席裏柯的生命雖然短暫,但卻終生充滿著激情、幻想和痛苦,並把這種感情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他善於以寫實的手法表現人的內心情感。作品題材都是從現實生活中取得,並刪除掉一切非本質的東西。
《梅杜薩之筏》是席裏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取材于當時“梅杜薩號”遠洋船觸礁事件,表現遇難船員乘木筏在海上漂流了13天終於看到救援的船隻,一刹那間人們所表現出的激情和求生的渴望。
德拉克洛瓦(1798~1863)是法國浪漫主義繪畫的重要畫家。他出生在巴黎附近的一個律師的家庭,從小酷愛美術,18歲時進美術學院,在此期間認識了被稱為浪漫主義繪畫先驅的席裏柯,使他開始的創作就受到席裏柯的啟發。
德拉克洛瓦在西方美術史上是一位有卓越成就和較大影響的畫家,特別是對浪漫主義繪畫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被看作是一位承先啟後的大師。德拉克洛瓦不僅總結了從文藝復興以來名家們的藝術成就,並影響了一批後代的藝術家。許多人從他那裏得到啟示和教益。德拉克洛瓦的想像力非常豐富而且才思敏捷,並具有一種別人少有的敏感。他反對當時古典主義繪畫那種呆板、平庸的畫風,主張個性解放,重視情感的表達。他的畫善於表現動盪活躍的場面,色彩鮮明、豪邁奔放。他的重要作品是《但丁和維吉爾》《希阿島的屠殺》《自由領導人民》等。
現實主義的油畫
繼法國浪漫主義之後,出現了以讚美大自然,描寫現實普通人們生活的現實主義美術運動。現實主義繪畫是指表現生活真實的藝術,用忠實於物件的手法描寫自己眼界所及的事物,是透過現象反映事物的本質。現實主義繪畫是由“巴比松畫派”的風景畫家以柯羅為代表,“農民畫家”為稱號的米勒,以“現實主義畫家”自稱的庫爾貝和一些政治諷刺畫家,特別是杜米埃的創作為代表所形成的。
首先表現出現實主義精神的是巴比松畫派。這個畫派出現於19世紀30~40年代。他們的創作活動與成果標誌了歐洲風景畫發展的新階段。在距法國巴黎十幾裏的楓丹白露森林附近有個叫巴比松的小村,在這裏群集了許多畫家,他們在此描繪原始荒涼的自然風貌,感受著逃離鬧市的愜意,這些畫家被稱為“巴比松畫派”。巴比松畫派的畫家是一人一個繪畫面貌,他們相互之間不把藝術上的主義或信條強加於他人,因而容納了種種傾向的畫家,而其中柯羅是今天最有名的一位。
柯羅(1796~1875),法國19世紀現實主義風景畫的傑出代表。他提出的“面向自然,對景寫生”的口號成為19世紀風景畫創作所遵循的方向。在他的風景畫中追求的是真摯、純潔的情趣。
柯羅的風景畫結構嚴謹,調子輕鬆,用色巧妙,光與空氣表達得充分。他的藝術總是給人一種柔和、高雅的感覺。他能夠忠實地描繪大自然,同時又加入柔和的感情,產生出詩一樣的韻味。柯羅的風景畫極少表現被強烈的光照射下的風景,而大多表現傍晚、早晨、大自然物體帶有溫和情趣的風景。看他的作品,樹木好像在煙霧迷離之中,仿佛在半夢幻般的世界裏。畫面上流露出一種詩意,使觀賞者產生對田園美景的愛。
米勒(1814~1875)法國現實主義畫家,巴比松畫派的代表人物。米勒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後定居在巴黎以南的巴比松村,一生畫了許多描寫田園風景和農民生活的作品,被譽為偉大的農民畫家。
米勒的畫風質樸、凝重,所創造的形象嚴整、崇高,富有紀念性,有一種雕塑的感覺。為了尋求畫面的整體和諧統一,他極力追求渾然一體的效果。他的藝術語言十分平靜,造型單純、情調含蓄、旋律穩健。在油畫筆法上樸實沈著,色調處理上渾厚調和,充滿真摯的感人力量。欣賞他的作品常常能使人陶醉於一種蒼茫沉寂的意境之中。米勒的代表作品是《拾穗者》《晚鐘》《牧羊女》等。
庫爾貝(1819~1877),19世紀法國現實主義美術運動中的重要畫家,曾擔任巴黎公社革命政府美術委員會主席。庫爾貝1819年生在法國東部奧爾良的一個富裕農民家庭。早年學習過法律,後又進美術學院學習繪畫。他一直都是一位具有民主思想的藝術家。在藝術上,他反對當時那種脫離社會生活的學院派風氣,而重視創作的社會意義,並力圖在自己作品中加以實現。
庫爾貝在他的作品和宣言中確立了以生活真實為創作依據的原則。他曾宣佈:“我要根據自己的判斷,如實地表現我所生活的時代的風俗和思想面貌。”在藝術上他倡導反映現實生活和勞動人民的藝術。《打石工》《篩麥的農婦》是體現他藝術主張的代表作品。庫爾貝的畫風力求寫實,造型明確,色彩沈著,用筆寬暢,不拘細節,畫面有莊重厚實感。另外,在油畫技法上,庫爾貝經常不用畫筆,而用調色刀,畫出帶有彩色大理石般肌理效果的表面。
杜米埃(1808~1879),19世紀法國具有戰鬥精神的諷刺藝術的畫家,也是法國19世紀現實主義美術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不像米勒那樣避開敏感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而是積極地投身到社會之中,把握時代的脈搏,創作了大量的政治諷刺畫,嘲諷醜惡,揭露時弊。
1808年杜米埃出生在馬賽的一個玻璃匠家庭,從少年時代開始他就做過許多雜活,從而鍛煉了他的生活能力和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對他在藝術上的創作打下了生活基礎,並形成了在藝術創作上的特徵,用畫筆諷刺社會的黑暗面。藝術語言上使用強烈的色彩,形象塑造上生動而略顯誇張。他常常是提練出主題,並毫不遲疑地略去與主題無關的枝節,賦予那些最普通的題材以宏偉、壯觀和積極向上的思想。《三等車箱》是杜米埃的一幅代表作品,在昏暗、骯髒、擁擠的三等車箱中,前排座位上,坐著貧窮的一家人,他們相依在一起,看上去都很疲憊,整個畫面中的人看上去似乎是都各有生活的苦衷。
印象派油畫
印象派產生於19世紀下半葉的法國。以馬奈為中心的一批畫家如莫内、西斯萊、雷諾阿、塞尚、德加、畢沙羅等人,在反對學院藝術的口號下,以創新的姿態進行藝術革新,並登上法國畫壇。1874年他們在巴黎舉行了第一次展覽,社會反響很大,參展作品中,有一幅莫内創作的題為《印象•日出》的油畫,遭到學院派的攻擊,評論家們戲稱這些畫家們是“印象派”,這樣印象派繪畫便由此而得名了。
印象派強調畫家對客觀事物的感覺和印象,反對學院派的因循守舊,主張藝術上的革新。繪畫技巧上對光和色進行了探討,研究出用外光描寫物件的方法,並認識到色彩的變化是由色光造成的,色彩是隨著觀察位置,受光狀態的不同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同時把這種科學原理運用到繪畫中去。他們走出畫室,走進大自然,在陽光下直接對景寫生,根據觀察和直接感受表現微妙的色彩變化。這在繪畫史上是很大的革命,也給後來的現代美術以極大的影響。由於印象派繪畫很少反映人類生活的主題,使創作題材和內容受到很大限制。
馬奈(1832~1883),是19世紀下半葉對繪畫領域的革命起重要作用的繪畫大師,他雖與印象派畫家們有密切的聯繫,但並未參加印象主義畫展,可是印象派的畫家們始終是以馬奈為中心,創造新的繪畫理論和作品。
1832年馬奈出生在一個富裕的法官家庭,因為熱愛藝術,他放棄了高官厚祿的前程,成為一位畫家。
馬奈是最早打破傳統的棕褐色調,使畫面明亮、有外光新鮮感的畫家。他受過古典藝術的薰陶,作品中始終保持著宏大和莊重的氣魄,他的畫在造型上有很高的寫實技巧,但在色彩上還沒有發展到其後一些印象派畫家那樣去分解物體顏色的程度。他對色彩的處理比較完整,每一色塊都很協調柔和,又很鮮亮,給人透明和清新之感。《吹笛子的少年》是馬奈的一幅著名的作品,在總的暗調子中,突出幾塊明亮鮮豔的色彩,使之更加響亮耀眼。他的另一幅代表作品《奧林比亞》也同樣運用了這樣的表現手段。
莫内(1840~1926),是印象派的領袖人物。1874年由他發起組織了首屆印象派畫展,他的油畫《印象•日出》一畫在展覽中引起反響,從而使“印象派”這一名稱正式出現。
《印象•日出》表現的是畫家對所看到的“日出水面”這一轉瞬即逝景象的感受和印象。畫中表現的是在天水一色的朦朧晨霧中,一輪紅日冉冉升起,水中的船和岸上的景物用藍綠色彩輕鬆的勾畫出來,整個畫面的一切物體都融成一片。
在莫内的作品中都非常注重在色彩領域的探索,忽視對物象形體的寫實。側重於用光線和色彩來表現瞬間的印象,追求繪畫上色彩關係的獨立美。他是第一個真正強調外光寫生的畫家。他所有的作品,幾乎都是戶外寫生完成,而且態度非常認真。為了保持印象的真實性,常常是早晨時畫的畫,如果沒完成,就等到第二天的同一時間繼續畫,直到畫完。他還常常對著一個景物,分別畫出物件在不同時間,不同光線下的色彩變化。如油畫《草垛》《里昂大教堂》等就是畫家進行這種色彩試驗常被人們提及的作品。他的這些經過了深思熟慮,追求瞬間光色細微變化效果的作品,在以前是從未有過的。這種藝術追求在莫内晚年創作的油畫《睡蓮》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莫内在印象派畫家中是最長壽的,他到晚年時人們已經認識到了印象派繪畫的價值,也使得他的晚年生活過得幸福。
德加(1834~1917),是印象派畫家中的積極活動者和重要成員,以描繪舞蹈演員和浴女著稱。德加是一個銀行家之子,生活富裕並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文化修養較高。
德加早年接受過嚴格的古典主義藝術的薰陶,培養了他熱愛傳統藝術的感情,所以在印象派畫家中他是始終堅持嚴格造型的畫家。他受到馬奈的影響,開始注重對色彩的研究,並參加印象派的畫展,成為印象派畫家中風格獨特的一員。德加一生中對撲朔迷離的動感追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舞臺燈光下的舞蹈演員和賽馬場上的情景,表現得極為生動。他常常在後臺和包廂裏冷靜地觀察物件,默寫演員們舞蹈時一瞬間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舞蹈者輕柔的動作和跳動起來的生動姿態,更成功的是他將舞臺燈光下的感覺傳達得格外真切。德加的代表作品是《舞臺上的舞女》《熨衣婦》等。
雷諾阿(1841~1919)是印象派的重要畫家。1841年他出生在一個窮裁縫家,曾以在陶瓷器皿上作畫謀生。他天性樂觀、純樸,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對人和大自然的美,有著極其敏銳的藝術感受力。雷諾阿主要畫婦女肖像和裸體,他的畫總是充滿著歡樂的氣氛,人物塑造得有著無法形容的柔和與微笑。同時在他的畫中嘗試著運用印象派的方法,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他的人物畫生動活潑,色彩豐富。
雷諾阿的繪畫創作中少女和兒童題材的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他筆下的兒童天真稚氣,所畫的少女更能傳達出沉靜、優雅的情態。《少女肖像》是他這一類作品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雷諾阿筆下的作品在筆觸運用上給人一種跳躍的感覺,他還經常喜歡使用各種由淺到深的紅色作畫。畫中的人物被描繪得非常悠閒愉快,充滿青春的美麗,猶如一首讚美和抒情的樂曲,它能使人感到生活是這樣美好而富於浪漫情調,作品《遊船上的午餐》《餅乾坊街的舞會》《包廂》等都十足體現了他的藝術特色。
畢沙羅(1830~1903),是印象派的重要畫家。畢沙羅出生在法國安提爾群島的聖多馬小島上,他的父親是一位開雜貨鋪的小老闆。年輕時他曾當過店員,由於酷受繪畫,在他25歲時離開了家鄉小島,來到以藝術都城著稱的巴黎。柯羅和米勒的作品給了他很大的影響,他堅信著藝術唯一可遵循的大師就是自然。畢沙羅比其他印象派畫家中任何人都更早在外光中開始作畫。他常說:“在戶外生動的光線中,按著自然忠實地畫吧!”
畢沙羅一生清貧,但卻總是帶著愉快明朗的面容生活著。他非常喜歡田園生活,毫不誇張、粉飾地畫眼中看到的極其普通的一切。在畫面上他常常採用飽和的顏色和筆筆壓蓋的細膩筆法描繪物件,具有一種淳厚的藝術韻味。代表作品有《逢圖瓦茲的紅屋頂》《蒙馬特爾大街》等。
修拉(1859~1891),印象派中的後起者,他在印象畫派中獨樹一幟。修拉是根據色彩學原理來指導藝術實踐,認為在光的照耀下,一切物象的色彩是分割的,要真實地表現這種分割的色彩,必須把不同的、純色彩的點和塊並列在一起。在這種理論指導下的作品被稱為“點彩法”,並形成“新印象主義繪畫”,又稱“點彩派”。建築在科學理論和理性基礎上的新印象主義,在某些方面恢復了繪畫中物象的具體性、實在性,在色彩分析方面有所探索,但由於過分注重法則和規則,也使繪畫喪失了可貴的、直觀的生動性。
《大碗島星期日的下午》是修拉的代表作品,共用了三年時間才完成。畫家採用了細筆小點的形式,並用大塊的綠色為主調,雜以紫、藍、紅、黃等色點,使畫面在局部中有著豐富的色彩變化和互補色的對比,整體上協調一致。
後印象派油畫
印象派之後出現了與印象派的藝術主張不同,以塞尚、凡•高、高更為代表的另一種藝術主張,人們稱之為“後印象派”。後印象派不滿足於印象派的“客觀主義”表現和片面追求外光與色彩,轉而強調抒發作者的自我感受,主觀感情和情緒。在藝術表現上,“後印象派”重視形、色、體積的構成關係,強調藝術形象要異於生活的物象,要用作者的主觀感情去改造客觀物象,要表現“主觀化了的客觀”。他們尊重印象派在外光和色彩上所取得的成就,但不追求外光,側重於表現物質的具體性、穩定性和內在結構。後印象派的繪畫對現代諸流派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塞尚(1839~1906),是後印象派的重要畫家,現代繪畫之父。塞尚由畢沙羅介紹加入印象主義畫派,並參加了第一屆印象派畫展。他不拘泥於印象派的光色分析,為捕捉轉瞬即逝的自然現象而苦苦探索,確立了自己的藝術方法和風格。
塞尚經過長期的觀察和實踐,提出自然的物象都可以概括成圓柱形、圓錐形和圓球形等幾何形。自然對人類來說,主要不是平面而是深度,要重視表現自然景物的形體與結構上的關係以及色彩的層次推移。他認為“線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間的對比。物象的體積是從色調準確的相互關係中表現出來”。他非常善於用色彩處理畫面的空間感,作品中景物無論遠近,沒有模糊朦朧的地方,十分清新明快,同時又表現出了層次分明的遠近透視感和空間感。這種感覺不是由畫面上物體的透視線和構圖來表現的,而是由物體的色彩及色彩的相互關係表現出來。色彩代替了體積,顏色關係代替了明暗關係,他是在用顏色造型。我們知道,困難在於找到準確的色彩和色彩之間的和諧關係,塞尚則成功地克服了這一困難。
塞尚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藝術思想的體現。他的靜物畫、風景畫及人物畫表現出了結實的幾何體感,忽略了物體的質感及造型的準確與否,著重強調厚重、沉穩的體積感,物體之間大的整體關係。塞尚的作品不是盲從地去複製現實,而是尋求諸種關係的和諧。
塞尚這種對體積感和空間感的強調,對色彩的巧妙安排和運用,對物體造型結構的處理並有意識地採取變形手法等等,這些追求形式美感的藝術方法,對後來現代流派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所以,塞尚晚年為許多熱衷於現代藝術的畫家們所推崇,並尊稱他為“現代藝術之父”。
塞尚的代表作品有《靜物》《聖維克托尼爾山》等。
凡•高(1853~1890),是後印象派的重要畫家,荷蘭人,家庭生活貧困,年輕時曾幹過許多職業,如美術商人、教師、傳教士等。年近30歲時,他才開始繪畫藝術的生涯。
由於他有過豐富的生活體驗,同勞動人民有著深厚感情,所以在他的藝術中熱衷於表現他們平凡而艱苦的勞動生活。早期的油畫作品多以現實主義的手法,描寫鄉村景色和人們的勞動生活,在色彩的表現上是以傳統的暗調子為主。1886年,凡•高來到巴黎,被印象派畫中那種奇妙熱烈的光色效果所吸引,並開始改變原有的畫法,以極大的狂熱投身於印象派繪畫色彩的表現和其他形式方面的實驗中去。從此凡•高的油畫開始明亮起來,多使用鮮豔和火辣辣的色彩,以及具有運動感的、連續不斷的、波浪般急速流動的筆觸,構成他繪畫的特色。他把所描繪的物件,當作表現自己熱烈激動的主觀感情的媒介、當作表現自己獨特藝術手法的媒介,以表達他的主觀感受和激情。他把印象派的藝術方法,尤其是在色彩和對事物的形體塑造上的方法,發展到更加獨立于傳統之外的地步。凡•高的藝術在他生前是不為世人所承認的,但是後來,人們慢慢的理解和認識了他的藝術創造。在他的作品中充滿著對善良、對美和對創作想像自由的渴望,他尤其被後來發展起來的“野獸派”和“表現派”的畫家們所接受,直至今天,凡•高仍然活在藝術世界中。
凡•高的代表作品有:早期創作的作品《吃土豆的人》,後期創作的作品《向日葵》《星夜》及《郵遞員》等。
高更(1848~1903),是後印象派的重要畫家。他出生在巴黎,青年時當過船員、店員,後來他棄商從藝,把大部分時間投入在繪畫的創作上。最初他是由印象派畫家畢沙羅引導走向印象派繪畫的道路。不久他便改變畫風,開始創造一種更偏重藝術家主觀幻想、更富於裝飾意味的風格。他厭倦繁華而充滿紛爭的都市生活,嚮往著純樸的自然和離群索居的生活方式。高更放棄富裕生活,離開巴黎,遠涉重洋,來到太平洋中部赤道以南的熱帶島嶼——塔希提島,開始探求他獨恃的藝術風格,他一生中最主要的作品就是在這裏完成的。在這裏他找到了童年時代從母親那接受的,對土著民族很深的感情。高更用極大的熱情表現具有原始美的,未開發的熱帶大自然,表現遠離文明喧擾的,簡單純樸的土著人的生活。他採用近於古代埃及美術中莊嚴、平穩、安寧而富有圖案裝飾風格的藝術手法,並追求簡單、稚拙的粗線條結構形式。在色彩上,他從形式美感的要求出發,注重色塊之間的佈局和整體效果,以主觀創造來加以安排,使色彩之間的關係簡化,多使用較純的色彩,追求一種跳躍性的或對比的諧和,表現出一種強烈的裝飾感。高更主張藝術家不僅要表現客觀自然,而且還要探求思想中神秘的內心,表現主觀的東西,所以他同塞尚、凡•高一樣啟發了一批現代流派的畫家。
高更的代表作品是《塔希提島的少女》《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到哪里去?》。
來源:拙風文化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