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2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457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238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1.宇宙論(天道思想)
a.反對迷信及事奉鬼神:
論語:「子不語怪、力、亂、神」;「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b.天是自然之天,否定天有人格、意志和喜怒好惡。
「天何言哉,因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
c.信「天命」:
天命:每個人都會有一些獨特的稟賦,與生俱來。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d.但不盲目依賴天命:
他相信個人後天的努力、環境的影響,始終是有決定性的作用。憑自己的努力,必定可改變天命的。
2.倫理思想
a.主「仁」:以仁作為統攝各種道德的最高理想,並作為個人修養的最高標準。
i)仁的定義:「仁者人也」,是人與人之間的同情心,真實而合禮的流露。
ii)仁者的內涵:
*反侵略的愛國思想:「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忠恕之心:「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
*有操守:「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可以久處約,長處樂。」
*能自我反省:「吾日三省吾身,不遷怒,不貳過。」
*不固執:「母意、母必、母固、母我。」
*堅強:「剛毅木訥近仁。」
*有智慧:「知者不惑。」
*有勇氣:「勇者不懼,臨難不苟,見危受命。」
iii)行仁的方法:
*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克己復禮:「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b.主「義」:
義的定義:就是做應做的事,所謂:「仁而宜之謂之義。」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成之。」就是說君子必須以義(正當、合理的原則)為行事之根本(質),以禮(適當的行事方式)去實踐和體現義的行為而以謙遜、誠實的態度,去完成正當和合理的行為及事情。
3.政治思想
a.正名思想:社會各階層人士要按其本身身份行事,不能有所僭越。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正名:有君之名,必有君之權責,有臣之名,有臣之權責,官各有職,須專守其職不可曠職,也不可越權:「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b.主行德政和仁政:
i)他把仁擴充到政治上去,以愛民為政治的目的,靠法律來維持的政治,不是理想的政治,必須在法律以外,加上道德的教化,也就是政治主要建立在德教之上,法律只是在德教無法施行時不得己而用的工具。
ii)主政者要「為政以德」,以身作則引導人民,國家自然大治。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iii)實施仁政方法:富民:孔子重富,所謂:「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如何使民足食﹖要「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孔子反對大貧大富:「...故聖人之制富貴也,使民富不至於以驕,貧不至於約。」而他非求生產之增加而求分配之均:「不患寡而患不均。」
c.主法先王:
認為文王、武王、周公時代的政治是「王道」政治,是由亂而返治的理想政治故主張擁護周制。
d.主尊王攘夷:
i)尊王:反對貴族專權,主張加強國加的權力,以維護正名的原則。
ii)攘夷:用意在排夷而擁護中央抵抗外敵。
*華夷之辨:孔子雖明華夷之別,但不是狹隘的民族思想,凡夷狄能接受中國文化者,亦不會歧視:「進之中國則中國之。」
e.以大同世界為理想政治國:
禮記禮運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子其子,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思其不出於己,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與,盜竊亂賊而不作,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4.教育思想:
a.主有教無類:他開私人講學之風,凡願學者不論貧富貴賤,年齡長幼,皆一視同仁,予以施教。
b.主因材施教,注重啟發:因應各弟子不同的材性,各以不同的教學方法。他又主張學思並重,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c.以六藝為教材,以陶冶人格為歸趣:他以六書(禮、樂、詩、書、春秋、易)和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教弟子,注重德、智、體、群、美五育之發展,以養成完全人格。
d.以躬行實踐和講誦並進為治學方法:講學是知之事,修德是行之表現,二者兼修,乃是為學正確途徑。
5.孔子的貢獻:
a.整理古籍,刪詩書、訂禮樂、作春秋。
b.建立倫理的哲學,以五倫維繫兩千年的中國社會。(五倫: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c.樹立萬世師表的形像,深刻地影響到後世從事教育事業的人。
d.把古代貴族壟斷的知識及學術普及化、平民化、時代化,下開平民講學的先河,促成了士人社會的產生。
e.使中國古代人文精神有所發展,大大影響了日後文化發展的方向。揚棄鬼神邪道,重道德的自覺,以理性為依歸,塑造出中華民族一項獨特優良的文化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