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5-1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982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6935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46年前,林添禎在台北縣野柳捨身救溺,國人尊為義士,很多人還捐款幫助林家。別人後來也許淡忘此事,當年30歲的陳松生卻變了個人,從此堅持著他行善濟貧的人生,15年後事業略具規模,每年更捐贈一萬台斤白米。昨天他在苗栗捐出「第31萬台斤」白米,聊起林添禎,76歲的他仍然十分仰慕。
第1次捐義士家屬 很充實
那是1964年3月18日的事。一群台大學生到野柳郊遊,香港僑生張國權失足落海;曾救過4名落海者的漁民林添禎,不顧天候惡劣,再次下海救人,兩人都不幸溺斃。當時的總統蔣中正,事後前往林家致意;時任救國團主任蔣經國發動募款,並在當地設立林添禎銅像,他的義行並納入國小教材。
陳松生也在那年寄了幾百元(約目前數千元)給林家。他說,父母過世前告誡「吃人一口要回人一斗」,他第一次捐款後,真的覺得很充實,從此和哥哥陳泉水身體力行,看到媒體披露急難家庭都會捐款,有時捐棺木給貧困的往生者。
1979年開始,陳松生每於歲末就捐一萬台斤白米,交由慈善團體和政府來濟貧。最近幾年,他的善行漸被注意,苗栗縣長劉政鴻去年還幫他扛「第30萬台斤」的白米,對他很是推崇。
在竹南經營貨運公司的陳松生,總是謙稱這些年來涓滴行善只是拋磚引玉,期待國內各大企業認養縣市,幫忙照顧貧困民眾,因為每幫一人,就可能減少一個社會問題。
他昨天到苗栗市青苗里慰訪婦人蔡侯美麗,看她每月2500元租的舊磚瓦平房堆滿撿來的資源回收物,連坐的地方都沒有,心裡很難受,除送米,當場再包個3000元紅包。
濟貧家風 交代子孫傳下去
陳泉水和陳松生幼時清寒,在海邊撿木柴、到墳墓旁摘野菜,排隊領取美援台灣的麵粉袋,靠著親友及社會善心人士接濟度日,但兄弟倆行善長達46年,累積捐款、送米逾1000萬元。陳松生的三子陳漢琰說,他們已給子孫最好的身教,傳承了濟貧救苦的家風。
文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