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1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95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576
- 相冊
- 1
- 日誌
- 8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鄒族於每年小米收穫祭後,在有男子聚會所的大社,舉行盛大含有「年祭」意義的(Mayasvi)祭儀。Mayasvi最重要的部份在祭戰神,消除社中災厄,禱求新的一年出草與粟作的豐收。特富野(Tufuya)和達邦(Tapang)是鄒族目前尚存的大社,為Mayasvi祭儀的中心。由於男子會所主要的功能為男子聚會、學習社會儀禮和討論部落事物之處,因此女人禁止登踏進入會所之內。會所前方有一廣場,廣場上會所的左側植有赤榕(yono)一株,樹前有一火爐,作為由會所內遺置火把的儀式之用。赤榕亦稱鳥榕、山榕、鳥屎榕、大葉榕樹,屬落葉性植物,每年落葉二至四次,落葉期不定,舉行戰神祭(Mayasvi)儀式時必須修剪一次,僅留下主幹與數支分支。鄒人相信舉行戰祭時,天神與戰神會經由此樹降臨。在會所正門前土墩及屋脊上兩側,各有兩株木槲蘭(fiteu)。在進行戰爭祭儀之時,由勇士至山中採新的木槲蘭更換之。木槲蘭與赤榕均有一種特殊的特徵而為鄒人所取用,即每年開花前必落葉殆盡,待開花之後復枝葉繁茂。基於這種性質,鄒人在戰祭儀式中,便象徵性的砍修赤榕樹,代表生命的更新(原舞者,2003)。
戰神祭(Mayasvi)包含迎送戰神祭儀、道路祭、男童初登會所及成年禮等連串儀式。歌曲和舞步充滿了敬神如神在的凝斂和虔誠風格。從音樂方面觀察,鄒族的歌謠分為單音性歌謠與和音唱法。單音性歌謠又可分為獨唱與合唱。歌謠當中有許多的歌詞屬於古代語言,且包含隱喻,現代已不易考其語意。很幸運的,這些歌曲還相當完整地保存下來。戰神祭(Mayasvi)是部落重要的神聖祭儀,在求部落團結,災疫驅除、行路安順安魂,以激勵青年與增強部落整體生命力,以庫巴(kuba)為中心,受祭的天神與軍神在聽到祭眾的呼求(paebai)與迎神曲後,經由已經砍除樹枝的赤榕樹進入會所,停駐敵首籠。俟祭祀完成眾人吟唱送神曲後,返回天界,接著唱慢板祭歌peyasvi no pohao,腳步緩緩移動,同時女性攜火把入場,加入歌舞隊伍。之後再變換舞步唱跳快板祭歌peyasvi no mayahe。此時生命之火與部落之火相接,歌詞在敘述族人歡聚讚頌以往征戰的英勇事蹟。戰神祭(Mayasvi)正祭結束後連續三天歌舞達旦,唱跳許多一般性歌舞,祭歌的主要內容是歌頌軍神的佑助,並歌頌部落的英勇事蹟,主要目的是要砥礪族人。各氏族也會彼此歌頌,表示氏族之間的緊密關係。對於友社的事蹟也會歌頌,表示歡迎和尊重(左營高中-原住民文化網站)。
文出: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