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2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46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275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擂茶」是客家人招待客人的一種茶食,以陶製擂缽將茶菁、花生、芝麻等雜糧,以擂棒研磨成泥狀後,沖入沸水調勻,再加入「玄米」後飲用。相傳在三國時代,張飛帶兵進攻武陵時,將士們因水土不服得了瘟疫。當時有位熟知草藥的老醫生,有感於蜀軍紀律嚴明,並未擾民,便獻上了除瘟秘方,乃以「生茶」、「生薑」、「生米」共同磨成糊狀,烹煮後給蜀軍服用,解決了蜀軍的瘟疫。「三生湯」因而流傳開來。目前在大陸的湖南、廣東、福建地區,亦有飲用擂茶的習慣。在台灣則以桃竹苗及花東地區少數客家人仍維持此傳統。
台灣的客家人,大約有400萬,主要是從廣東的嘉應府、惠州府等地及幅建閩西一帶移居而來。客家人,民風淳樸,熱情好客,每當客人來臨時,主人首先端出一套擂茶的茶具來,即一個口徑約1.5尺,內壁有輻射狀紋理的掏製「擂缽」。二足以油茶樹木或山檜木製成約2尺多長的「擂棍」。三是以竹片編製成的撈濾碎渣的「撈飄」。這三樣俗稱「擂茶三寶」。
擂茶在原有的基礎上,逐漸的發展成社交的習俗,在婚嫁壽誕、親友聚會、鄰里串門、喬遷新居、添丁升官等喜事都請喫擂茶。
擂茶雖然足客家人的傳統美食,但是在年輕的一代中,很少有人喫過或聽過擂茶這件事。但早先仍有山上的尼姑和老一輩的客家人還保存這項習俗,近年來,由於茶文化的發展,於是逐漸被人們找回來。首先是居住在花蓮縣富里鄉103歲的邱二妹女士,仍耳聰目明,行動自如,引起大家的好奇,她是如何養身長壽的,後來才發覺,她從年輕時代開始,每天早餐固定要喫「擂茶」。她的擂茶配料是:茶葉和花生仁,以一比一的量放在一起擂磨,再加少許食鹽擂成糊狀後以開水沖下喫飲;冬天就加入一些「雷公根」的青草一起擂磨食用。這種擂茶看起來很像是綠色的芝麻糊,吃起來很香、很夠味,這就是老阿婆維持精神充沛的來源。
新竹縣北埔鄉農會總幹事陳重光對於茶葉的推展很重視,年前找到一一位78歲的葉彭效女士,示範客家擂茶的作法和教導年輕人製作擂茶,根據陳總幹事的說法,台灣的客家人家庭仍保持喫擂茶習慣的是從廣東陸豐移居來的一群,散居在桃園、新竹、苗栗和花蓮縣等地,仍有少數家庭保持這一習慣,葉彭效女士教導的擂茶材料是:綠茶、芝麻、花生放人擂缽中,用擂棍先慢慢擂成粉狀,而後不斷加入少量開水,繼續擂成糊狀,最後沖入開水,再加上香菜或九層塔、食鹽和米仔,喫起來特別有風味,是維持健康和長壽的秘訣。
桃園縣龍潭鄉的范榕真所教導的擂茶配料是:茶葉、花生、綠豆、紫蘇、九層塔、生薑等,以擂缽擂成糊狀,加入開水稀釋,飲用時搭配糯米花、酸菜等倒入茶碗內,口味特殊。擂茶在台灣,由於有心人的提倡,這幾年來已經悄悄的又流行起來,也有茶藝館正式推出了擂茶,而客家人居住的鄉鎮也逐漸的恢復飲擂茶的習俗,需要購買擂缽的人愈來愈多,有供不應求之勢,幾乎失傳的擂茶也許又能復興起來了。
文出:台灣茶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