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1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95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576
- 相冊
- 1
- 日誌
- 8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一般而言,賽德克族傳統舞蹈較保守,以女性為主,舞蹈與歌曲密不可分,大都以隨興哼唱,即席起舞方式表演。女性舞步簡單,表現溫雅單純。男性則呈現英雄式的威武,動作大方,呼喊跳躍,勇猛有力。舞蹈時可單獨、或集體跳唱、或穿梭期間,也可一面吹奏竹製的口簧琴,一面舞蹈、呼喊、唱歌,表現出興奮歡愉之情。
不論從音樂組織、旋律進行及樂器使用來看,泰雅族與賽德克族的音樂,均包含在一個大系統中。不過,以樂句構成,演唱方式及曲目上的不同判斷,這兩個族的確在很早以前就己經分化了。從賽德克族歌謠的形態來觀察,彼此分歧的歷史已相當久。賽德克族雖然音域狹小,可是使用明確的樂律,並且頻用長短格的節奏,聽來十分活潑。整個泰雅族都有以複簧的口琴來伴奏舞蹈的習俗,而賽德克族的歌謠之頻用長短格,是受口琴的影響,還是口琴受歌的影響,有待來日探究。賽德克族的簧片數目較泰雅族多,這對探究彼此的音樂生活和形態時,一項非常重要的線索。
目前泰雅族民歌的演唱方式屬單音旋律的唱法(形式有對唱、領唱與對唱)及二聲部或三聲部的卡農唱法等。以往在唱歌時的形式,包含了單音唱法及複音唱法。但今天複音唱法己不復見。除了唱歌之外,泰雅族人也會用樂器來伴奏,以增加氣氛。常用的樂器有口簧(口琴)及木琴。大致上,泰雅族歌曲以三音組織及獨唱為主;賽德克族之歌曲則以四音組織為主,有合唱音樂,變化較多且顯得更為豐富(田哲益,2002)。
就賽德克族與泰雅族樂舞的音樂性本身來看,泰雅族出現最多的音樂面相有朗誦式、小調形式、三音組織或四音組織的歌謠,其中又以朗誦式歌謠最具特色,這種唱法在賽德克族裡則没有。賽德克族僅一貫地重複樂句,或使用泰雅族很少使用的輪唱法,二者共用最廣泛的是三音與四音組織。就分佈的地點來看,南投與花蓮的賽德克族有很大的差別,但是兩族都愛用類似附點的節奏,歌謠大都用於跳舞,也都使用三音或四音的音階(田哲益,2002)。
音樂舞蹈也是賽德克族人傳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平日工作或工作之餘閒時,族人不分男女多會吟唱歌謠,雖然歌曲的調子不多,目的乃是透過即興式的歌詞表達演唱者當時的心情。因緣於同宗,所以賽德克族的舞蹈特色非常類似太魯閣族人:
1.舞步方面:女性舞步簡單,表現溫雅單純;男性粗豪跳躍,馬步或跨步式。
2.動作方面:女性動作溫文含蓄,動作不大。強調雙腿不可張開,不論舞步多大、舞蹈多劇烈,女性的舞姿始終是保持雙腿不張,這是女性舞姿的特色。男性則英雄式的威武,動作大方,呼喊跳躍,勇猛有力,可單獨或集體跳唱或穿梭其間。除外,可一面吹奏竹製的口簧琴,一面舞蹈、呼喊、唱歌,表現出興奮歡愉之情。
3.盛裝方面:女性衣裙要蓋過膝蓋以下,平時的一舉一動或舞蹈中的動作都不可隨意敞開,這是一種禁忌。
文出: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