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941|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儒家自省思想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1-10 01:05:2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自省思想是儒家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修養方法,它要求人們不斷地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辨察、修正其中的醜惡,提高自身的道德水準。儒家認為,善於自省是“聖人”和“君子”的美德之一;自省的內容主要有德性和學識兩方面;對於人的一生來講,時時自省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它需要非常嚴謹的態度和堅強的意志;自省的目的在於塑造理想的人格。剖析、學習儒家的自省思想對於我們今天進行精神文明建設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自省是儒家所倡導的十分重要的修養方法,它指人的自我反省、自我省察。這種修養方法要求人們經常反省自己的意識和行為,辨察、剖析其中的善惡是非,開展自我批評並進行自我修正,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水準和學識水平。自省思想貫穿了儒家學派的整個歷史。孔子表述過“內自省”的思想。曾子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修養方法,影響十分深遠。孟子則提出了“自反”、“反求諸己”的思想。《易傳》把自省、修養稱為“修省”。後來的思想家又發展了這一思想,提出了“責己”說,這相當於現代人講的自我批評。宋、明以後的思想家則用“省察”一詞來表達自省思想。儒家的自省思想不僅是源遠流長的,而且是非常深刻的。這種嚴於律己的精神,時至今日仍然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是我們應該繼承發揚的。



    “聖人”和“君子”是儒家理想的人格形象,在儒家思想當中,理想的人格形象就是“聖賢”之人,即具備了“仁”、“義”、“禮”、“智”、“信”等美德的“聖人”、“君子”。儒家認為,善於自省和自律是“聖人”和“君子”的美德之一。比如《論語》中記載:“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1](P178)孔子認為,“君子”是無所畏懼的,因為“君子”的言行是無愧於良心和德性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2](P52)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看見賢人,應該學習他的美德,並努力趕上去;看見不賢的人,則應以其缺點為鑒,並自我檢查,有沒有類似的毛病。這是孔子對弟子們的教誨和規勸,同時也反映出孔子自身的美德。韓愈認為:“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今之君子則不然,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詳故人難於為善,廉故自取也少。”[2](原毀.P60)韓愈通過古今的對比,闡述了古之君子的美德。古之君子善於自責,他們要求自己嚴格而全面,對待別人則寬容而簡約,即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他們自省的標準很高,也就無暇去責人;而現在有些人則恰恰相反,對別人過於苛刻,對自己則要求甚少,這樣,自己喪失了上進的動力,別人也失去了“為善”的信心。元代的許衡說:“責得人深者必自恕,責得己深者必薄責于人,蓋亦不暇責人也。自責以至於聖賢地面①,何暇有工夫責人。”[3](P370)善於自省、自責的行為是美德,不善於自省、自責,慣於責怪別人則是不好的品行;善於自省、自責的人可以成全別人的仁善之舉,相反,不善於自省、自責的人則會發展自己的不良習氣。“責己者可以成人之善,責人者適以長己之惡。”[3](P371)明代的湛若水認為,君子的全部內涵,只不過是反省、“反己”而己,他說:“君子之學,反己而已。反己,則見其不能不愧於天,故不怨;見其不能不怍於人,故不尤。”[3](P374)由此看來,善於還是不善於自省,成為區分“聖人”、“君子”與“小人”的一道分水嶺。



    儒家認為,自省的內容是十分豐富、又是十分具體的,大致有如下一些方面:仁、義、禮、智、信、忠、恕、善和學識。如果對其進行概括,可以分為德性和學識兩方面。在辨察自己是否有違背德性和學識的言行時,應以“聖賢所言”為依據和標準。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1](P5)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他善於自省,每天多次自我反問: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竭盡心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心實意呢?老師傳授的學問,是不是復習了呢?曾子認為,自省的主要內容是“忠”、“信”、“習”。

    孟子認為,“君子”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就在於居心不同。“君子”居心在仁,居心在禮。他說,假定這裏有個人,他對我橫蠻無理,那“君子”一定會反躬自問,我一定不仁,一定無禮,不然,他怎麼會有這種態度呢?反躬自問以後,我不存在非禮非仁的言行,那人仍然如此橫蠻無理,“君子”一定又反躬自問,我一定不忠。反躬自問以後,我也實在是忠心耿耿,那人仍然橫蠻無理,“君子”就會說:“這個人不過是狂人罷了,既然這樣,那同禽獸有什麼區別呢?對於禽獸又該責備什麼呢?”[4](P595)在這裏,孟子認為,反省的內容應是“仁”和“禮”。

    孟子又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4](P882-883)他認為,反躬自問,自己是忠誠的,便引以為最大的快樂。不懈地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做去,達到仁德的途徑沒有比這更近便的了。孟子認為,反省的內容還應有“忠”和“恕”。

    荀子曰:“見善,修然必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葘然必以自惡也。”[5](P9)荀子則認為,自省、修身應以善為主。

    張載認為,在自省和自律時,既要注重品德的修養,又要注意學識上的追求,品德和學識均應成為自省的重要內容。他說:“今且只將尊德性而道問學為心,日自求於問學有所背否,於德性有所懈否。”[3](P367)

    自省是一種分析判斷是非的方法,這種分析判斷需要一定的標準。儒家認為,在進行自省時,“聖賢所言”是最重要、也是最可靠的依據。一切言論應以“聖人”之言為判斷是非的標準,“聖人”所言是者便為是,“聖人”所言非者便為非;同樣,一切行為也應以“聖人”之言為依據,“聖人”所提倡的便可以去做,“聖人”所反對的則堅決不能去做。總而言之,時時處處都要牢記“聖人”之言,一切以“聖人”之是非為是非。薛瑄說:“讀書至聖賢言不善處,則必自省曰:吾得無有此不善乎?有不善,則速改之,毋使一毫與聖賢所言之不善有相似焉。至聖賢言善處,則必自省曰:吾得無未有此善乎?於善則速為之,必使事事與聖賢所言之善相同焉。”[3](P371)



    自省是人達到“聖人”和“君子”道德、學識境界的一種手段。這種手段是一種涵養手段,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性。

    儒家認為,自省是“修身之本”,是“中興之本”。 儒家講求“內聖外王”,其思想內涵之一,是指自身的修養(“內聖”)是“外王”的前提,只有具備了良好的自身修養,才能完成治理國家的任務。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條目” [6](P1034)當中,修身被看作是頭等大事。而修身之本則是“自反”,即自省。比如:“自反者,修身之本也。本得,則用無不利。”[3](P368)“以反求諸己為要法,以言人不善為至戒。”[3](P368)自省是修身的根本,修身的問題解決了,其他的具體問題都好解決了。劉宗周的觀點更為明確,他認為,自省、慎獨是修身的唯一途徑,除此之外,別無他途。他說:“獨之外別無本體,慎獨之外別無功夫。”[3](P376)曾國藩也說:“動心忍性,斯大任之基;側身修行,乃中興之本。自古成大興者,未有不自困心橫慮,覺悟知非而來者也。……有二語焉,曰:‘無好快意之事,常存省過之心’”。 [3](P378-379)曾國藩認為,自古以來成大事者,未有不重自省、自律者,這已成為儒家的基本觀念之一。

    自省是一種“工夫”,且是一種“平日著工夫”。“閒居無事,且試自思之。其行事有於所當是而非,當非而是,當好而惡,當惡而好,自察而知之,亦是工夫。”[7](P228)朱熹認為,要時時“自去檢點”,小說中有關於趙公①以黑白豆來記載善惡念頭的故事。這是古人一種“自我檢點”、“自我修行”的“工夫”。我們若能象趙公這樣“一日間試看此幾個時在內?幾個時在外”,則自己“仁”、“義”、“禮”、“智”否,“可見矣”。 [3](P369)朱熹認為,自省是一種“平日”的“工夫”,“臨陣磨槍”是無濟於事的。他說:“此事須是平日著工夫,若待他起後方省察,殊不濟事。”[3](P370)

    自省是非常嚴謹的事情,是容不得半點疏忽的。從地位上講,自省應和“綱常”處在一個層面上。“德性之學,須要時時刻刻提撕②警省,則天理常存,而人欲消熄。苟有一息之間,則人欲長而天理微矣。”[3](P371)但要做到時時自省是非常困難的。孔子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1](P69)儘管如此,還是應該時時自省,於“一念發動處”便修正錯誤,否則就會釀成“難遏”、“難平”的不良後果。胡宏認為:“情一流則難遏,氣一動則難平。流而後遏,動而後平,是以難也。察而養之於未流,則不至於用遏矣,察而養之於未動,則不至於用平矣。是故察之有素,則雖嬰於物而不惑,養之有素,則雖激於物而不悖。”[3](P368)

    自省應是自覺的,而不是表面應付的;應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了過錯就必須誠實地面對它,反省它。但是,反省本身有時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它需要勇氣,它要求自剖隱痛,有時還事關人格與尊嚴。儘管如此,要自覺地把不便說的說出來,把不便寫的寫出來,然後捫心自問:我為什麼會這樣?如何更正?惟有如此,人才可以完善自己,才可以提高自己,才可以塑造理想的人格。“見人有片善,早去仿學他,蓋不見其人之可責,惟責己也。”[3](P370)



    儒家強調自省,意在塑造理想的人格。具體來講,自省的目的在於“使良心常在”,即讓“仁”“義”“禮”“智”“信”等時時“主宰”內心。因為,若心中無此“主宰”,則“私意”就會乘虛而入,而自省可以排斥和克服“私意”。自省的最終目的則是具備“聖賢”之德,達到“聖賢之域”,即成為“聖人“或“君子”。朱熹說:“惟其此心無主宰,故為私意所勝。若常加省察,使良心常在,見破了這私意只是從外面入。縱饒有所發動,只是以主待客,以逸待勞,自家這裏亦容他不得。”[3](P369)“反之又反,以至於盡己,直至賢聖之域。”[3](P374)

    要塑造理想的人格,要注意去發揚人先天的本性。理想的人格不是無源之水,不是空中樓閣,它的基礎存在於人先天的本性之中。朱熹認為:“要知天之與我者,只如孟子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無辭遜之心,非人也。’今人非無惻隱、羞惡、是非、辭遜發見處,只是不省察了。若於日用間試省察此四端者,分明迸趲①出來,就此便操存涵養將去,便是下手處。只為從前不省察了,此端才見,又被物欲汨②了。”[3](P369)孟子把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看作是人生而皆有之的本性,它們分別是封建理想人格“仁”、“義”、“禮”、“智”的發端處。人先天的本性如果不去發揚、光大、“充之”,展現為“仁”、“義”、“禮”、“智”,那還不是“君子”,還不具備理想的人格。而要成為“君子”,達到理想的人格,自省是重要的途徑。孟子說:“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4](P235)此足以看出自省在塑造理想人格中的作用。

    要塑造理想的人格,應注意克服人性中的一些弱點。如,不如人時應內省,而不能“怨勝己者”。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4](P239)“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4](P492)自省方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才能改正自己的不足之處,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8](P106)

    參考文獻:

    [1]樓宇烈.論語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田曉娜.四庫全書.精編集部[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
    [3]羅國傑.中國傳統道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
    [4]焦循.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
    [5]章詩同.荀子簡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6]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7]黎靖德.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94.
    [8]王守仁.王陽明全集.傳習錄下[M].北京:紅旗出版社,1996.

作者:程志華  來源:拙風文化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1-27 23:43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