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1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95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576
- 相冊
- 1
- 日誌
- 8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北鄒族人的傳統舞蹈以戰祭中合歌的舞蹈為最重要的代表。在迎神祭與送神祭時,只有男性可以參加,當他們吟唱迎神與送神曲時,一方面採行走的步態(稱為toekelibe),一方面身體隨著旋律前後傾斜。雖然是簡單的動作,但是寓意深遠:「祭歌舞蹈是為了迎接戰神降臨會所而走路,要陪著戰神走路向前之意;眾人牽手有團結之意;迎神、送神時身軀向上下搖動,表示族人向天盼望戰神從天而降之意。」基本上以歌聲調節舞步,領唱者起句後,眾人和之。歌曲重複時,舞步並不間斷(浦忠勇,1997)。
歌舞祭時,則男女皆可加入,隊形安排大抵上男性在前、女性在後,年長者又在年幼者之前,充分顯現鄒族社會的倫理。盛裝的男女族人吟歌如縷而舞步不停。基本舞步仍為四步舞,整體而言舞蹈表現莊嚴。
然而,除了戰祭樂舞之外,族人在其他場合如小米豐收祭、男性成年禮乃致敬送王婚入塔山等,都有相關的歌謠以及搭配的動作序列。在一般性的娛樂活動,也可看到歡樂歌或模擬自然動物的舞蹈。除此之外,據聞鄒族耆老目前正在復原已經佚失的傳統樂舞,其中一種舞蹈稱為「諷刺舞」,原來是獵首歸來譏諷敵人首級所唱跳的舞蹈,後來衍伸為譏諷整天喝酒無所事事的族人,在佚失了五十年之後,重新為人所知。這些舞蹈的型態,有助於幫助我們了解鄒族人豐富的心靈世界(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文出: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