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0-3-24
- 最後登錄
- 2022-6-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7051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21223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科學家正在分析日本小行星探測任務「隼(Hayabusa)」太空船從糸川小行星(Itokawa)帶回的物質微粒,這是科學家們首度能親自驗證一顆小行星究竟是由什麼成分所組成。一般認為小行星在太陽系初期形成之後,組成成分和結構幾乎沒有改變過;因此研究小行星樣本,或許就可掌握住一絲太陽系形成與演化的線索。
隼太空船於2003年發射升空,2005年抵達並短暫登陸糸川小行星,希望能取得糸川小行星的岩石或塵土樣本。但此時問題來了,原本預計要轟擊小行星表面以使塵土揚起的發射體無法點火發射,因此科學家根本不確定樣本收集盒裡到底有沒有收集到任何粒子。
2010年6月13日,隼太空船及裝載樣本收集盒的樣本艙同時返回地球,預定降落在澳洲中部沙漠中。在當地等待的科學家動都不敢動,目光牢牢盯住夜空,癡癡地等待樣本艙降落,不過,這只是等待的開始。在夜晚回收樣本艙太危險,所以科學家們只能失眠的等待天亮到來,焦急地登上直昇機飛往樣本艙降落地。他們下機後一個箭步衝往樣本艙,卻只能在10英尺遠處停步,又是一陣等待,因為他們得等穿戴防護面罩手套和藍色防護衣的回收小組檢查樣本艙,繃緊神經地拆除原本要使降落傘張開但尚未爆炸的火藥,然後小心翼翼的捧起樣本艙裝進箱子中。
裝有樣本艙的箱子已獲澳洲的特許證,得以儘速登上貨機飛往日本。這些科學家也登上飛往日本的飛機,在箱子抵達前,就飛抵日本等待開箱作業。樣本艙剛開啟,初步利用CAT掃瞄器檢視的時候,裡面似乎什麼都沒有;這些科學家雖然覺得很失望,但仍耗費數個月,利用顯微操作器(micromanipulator),將樣本艙被一片一片拆開,以避免污染。這又是更多的等待....
一旦可以看見樣本艙內部,科學家們便瞧見有塵埃黏在內壁上,雖然內心裡很希望「應該就是小行星的物質吧」,但仍不敢大意,因為有可能是在發射、重返大氣或著陸的時候受到污染的結果,因此必須小心的移動、分析這些塵粒。這又是一個緩慢而需等待的過程.....
這些塵粒都非常微小,相當於人類髮絲的直徑而已。科學家用鐵氟龍刮鏟,大約移動並用電子顯微鏡分析了約2000粒微塵;而樣本艙裡還有更多的塵粒。然後呢?科學家興奮的發現,其中約有1500顆微粒來自糸川小行星!這些科學家正在目睹來自地球以外的天體的一小部份。從成分上來看,這顆小行星應該屬於非常原始的型態,科學家們期望在2011年3月於美國休士頓舉辦月球與行星科學研討會之前,能獲得更多的科學成果。
隼太空任務是人類史上第3個帶回地球的固態外星天體物質。之前只有1970年代美國阿波羅號(Apollo,太空人帶回)和前蘇聯的月球號(Luna,機器採集送回)採集過月球岩石與塵土送回地球,以及2006年的NASA星塵號(Stardust)送回威德2號彗星(Wild 2)的樣本。
《 本帖最後由 49太歲 於 2011-1-16 10:02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