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7-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166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694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塞魯西葉以「永別了,高更」反映自己的心境。
嚮往大溪地蠻荒生活的高更,曾在他多次前往的布列塔尼阿凡橋向藝術家們招手,希望深受他影響的徒子徒孫,能跟隨他前往大溪地,然而無人肯去。
這幅「永別了,高更」像是即將遠行的高更,正在向朋友道別。
一八八八年十月,塞魯西葉在阿凡橋遇見高更,並接受他指導。他回到巴黎後和同學一起前往參觀「綜合主義」的展覽,驚訝於高更的畫大大不同於印象派,他的畫「非常的裝飾」。他們旋即組成「那比派」,宣稱:「繪畫不應該竊取使它與其他藝術隔絕的自由!」
高更本人卻因大溪地的異國情調更令他感興趣,乃至於他在大溪地期間的表現,遮掩了他在布列塔尼時期的風采。當年拒絕陪高更遠行的畫家朋友們,在高更去世後,受到不小震撼。塞魯西葉藉由繪畫重新思考自己的心境,畫中的他穿著木鞋、披著寬敞大衣;高更一手拄杖、肩上背著大包袱,另一隻手指向遠方的海平面,彷彿正在邀請同伴隨他遠行。但可別把它當成寫實畫作,畫裡的小鎮既非離海有十五公里遠的阿凡橋,也不是個真實存在的小村莊,高更確實正在向老友道別,卻是充滿象徵意味的「千山我獨行」。畫家塞魯西葉在高更去世後所作,「永別了,高更」已從現實的人生向精神層次邁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