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10-6
- 最後登錄
- 2015-7-2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1901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11985
- 相冊
- 3
- 日誌
- 45
狀態︰
離線
|
東方角鴞
學名 Otus sunia
俗名 角鴞
界名 動物界
門名 脊索動物門
綱名 鳥綱
目名 鴞形目
科名 鴟鴞科
外來種 -
特有種 -
保育等級 珍貴稀有
全身大致為暗褐色,角羽紅褐色,眼睛虹膜為黃色,有黃白色眉斑,顏盤不明顯。胸兩則褐色有深色縱斑,胸中央及腹部為污白色。
稀有的過境鳥或冬候鳥。在東北亞為夏候鳥,冬季往南亞、中國南部遷移。以昆蟲及小型脊椎動物為食。
作者:曾翌碩(台中野鳥救傷保育學會解說教育組 組長);圖片提供:吳居穎
體型嬌小的東方角鴞是遷徒過境期間才會在台灣出現的候鳥,繁殖地在西伯利亞、中國北方和日本等高緯度地區,主要也是利用天然樹洞做為營巢場所,秋季來臨時,當年新生的個體就會跟隨著親鳥,展開漫長的遷徒旅程,飛往較溫暖的中國南方、泰國和馬來西亞等低緯度地區度冬。
頭頂的深色圓班 = 成長印記
外觀上東方角鴞容易和黃嘴角鴞產生混淆,喙和腳趾尖端呈灰黑色是主要的區別特徵。羽色呈連續變化,從赤紅色到灰色均有,目前在台灣的發現紀綠以褐色和赤色型個體較多,灰色則相當罕見。
年齡大小可以從額頂到頭頂的斑點出現有無或是面積程度來推斷,一般而言,未達一齡的頭頂額頭幾乎無斑或是呈細縱斑,隨著年齡增長,才會逐漸開始出現深色圓斑。年齡愈輕者,羽色則接近赤色。
春、秋皆為過境季節
國外的資料指出,森林性活動的東方角鴞偏好棲息在落葉及混合林環境,常綠闊葉林則較少見。在日本,東方角鴞則常出現於寺廟周圍的高大喬木。
每年9月中旬開始過境台灣,主要集中在10~11月。春季北返的過境高峰則在3~5月。
夜間活動,觀察不易
累積的資料顯示,東方角鴞出現在台灣各地的數量其實相當多,不過由於夜間活動,觀察不易,因此被發現的機會較少,因而容易被忽略。
過境期間通常呈小群或是單獨飛行,位於遷徒路線上的任何地點,包括城市都會區、公園、丘陵地果園和機場開闊平原等均有機會發現出沒蹤跡。夜間在落下棲息的時候,經常會發出短頓音「咕嗚 ~」鳴叫聲。
遷徒季節在海邊及河口防風林,有機會看見3~8隻小群集體停歇的情形。過境期間長途飛行而疲憊不堪的東方角鴞,在白天即使受到嚴重干擾也不太會更換休息位置。雖然在台灣的性質比較屬於過境,但也有少部份的個體,會出現在都市中公園或近郊的雜木林內停留較長的時間。
體型小,易成他人美食
通常入夜後才會開始覓食,獵食方式和黃嘴角鴞相似,多半選擇停棲於地表附近視野良好的樹枝間等待地面的昆蟲經過,偶爾也會出現在路燈周圍活動,捕捉受燈光吸引的飛蛾和甲蟲,根據觀察,除了蟋蟀、蝗蟲之外,也有捕食蜻蜓與蝎虎的記錄。
在物競天擇的自然世界裡,體型較小的東方角鴞也經常成為其它掠食者的獵物,已知包括領角鴞和台灣松雀鷹都有捕食本種的紀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