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0-3-24
- 最後登錄
- 2022-6-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7051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21223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新墨西哥州大學(University of New Mexico)和噴射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等機構的天文學家,計畫在美國新墨西哥州中部架設了13,000多支天線,組成所謂的「長波電波陣列(Long Wavelength Array,LWA)」,希望能以非常廣的頻寬搜尋天空。
長波電波陣列第一個測站LWA-1中的256支天線預計在2011年夏季開始正式投入巡天觀測工作。當全部完成後,這個陣列將共包含53個觀測站、超過13,000支天線,整個陣列所在區域直徑超過400公里。如果這些天線全都投入工作的話,單次可觀測面積是滿月的數百倍以上,且其靈敏度與解析度都很高,讓天文學家能以20~80MHz頻率(相當於波長15m~3.8m)的電波波段觀察諸如系外行星、等天體或恆星閃焰或爆發等天文現象。這個波段是迄今電波觀測中較匱乏、因而值得開發的一塊新領域。這個波段之所以迄今才能開發,主因是這些低頻天線建造的價錢和技術都進步不少,相關的影像處理技術也已開發成功,天文學家們才敢進一步實際建造天線陣列。
電波天文學剛開始發展時,是以低於100MHz頻率進行天文觀測,1967年英國Jocelyn Bell首度發現電波波霎(radio pulsar),後來並因此獲得諾貝爾獎;波霎是自轉快速的中子星。在Bell之前,天文學家相信某些超新星爆炸後會形成中子星,但一直苦無證據。Bell偶然間發現中子星發出的電波脈衝訊號,因而證實中子星確實存在。到目前為止,天文學家已找到約2000個波霎;但過去10年間,一些研究發現電波領域可研究的對象可不只是波霎而已,搞不好電波天文學家可能會發現一些到目前為止都還不知道的天體。正是這些信念,驅動電波天文學家們不斷努力進步與更新。
《 本帖最後由 49太歲 於 2011-1-29 23:54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