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10-6
- 最後登錄
- 2015-7-2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1901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11985
- 相冊
- 3
- 日誌
- 45
   
狀態︰
離線
|
客家民間娛樂,最熱鬧的莫過于舞獅
比較斯文的要數「拜年舞獅」,剛吃過開年飯就有喜歡熱鬧的人出而號召組織「獅會」,一面派人向富家大賈募捐費用,一面在會所糊獅及料理什務,籌備完妥就擊鼓鳴金,整隊出動,沿預先公佈的路線,先由一個較練達的「執事」,打前站向各富家大戶下拜帖,隨即鑼鼓喧天,獅子出現,在門前大舞。富家大戶把紅包繫於一束綠葉懸於簷前,離地丈餘,獅舞數回,舞獅拔地躍起,或隊員疊起羅漢逐步上舞,將手伸出獅口,把紅包摘下來。然後再起舞拜謝,人們大放炮竹,舞獅他去,這種舞法,俗稱「獅子採青」。
昔日廣東省各地,多有「獅會」的組織,以武館為基幹,師父為頭領,青少年為團員。平時練拳習武,有慶會便集合舞獅。獅子分為「瑞獅」、「少獅」和「老獅」。瑞獅不只在出「會景」時助興,新年時也出舞,意在向坊眾賀年。「少獅」表示年紀輕,技術末臻成熟,新年時向街坊廟宇拜舞,與眾共樂。老獅最嫖悍,青面獠牙鐵髻,刺鬚如刷,獅角上繫一條紅帶。瑞獅少獅老獅碰頭,要像幼輩見尊長的禮節,讓路走避。老獅和老獅狹路相逢,往往要爭鬥起來,比個高下。故非有真實武功,等閒不敢舞老獅。
舞獅表演最簡單的舞技是「獅子採青」,最高峰是「獅子上樓台」,多在廣場上表演。前奏是翻觔斗,其次是打真兵器,大軸戲則是五六張桌子疊成樓台,獅子先在平台耍一回,慢慢爬上去,或俯視、或徘徊、或梭巡、或猛撲,時而蹲踞磨牙,時而伏身假寐,萬般儀態,表演達一小時,是最精彩的舞法。
客家人尚舞獅。獅有「虎獅」,「猴仔虎獅」、「龍頭獅」和「高腳虎獅」之分,前兩種屬於素諳拳術者為主,由鄉中富戶出面負責開支,五月前後,便設館由師父教練拳術。
舞獅團員俗呼為「獅腳」,有一定裝束,腰束彩帶,打五色腳綁,頸纏毛巾。獅頭用裱糊造成,面部顏色有青有紅,青的稱為「青獅」,表示武藝高強。與廣府的老獅,「猴仔虎獅」屬此類,連獅眉也裝有活索,可隨意抽動。又以獸毛裝額上,附以銅鈴二枚,花針若干,五色線一束,下頷披紅布,獅身以彩色花布或黃布為之,獅尾套以五彩麻縷,亦附有銅鈴。獅背縫以麻縷象獅毛。紅面獅子較和平,耳目口活動,獅身大致與上述者同。
舞獅期間隊員要說吉利話,否則容易受傷,遇小孩為鑼鼓聲驚嚇,則拔獅額毛數縷,包香火內,給小兒佩胸前可保平安。每至一地,先向主要神廟拜舞;次向各祠堂舞弄,主家則以漆盤盛賞儀一封,以為酬謝,且燃炮以示歡迎。獅頭在更熱鬧的鑼鼓聲裏不絕拜揖,然後受賞。亦有以錦標為酬,受者更感光榮。拜廟畢,即沿街遊行,過親友之門,必舉獅頭向內作揖,昂首跳尾,弄舞門庭,名「參獅」。主家燃炮出迎,犒以賞儀,多少不等。舞的動作如假寐、蹲伏、行走、捉蝨,一如獅子。
「猴仔虎獅」隊有兩猴,兩個大頭和尚,右手執竹梢,左手執蒲葵扇,由團員戴面具裝扮,先由他們順次躍過橫置場中的長桌,全體舞獅人再輪流跳過。掌獅頭的要跳得格外矯捷,獅身布裙全纏在他身上,不用人掌獅尾。舞獅另有打拳(每人要一套);行槌(每人打一套槌術),盤手(二至六人對打),盤叉(執叉者與空拳者對打,亦有三、四人之分)雙刀,洗大刀、藤牌、連槌等節目。各項表演之後,再由獅子起舞一次,此時「猴仔虎獅」俱二人執頭尾而舞。上述節目可加而不可減。(由於技擊,易引起械鬥,有司禁止,但舞獅而已。)
舞獅最初的原意可能是驅邪逐鬼,因為獅為祥瑞的神獸,也是治鬼的神獸,凡舞獅必燃大量的爆竹,因爆竹原來也是治鬼之物,向獅子擲爆竹,是助長獅子的威勢,合力驅邪之意。
六堆更有金獅「參神」的習俗,由年輕小伙子,繼集一班同伴,擎著金獅,敲著鑼鼓,挨村挨戶去「參神」。不拘同宗異姓,一例都可登門參拜,全無顧忌,并且還歡迎金獅光臨,更預備看「紅包利市」。一俟金獅參過本家祖堂,便掏出紅包酬謝。主客心滿意足,皆大歡喜。金獅隊參完一家又過一家,挨村逐戶,沒有停歇,漏夜活動,毫無倦態。直到天亮歸來,錢袋滿,大家分得錢銀,個個樂不可支。 |
|